新書推薦:

《
图解组织心理学:从零开始养成领导力
》
售價:NT$
347.0

《
牛津西方哲学史(中文修订版)
》
售價:NT$
653.0

《
萤火虫全球史:西方人眼中的古代丝绸之路
》
售價:NT$
388.0

《
大宋300年(写尽三百载大宋繁华与沉浮、浪漫与风霜)
》
售價:NT$
352.0

《
害马之群:失控的群体如何助长个体的不当行为
》
售價:NT$
449.0

《
性别:女(随机图书馆01)
》
售價:NT$
352.0

《
最后的门徒——我与李小龙回忆录
》
售價:NT$
347.0

《
没有明天的我们,在昨天相恋
》
售價:NT$
218.0
|
編輯推薦: |
1.百万畅销书作者、德国现象级公共哲学家《认识世界》作者带你“认识爱情”,探讨性、爱和婚姻的迷思与真相!
2.陈嘉映、刘擎、许知远极力推荐,繁体版8.3高分评价!
3.一部探寻人类情感迷思与真相的哲学著作,帮我们重燃对生活的热情。
4.德国累计销售30万册,全球售出20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
5.真`正的爱情,从来不会降临到一个不懂爱情的人身上!
|
內容簡介: |
如何让爱情永`不褪色?
如何成为热情如火的恋人?
我们对爱情是否寄予了过多的期待?提出了太多的要求?
当一个人开口说“我爱你”时,背后真`正的动机是什么?
德国公共哲学家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带你认识自我,认识爱情。他对爱情与婚姻的每个阶段都做出冷静而睿智的剖析,将自己丰富、深沉的思辨,通过细腻的情境,融合具象而真实的人物角色铺陈开来。从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社会学等方方面面,探寻人类情感的迷思与真相。
真`正的爱情,从来不会降临到一个不懂爱情的人身上!
|
關於作者: |
[德] 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
哲学家、作家,德语地区杰出的知识分子。任吕讷堡洛伊法纳大学哲学荣誉教授、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哲学与美学荣誉教授。著有哲学著作《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爱的哲学》《认识世界》等。
|
目錄:
|
引 言 对金星情有独钟的男人和仰慕着火星的女人
为何撰写爱情类书籍并非易事 / 01
第一部分 男人和女人
第一章 黯淡的遗产:爱情与生物学有何相干 / 003
第一节 一个差强人意的主意 / 004
第二节 人类动物学 / 010
第三节 更新世时期的爱情 / 017
第四节 迷雾中的桥梁 / 023
第二章 惠而不费的性行为:为什么基因并不自私 / 031
第一节 断指天才威廉·汉密尔顿 / 032
第二节 基因神秘学 / 039
第三节 资本的再生 / 047
第三章 仓廪丰裕的伯劳鸟,岿然不动的角斗青蛙,
女人和男人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 051
第一节 投资 / 052
第二节 男人的愿望 / 061
第三节 女人的愿望 / 067
第四节 非理性的文化 / 075
第五节 文化如何塑造我们 / 081
第四章 我看到了你看不到的东西,
男女之间真的存在思维差异吗 / 086
第一节 有趣的书籍,可疑的研究 / 087
第二节 性别与大脑 / 093
第三节 荷尔蒙 / 101
第五章 性别与性格:我们的第二本能 / 109
第一节 社会性别 / 110
第二节 我们被塑造成了这样…… / 115
第三节 萨摩亚 / 122
第四节 自我概念 / 126
第二部分 爱情是什么
第六章 达尔文的顾虑:是什么使爱与性分离 / 133
第一节 究竟为什么会有男人和女人 / 134
第二节 达尔文书写爱情 / 142
第三节 爱情是自私的吗? / 148
第四节 爱情的诞生 / 153
第五节 浪漫的三角结构 / 159
第七章 一个复杂的想法:为什么爱是没有情绪的 / 164
第一节 情欲,迷恋,爱情 / 165
第二节 田鼠带来的启示 / 174
第三节 情绪和感情 / 182
第四节 爱情是一种本能吗? / 188
第五节 爱情和桌子 / 193
第八章 我的中脑和我:我有能力爱我所爱之人吗 / 198
第一节“文化产物”之间的爱情 / 199
第二节 他人眼中的我 / 206
第三节 在你的臂膀环绕之处,我便有了我 / 210
第四节 爱情地图 / 214
第五节 摇摆的吊桥 / 223
第六节 当爱情独一无二时 / 228
第九章 命运之轮的旋转:爱情是一门艺术吗 / 235
第一节 艾里希·弗洛姆,一位小市长以及爱的艺术 / 236
第二节 迷失自我的爱情 / 243
第三节 制造幸福的爱情规则 / 250
第四节 自爱是灵丹妙药 / 258
第五节 爱的艺术 / 264
第十章 完全正常的不可能性:爱与期望有什么关系 / 267
第一节 爱情是一种发明 / 268
第二节 爱情与西方 / 275
第三节 受损的“主体” / 280
第四节 相同的情绪,不同的想法 / 288
第五节 行政专家的爱情 / 291
第六节 对他人的期待 / 295
第七节 结论 / 300
第三部分 今日爱情
第十一章 爱上爱情: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寻爱
但爱却越发无迹可循 / 305
第一节 爱情是自我实现 / 306
第二节 自我实现是糟糕的吗? / 311
第三节 依恋纽带的重建 / 316
第四节 寻找爱情 / 321
第五节 爱情的宗教 / 328
第十二章 爱情买卖:当浪漫成为一种商品 / 333
第一节 与众不同 / 334
第二节 大众的浪漫 / 339
第三节 纵欲过度和一片狼藉 / 345
第四节 困境的出口 / 353
第十三章 充满爱意的家庭:保存和改变了什么 / 359
第一节 作为意志和想象的家庭 / 360
第二节 从未存在过的家庭 / 367
第三节 爸爸和妈妈 / 373
第四节 大象式家庭 / 381
第十四章 现实意义与可能性意义:
为什么爱情对我们如此重要 / 387
第一节 斯宾塞的梦 / 388
第二节 行为举止中凌乱的情感 / 395
第三节 方形鳄鱼 / 399
第四节 渡船上的微笑 / 403
参考文献 / 405
名称索引目录 / 438
人名对照 / 441
|
內容試閱:
|
引 言
对金星情有独钟的男人和仰慕着火星的女人
为何撰写爱情类书籍并非易事
本书关注的是男女两性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曼妙而奇特的事情:爱情。
爱情是人类社会经久不衰的主题。没有风流佳话的小说难以成书,而无关风月的电影则更是寥寥可数。虽然我们并不总是“谈情说爱”,但爱情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意义非凡。尽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儿女之情并不总是引人注目,然而如今,它却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没有甜蜜爱情的宣言做担保,体味除臭剂就不会成为货架上的热销商品,而流行歌曲所咏唱的主题也不会再有什么比它更重要的了。
从“为什么会有男女之分?”到“我该怎么做才能挽救我的婚姻?”,“爱”的话题是如此宏大,以至于它几乎涵盖了一切,它似乎是无边无际的。人们可以为一个眸色凝灰的女人沦陷,也可以爱上泰嘉森林中的满月之夜; 可以因为一个人的习惯而与之坠入爱河,甚至可能对一个将牙膏管挤压整齐的人怦然心动; 人们可以喜爱暹罗猫和带血的牛排,喜爱科隆狂欢节的沸腾和佛寺神龛的幽静,钟爱谦虚、跑车和上帝。人们可以单独地、分别地喜爱着他们,也可以同时喜爱其中的几样甚至一切。
然而在所有这些可爱的和值得被热爱的事物中,这本书只关注一件事:情侣之间的两性之爱。
没有人能就爱情本身著书立作,而本书也并非包罗万象。仅仅是女人和男人的话题(以及女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就已经是困难重重了,因为两性之间的爱原本就令人费解;尽管它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们所乐此不疲的话题,却鲜少为聪明伶俐的哲学家们所探讨。
尽管两性之爱对我们非常重要,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就一直将它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俗乐。只要哲学家们坚持用理性来定义人类,那么爱情不过是一场意外,一种只会给迷茫的头脑造成不幸后果的混乱情感。感情早已被剥夺了担任我们灵魂的主人的资格,因为人们并不能证明它是有理可循的,所以人们对此宁愿缄默不言。哲学史上广为人知的特例业已证实了这一规律,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阿图尔·叔本华、索伦·克尔凯郭尔、弗里德里希·尼采、让-保罗·萨特、罗兰·巴特、米歇尔·福科或尼克拉斯·卢曼都就爱情这一话题阐述了不少引人深思的观点—然而直到今天,如果有哪位哲学家举办了一系列关于爱情的讲座,那么他便会遭受到质疑并被学术界的同僚冷嘲热讽,原因在于哲学是一门非常保守的学科,其内部的保留传统是根深蒂固的。迄今为止,关于形式逻辑学或康德范畴问题的哲学书籍很可能远多于关于爱情的书籍。
然而反过来,没有人会真的认为形式逻辑学的问题要比人类的爱情问题更重要,但爱情的问题似乎又很难用哲学的手术刀去剖析。卡尔·亚斯贝尔斯说:“爱情是绝对意识中最不可理解、最无根据、最不言而喻的现实。”它似乎浑身滑溜溜的让人无从下手。那么这事儿交给心理学家便可以手到擒来吗?或者,正如最近展现出来的新潮趋势那样,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是否会更了解它?他们知道它如何产生又为何总是那么容易消逝?在这一过程中,它到底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呢?爱情也许是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交叉点上最重要的话题。它既不能通过逻辑,也不能凭借哲学中的“终极辩护”来诠释。但是,人们是否因此就应当将这一研究领域委托给统计学家、民意调查、心理实验、血液分析和激素测试呢?
对于他们而言,爱情的成本或许过于高昂了。在那些狡猾的爱情和婚恋关系管理顾问看来,爱情太过重要和复杂。不计其数的相关从业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力难以评估,但的确令人生畏。所有那些机智的恋爱小贴士都在告诉人们,如何借助秘密计划找到契合的伴侣,如何给爱情保鲜,如何成为一个激情四射的爱人并永葆激情,而所有的床帷枕席之间的房中秘术,什么床上手艺和“爱的艺术”也都被其描绘得唾手可得。而在弄巧成拙的大脑研究中,数以百计的文章向我们展示着为什么女人用右脑思考,而男人则用左脑思考; 为什么男人在冰箱里找不到东西,而女人不会停车; 性爱带给男人的是快乐,因此他们总是对金星心驰神往,而女人则借此去寻觅爱情,或者至少是专属于自己的火星①,因为哪怕只是一块小小的巧克力就足以让女人感到快乐。因此人们所要做的是挑选一本合适的书籍去阅读,这样才能最终了解自己和他人。一切都会因此有所改观,即使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至少也会在书本中。
事实上,我们所知的并不多。男女之间互相吸引和倾慕时的思想比政治中任何意识形态的问题都更加僵化。尽管它对我们很重要,但在爱情中,我们喜欢满足于对真相的一知半解。鉴于这一主题爆炸性的重要意义,我们期待一切简单明了的答案为我们解释清楚,男人和女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对的只是个体间不同的性格,而非两性的对立。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这一答案的挑剔程度仅次于我们对手机铃声的挑剔,而仅仅是对铃声的选择往往就需要我们耗费很长时间,直到我们认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
面对这一切,现在是时候把两性以及爱的问题从各种新旧世界观和束缚中解放出来了。这一要求的标准实际上已经很高了。海因里希·海涅就曾质疑道:“尽人皆知何为棍棒,然而爱为何物却无人知晓。”也许人们并不能对爱情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爱的本体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不存在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伦理学家拉罗什富科分别用“诸神的疯狂”和“鬼魂”等词汇概括了它,这也许已经足够让它更具象地为世人所了解了。
在爱情的世界中,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强烈的情感,这是爱情与艺术和宗教所共通的。在爱情中,想象中的奇幻世界与我们息息相关,它通过直观的感官体验而非理性和知识拥有了自身独特的价值。因此,人们可能会认为,只有在文学作品中,爱情的这种具有弹性的逻辑才能占据一席之地,而按照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说法,文学甚至被认为是爱情的缔造者。但是我们真的已经和诗人一样看到了它的最终归宿了吗?在《我是谁?》一书中,我仅用了一支手电筒就在一个关于爱情的小片段中照亮了这片幽暗的夜空中的一隅,然而在这里我却很惊讶地发现了一个星系并探测着一个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宇宙。因为爱与其他任何东西相比都更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其次,爱情在一定程度上,仿佛是隐藏在恋人之间的不完全公开的游戏—这当然是件好事。毕竟我们的热情和痴迷、我们的激情和我们面对爱情无条件地妥协,这一切不是想说清楚就能说清楚的。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剪不断,理还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