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信托法(第五版)
》
售價:NT$
857.0
《
敦煌究竟有多美
》
售價:NT$
454.0
《
我在唐朝穿什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服饰搭配 汉服研究 古代服饰)
》
售價:NT$
449.0
《
优化你的2小时 : 基于神经科学和能量流的时间管理方法
》
售價:NT$
255.0
《
经典与经学
》
售價:NT$
398.0
《
颧种植理论与临床
》
售價:NT$
2030.0
《
《胡适留学日记》汇校本(全四册)
》
售價:NT$
3468.0
《
特大型电网企业网络安全从业指南 Java代码审计与分析
》
售價:NT$
806.0
|
內容簡介: |
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班大为阐述了星象学如何从一开始就塑造了中国文化,以及它如何影响中国的艺术、建筑、历法、神话、政治和军事决策等。本书研究了考古发现、古典文献、铭文和古文字等广泛的资料,记录了从新石器时晚期到清朝晚期天文现象在“天朝”发展中的作用,阐释了天文现象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古代中国文明。班大为对中国传统星象学的研究是该领域的权威著作,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更广泛的思想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
關於作者: |
作者:
班大为(David W. Pankenier):美国理海大学教授的中文教授。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中国早期思想史、考古天文学和文化天文学。对罕见的天文现象与中国古代划时代的政治军事事件之间的联系特别感兴趣。除本书外,还著有《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
|
目錄:
|
目 录
序言 1
前言 1
鸣谢 1
导论 1
第一部分 龙时期的天文学和宇宙论
第一章 天文学始于陶寺 21
天文学与“灵台” 25
结构特点 27
实测考量 33
瑶山和汇观山太阳祭坛 35
其他灵台观测 40
第二章龙的观测 44
龙的形成时期 44
昭公29年(公元前513年) 47
天文学和驯龙 51
辰,指示时节的天上之龙 64
中国龙的自然主义源头 68
奇特的龙 75
结论 85
第二部分 以天上为基准
第三章向上帝看齐 89
太一和北极 95
无为 96
北斗和帝国权力 98
季节化的时钟与北斗 101
青铜器时代的先驱 102
北极的移动 103
北极星的更替 106
“帝”字的起源 108
上帝的角色 110
埃及类似的方法 115
古文字和语言证据 119
结论 121
第四章 把上天拉下凡间 123
对准和偏离 124
早期文献中的都城建造 129
“何时定之方中” 132
北极定向 135
营室—东壁为“天庙” 140
“定”的定向功能 141
定“正而真” 144
真与鼎 145
结论 148
第五章 星空的启示和文字的起源 153
历法符号是一种文化必需品 157
历法中的干支 160
早于文字的图像记录 168
干支符号在历法中的应用 178
从天空得到启示 180
天象的图示化描绘:《河图》《洛书》 182
第三部分 行星征兆和宇宙论
第六章 宇宙—政治天命 197
天象以及它们与政治王朝的相互关系 198
举一反三——从历史到“史前” 208
批判性的反驳 209
五行对应的早期萌芽 214
五德的朝代更替 223
第七章 超自然的修辞 226
天命 234
上帝的行星臣属 240
商周对比 242
汉代的追溯性解释 246
第八章宇宙论与历法 250
绝天地通 255
历法失序 261
商代宗教的发展 264
第四部分 战国和汉代的星占学
第九章 星象预兆与城濮之战 271
晋文公霸业的历史叙述 273
分野星占学理论 275
分野星占学的基本原则 278
相关星占学对应的起源 285
以银河为界限的宇宙学图景 287
岁星在分野星占学中的实际运用:以《左传》为例 291
《国语》对晋文公复国的阐释 292
政治军事行动与天象的关联 300
《国语》中两则记述的星占学比较 305
结论 306
晋文公复位和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3月12日)相关事件的 时间表 308
第十章 新的星占学模式 312
案例分析:赵充国将军和公元前61年战役 318
考古学论证 326
结论 329
第五部分 与天空在一起
第十一章 宇宙化的都城 333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的宇宙化都城———咸阳 334
咸阳之名的天文对应——一个推测 340
时空的宇宙一致性 345 汉代的宇宙化都城 346
天庙原型——明堂 358
明堂 360
模拟上天的明堂 361
结论 366
第十二章 时间性和时空建构 367
中国古代时间和类型观念的特征 371
《易经》中的共时性 376
绳索,编织和时空的结构性比喻 382
第一个时空模型 383
相关天文学结构的比喻 387
天之纲纪 389
结论 396
|
內容試閱:
|
导 论
天空,这一使人敬畏的存在,已经在所有时间和地点给人类文 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却很少被关注。直到最近我们才得以 构建出围绕我们自身的环境之茧。在美国的街道安装路灯后不到 一个世代,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写道:
有人可能认为,大气之所以被设计成透明的,是为了让人们领略天体这一庄严的永恒存在。从城市的街道上看,它们是如此的伟大! 如果星辰仅仅是一千年出现一次,人类怎么可能去信仰和崇拜,并历代传颂着对曾经出现的上帝之城 的记忆! 然而,每晚这些美丽的使者都会降临,并以它们训 诫的微笑照亮整个宇宙。
爱默生怎能想象出当前的生活状态,大多数都市人都对清澈夜晚一片漆黑的天空这何等壮观的景象一无所知。更少有人曾经亲眼看见这道灿烂的银河,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其光迹不断扭曲和波动,穿越天际。充斥我们周身的人工制品在把我们与自然环境隔离,赋予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今也将我们与天空、我们的原始遗产隔绝到一个史无前例的地步。这不幸的后 果是根本不了解天地之间的联系,没有意识到天文现象曾在历史上何等深刻地影响着艺术、神话、宇宙论、文学、音乐、哲学和建筑 环境等各自不同的领域。然而,我们还拥有爱默生“上帝之城”的 记忆吗? 爱默生成为“超验主义”的领路者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南非斯布度洞穴宽敞的岩棚深达8米,这反映出7.7万年前 此处长期被人类居住。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莱塞济和哥魔洞, 是一个约公元前1.4万年的“马格达林雕刻和绘画的陈列所”,此 处的文化沉积和大量的火石工具,证明了人类从莫斯特文化时期 (距今公元前30万—3万年)开始就长期居住于此。纵然对其远 亲尼安德特人的认知能力存在怀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旧石器 时代晚期创造了惊人的马格达林洞穴艺术的克罗马努人(其脑容 量比我们大1/3)是现代人类,其智力程度不亚于我们。在其所 处时代既有概念框架的限制下,他们在迎接自己的时代挑战时展现出丰富的智识。莱塞济的居民对夜晚出现的壮丽景观,那个周天旋转的发光图案有何感观? 当他们开始感受到不同星座在特 定季节出现的规律性时,他们可能向后代讲述什么样的故事以方便他们记住其赖以生存的鲑鱼或麋鹿的产卵、迁徙即将到来时的 天象预示? 可能他们并不像后来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埃及人和希腊人那样,让他们自己创造出的与季节相联系的神,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之神栖居于天空之中? 这种非凡的想象可能还 保存在拉斯考和其他一些地方。正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评论弗雷泽的《金枝》时谈道:
人的影子,具有一个人类或其镜像的外观,雨、暴风雨、月相变化、季节变迁、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异同、生死、性欲,简 单来讲,一个人年复一年周身所感知到的一切,以最多姿多彩的方式相互联系,这些都会体现(起作用)在他的想法(他的哲学)中,他的行为举止一望便知……
拉斐尔·佩塔佐尼把这种影响用更诗化的语言进行表述:
天空,以其广袤无垠、循环反复、灿烂光辉,极易在人类 心灵中激发出崇高感、无以匹敌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神秘力量。天空使人产生对神的崇拜,这种对圣灵显迹的崇拜,最适合用上帝这一概念进行表达。
1894年,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考古学之父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在其著作《天文学 的黎明:古埃及庙宇崇拜和神话研究》中第一次描绘了天文学对古代埃及人的重要性,展示 了金字塔以非常精准的度数指向天文学上的一个点。他的发现 基本上被忽视,直到20世纪中期杰拉尔德·斯坦利·霍金斯和其他人开始发表他们在巨石阵和其他巨石遗迹中发现的天文学阵列的研究。乔治·德·桑提拉纳和赫塔·冯·戴程德在他们备受争议但深具启发性的《哈姆雷特的石磨:论神话和时间框架》中推测天文学知识在古代以神话进行体现和传播。 1972年,亚历山大·马尔沙克出版了其开拓性研究《文明的根源:人类第一件艺术、符号和标记的认知起点》,指出冰河时期的古代欧洲居民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可能以简陋的方式记录月相。
天文考古学已经发展成熟为一门学科,这尤其归功于安东尼·阿维尼、胡安·安东尼奥·贝尔蒙特、约翰·贝尔提·卡尔森、冯·德尔·张伯伦、米歇尔·霍斯金、斯 坦尼斯洛·伊万尼诺斯基、史蒂文·迈克拉斯基、金姆·马勒维尔、迈克尔·拉彭鲁克、克莱夫·拉格尔斯、冯时、莱昂内尔·西姆斯、罗尔夫·辛克莱、瑞·维特、雷·威廉姆森、汤姆·朱伊德马和其他许许多多一流学者示范性的研究工作。更倾向于推测性的早期观点逐渐被淘汰,愈加重视人种学证据和文化背景、方法和理论的精确性,以及出土资料的人类学阐释。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界定天文考古学所需的多学科方法,需要结合部分或全部人类学、 天文学、人种学、历史学、统计学和景观考古学方法。随着精准 的天文软件、电脑动画、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图像等数字工具的快 速发展,现在更容易准确地模拟古代观测条件,更好地理解天体、星座、天顶和地平线现象,以及全年和几个世纪以来的地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对历史学和人种学愈加关注,出现了一个领域更为广泛的文化(或民族)天文学学科,该学科关注具有大量人种学证据的现代和前现代时期,例如波利尼西亚的天文航海,西班牙编年史 记载的印加和玛雅星象知识和历法。全世界的学者已经发表了许多著名的建筑遗址和文化现象,它们的设计明显与天文学有关,目前其地理分布已从印度次大陆延伸至中国,从欧洲到美索不达米亚,从美国西南部到中南美洲,从澳大利亚到太平洋岛屿。
在中国,考古学背景下的天文学研究仍由天文学史家主导, 他们很少具备能力能对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详尽的探究。 然而,冯时的《中国天文考古学》(2007)和江晓原的《天学真原》(2004)是近年来里程碑式的研究,前者对于最近的考古发现、天文实践和出土实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尽管中国的天文学遗产非常丰富,然而它们缺乏从一个文化视角进行背景分析。最近的一个例外是孙小淳和雅各·基斯特梅柯合著的《中国汉代的天空:星座与社会》,它开始对早期帝国天文星占学的思想价值进行分析。与使用巨石的英国和欧洲、埃及,或玛雅和印加世界进行比较,他们拥有大量的纪念性石头 建筑和古代城市聚落,而古代中国、朝鲜和日本存世的建筑遗址很少,这意味着东亚文化圈的天文考古学研究将非常不同。
虽然中国前帝制和早期帝制时期的纪念性建筑遗址仅限于古代的夯土地基、城墙和墓葬,但是中国的天文考古学研究得益于中国文字记录的持续时间的长久和丰富。因此,中国的天文考古学研究需要兼通汉学与中西方天文学。我希望这本书将证明一个未受过正式训练的天文学家也可以从事这类研究。鉴于天文考古学多学科的内在特性,积极不断地进行学者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了丰富自身的学术素养,以应对天文学在全世界各文化中所体现出的多样性。 在茫茫的数千年中,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类祖先在夜晚注视着天空展示的宏伟景象,尤其是天黑以后出行不安全,一小圈忽隐忽现的人类火光之外就是随处可见的星光闪耀的天空,这种观测大多置身于这种环境中。面对天空的壮丽景观,无论是人类文化应对体现出的巨大差异,还是突出的共性,都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认知。必须敏锐地意识到古人所尝试的各种可能性的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