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小行星猎人:贝努小行星生命起源样本采集任务全记录
》
售價:NT$
296.0

《
孙机谈文物
》
售價:NT$
551.0

《
诡舍(夜来风雨声悬疑幻想震撼之作)
》
售價:NT$
254.0

《
讲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
售價:NT$
245.0

《
海外中国研究·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经典收藏版)--重构宋代文人的精神内核
》
售價:NT$
500.0

《
埃勒里·奎因悲剧四部曲
》
售價:NT$
1426.0

《
今天我想要什么:海豹的女性漫画
》
售價:NT$
347.0

《
日常的金字塔:写诗入门十一阶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中国食品行业TOP50热门舆情事件的年度大盘点
提升全民食品安全素养的通俗科普读物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消费、食品监管及食品产业发展的社会关注热点焦点,跟踪食品行业年度热点舆情案例,纵深剖析案例中的重点难点痛点,普及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食品安全健康知识,并就完善市场监管、加强企业内控、防范和应对舆情风险等方面展开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的探讨,助推我国食品消费和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
關於作者: |
张永健,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食品药品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与监管等方面研究,直接参与国家食品药品管理体制、监管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参与食品药品领域一些重大政策、法规和产业规划的制定。
董国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食品领域产业和企业发展研究。
郭良,新华网食品和三农频道主编、食品辟谣联盟副秘书长,有十多年食品和三农领域工作经验。
利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目錄:
|
案 例 一 白酒新国标正式实施 调香酒不再属于白酒范围 1
案 例 二 国家卫健委发布36 项新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有1455 项 7
案 例 三 央视3·15 晚会曝光河北省青县“瘦肉精羊” 13
案 例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案颁布 仅销售预包装食品不需
许可只需备案 19
案 例 五 三部门联合治理面向未成年人营销色情低俗食品现象 26
案 例 六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32
案 例 七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 38
案 例 八 央视3·15 晚会曝光使用土坑腌制酸菜乱象 44
案 例 九 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 51
案 例 十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 57
案例十一 “科技与狠活”走红网络引多方关注 64
案例十二 国家知识产权局:潼关肉夹馍协会无权收取商标加盟费 71
案例十三 “辣条一哥”卫龙赴港上市 77
案例十四 长三角:形成食品安全追溯“一张网” 10 个品种列入首批追溯名单 83
案例十五 餐馆卖“拍黄瓜”被罚5000 元 监管部门:可简化许可 89
案例十六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 95
案例十七 校园食品安全被持续关注 配餐公司成为重点 102
案例十八 休闲零食行业市场显著增长 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108
案例十九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绿色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 115
案例二十 国家卫健委发布《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四五”规划》 122
案例二十一 海天味业遭遇食品添加剂“双标”风波 129
案例二十二 国家卫健委批准透明质酸钠等15 种新食品原料 136
案例二十三 《2021那香海·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发布 上榜企业总价值
达9.6 万亿元 142
案例二十四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告:辅酶Q10 等首批5 种保健食品原料转为备案
管理 149
案例二十五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修订版《蜂产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22版)》 156
案例二十六 “两高”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问题的解释》 162
案例二十七 广东打造预制菜产业“湾区标准” 探索预制菜高质量发展路径 168
案例二十八 中消协发布年度报告 点名知名餐饮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174
案例二十九 喜茶陷入“裁员”风波 奶茶界“网红”遭遇新挑战 180
案例三十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 186
案例三十一 2021年新出生人口数较2016 年下降四成 婴配奶粉行业面临寒意 193
案例三十二 打火机都烧不化 钟薛高雪糕引发质疑 200
案例三十三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进民生领域“铁拳”行动 207
案例三十四 食品科技推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215
案例三十五 雅培安纽希等婴配产品不合格 涉及营养成分和食品安全 221
案例三十六 法院:预包装食品不能等同于有包装食品 229
案例三十七 瑞幸咖啡宣布完成金融债务重组 实现整体盈利 235
案例三十八 星巴克两门店被曝使用过期食材 监管部门责成停业整改 242
案例三十九 海关总署修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249
案例四十 华润啤酒123 亿元控股金沙酒业 拓展白酒布局 258
案例四十一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65
案例四十二 2021— 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 272
案例四十三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固体饮料质量安全
监管的公告》 281
案例四十四 电解质饮料国产新势力崛起 288
案例四十五 “轻断食 低GI饮食”受青睐 尚需科学定义丰富品类 294
案例四十六 我国肉类产量创近十年新高 300
案例四十七 奶酪行业迎变局 蒙牛控股妙可蓝多 307
案例四十八 黑龙江公布十起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双汇肉粒王”侵权金锣“肉粒多” 314
案例四十九 成本上升 食品企业纷纷提价缓解压力 321
案例五十 食品消费趋势:线下转移线上激增 在线鲜食需求显著增长 327
后 记 333
|
內容試閱:
|
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和以能量供给为主向满足复合需求转变的“ 双转变”,是“ 十三五”以来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个转变的实质是中国食品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影响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舆情正在成为影响中国食品产业和食品企业发展的一个特别因素。一方面,舆情在客观反映食品产业和食品企业发展状况,客观反映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客观反映管理部门及法规的相关要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不客观、不准确甚至恶意的舆情成为“ 黑天鹅”事件的导火索,如果对这样的舆情管理和应对不力,不仅对涉事企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还影响中国食品产业和食品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给国家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对食品领域的舆情及媒体表现进行观察和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 中国食品行业舆情与品牌传播研究”课题组的常设研究项目。在对舆情传播的研究中,课题组设计制定了50 个舆情监测点位。17 个基于“食品消费”视角的点位:食品消费、健康、营养、味道、三减、减盐、减糖、减油、食品热量、蛋白/ 蛋白质、脂/ 脂肪、食品标签、低GI、投诉、价格、有机、绿色;9 个基于“ 食品生产”视角的点位:食品加工、食品科技、食品研发、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食品储存、食品原料 天然、食品运输;6 个基于“ 食品监管”视角的点位: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企业主体责任;18个基于“ 食品细分行业与细分品类”视角的点位:食用油、乳制品、白酒行业、饮料行业、肉制品、熟肉制品、方便食品、调味品、咖啡、烘焙、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奶粉、预制菜、冻干食品、奶酪、益生菌、食品IPD。课题组对监测的数据从信息总量、媒体类型、情感属性、热点信息、敏感信息、发布地区和涉及地区等7 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这项研究致力于探讨食品行业舆情的特点、规律以及对食品市场与食品消费的影响,同时还更深入地观察和研究企业面对舆情时的应对和表现,等等。《舌尖上的观察——中国食品行业50 舆情案例述评》就是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 民以食为天。食品领域是媒体关注度比较高的领域,每年的信息量都以亿计,这些信息不仅反映了媒体关注的程度,也反映着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课题组将每年信息量最大的50 个相关内容整理后,通过公众投票,按照票数的多少选出前25个,然后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对这些案例进行点评,并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研究和出版的目的在于扬优汰劣,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助力中国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也留下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录。2023 年第一本《舌尖上的观察——中国食品行业50 舆情案例述评(2019 — 2020)》出版后,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肯定,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和光明网等权威媒体也纷纷予以报道。 入选2021 — 2022 年的50 个案例共获得49991 票,占93656 张有效票数的53.38%,范围涉及食品的消费、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餐饮、食品市场、食品进出口、政府监管、法律法规、食品标准、食品科技等,涵盖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和多个影响因素,内容丰富翔实并且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具体来说,在这50 个案例中,涉及政策法规的有21 个,占42%;涉及细分行业的有13 个,占26%;涉及企业或品牌的有16 个,占32%。从情感属性看,50 个案例中的正面属性有13 个,占26%;中性属性有27 个,占54%;负面属性有10 个,占20%。进一步细分后的观察显示:(1)在涉及政策法规的21 个案例中,正面属性的有6 个,占28.57%;中性属性的有15 个,占71.43%;没有负面属性的案例。(2)在涉及细分行业的13 个案例中,正面属性的有4 个,占30.77%;中性属性的有8 个,占61.54%;负面属性的有1 个,占7.69%。(3)在涉及企业或品牌的16 个案例中,正面属性的有3 个,占18.75%;中性属性的有4 个,占25%;负面属性的有9 个,占56.25%。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票者的认知和偏好:一是对政策法规多持正面客观的态度,二是对细分行业以正面客观态度为主,三是对企业或品牌的态度相对前两者就比较严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企业需要更加重视品牌建设和传播,更加重视舆情的风险管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做好风险交流工作。 对这些风险进行预防和管理,已经成为食品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食品领域的舆情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食品领域信息的公开透明度非常高。二是不同舆情都会对市场和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各式各样的影响,特别是负面舆情的影响往往更大。三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消费者对食品的认知和相关信息的选择具有客观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对食品需求和食品消费选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互联网去中心化和量级递增的传播特征,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使得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就有可能形成很大的声量。五是对食品领域舆情的相关机制和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亟待深入。六是面对品牌与舆情危机,企业在预防、识别和应对等诸多环节,仍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 鉴于以上特点,我们认为应对舆情风险不仅关乎食品企业的能力,更影响着食品企业的生存发展。对食品企业来说,针对舆情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的建设已经不是选修课,而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维护品牌声誉,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必修课。 我们的研究显示,对于绝大多数非主观恶意的问题,大多是可以通过及时的风险交流来缓和舆情,特别是涉及消费者认知偏差的情况,及时的风险交流可以缓解和消除消费者的焦虑和认知误区。企业进行风险交流要及时、客观、准确,还要选择传播效率高的平台,将风险交流的信息及时传播出去。 张永建 2024 年10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