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向上流动:求学与原生家庭的羁绊
》
售價:NT$
301.0

《
大国金融:全球金融变局下的中国机会(解读全球金融体系,变局前因后果,金融危机的根源与演化逻辑,中国特色金融,现代金融体系)
》
售價:NT$
347.0

《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漫画版)
》
售價:NT$
305.0

《
万千心理·拉康精神分析的临床概念化
》
售價:NT$
551.0

《
超级沟通者 与所有人连接的秘密
》
售價:NT$
352.0

《
工匠、商人与银行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经济
》
售價:NT$
857.0

《
7步成交
》
售價:NT$
305.0

《
维柯讲疏
》
售價:NT$
607.0
|
內容簡介: |
《“全相平话五种”讲史意象叙事研究》着眼于中国古代中长篇通俗小说文体的生成问题,系统运用意象叙事理论,对中国早期通俗历史小说的经典作品——“全相平话五种”进行了 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的剖析。本书重点探讨了“全相平话五种”文学化历史故事的文本建构、叙事模式、结构体系和设计思路等,总结了我国最早出现的中长篇通俗文学类型之 一——平话的编创模式,并且揭示了平话依托史实建构全新通俗文学故事的内在思想、文化动因。本书善于透视并叙写潜藏于小说表层叙事文本之下的内在思想结构,发现并归纳隐含 于具体作品内部的抽象艺术范型,基于此率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中国通俗小说的“讲史意象叙事”传统。
|
關於作者: |
牛晓岑,男,辽宁鞍山人,上海交通大学文学博士,师从许建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等多 个科研项目,独自承担《剑侠传》《世说新语补》,参与《弇州山人四部稿》《明抄本弇州山人续稿》《皇明名臣琬琰录》等古籍的点校整理工作。在《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 文多篇,参与编写《娄东文化精髓》等著作多部。
|
目錄:
|
序
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第二节研究现状
第三节价值意义
第四节方法路径
第一章取材篇:文学叙事的讲史意象建构
第一节意象与材料
一、 意象概论
二、 叙事中的意象
三、 文史材料意象化的条件
第二节经史典籍材料的文学意象化
一、 “全相平话五种”选用的经史典籍材料
二、 传奇历史故事的挖掘与意象的建构
第三节文人小说材料的讲史意象化
一、 “全相平话五种”化用的文人小说
二、 以奇事讲史的意象建构之法
第四节与通俗文学同构互补的意象建构
一、 与“全相平话五种”选材相同或相似的通俗文学作品
二、 同构互补与意象结构
第五节宗教信仰元素与叙事意象的拓展
一、 “全相平话五种”中的宗教信仰元素
二、 仙道神佛与世俗历史互为表里
小结
第二章意象篇:“物”“事”一体的讲史意象表意叙事体系
第一节“全相平话五种”叙事意象的构成
一、 “全相平话五种”中意象的两大类型
二、 “全相平话五种”中物意象的具体形态类别
三、 “全相平话五种”中事意象的组合方式
第二节“全相平话五种”物意象的表意与叙事
一、 “全相平话五种”中物意象的表意
二、 “全相平话五种”中物意象的叙事
三、 “全相平话五种”物意象表意叙事的讲史特色
第三节“全相平话五种”事意象的表意与叙事
一、 “全相平话五种”中事意象的表意
二、 “全相平话五种”事意象表意的讲史化层次设计
三、 “全相平话五种”中事意象的叙事
四、 “全相平话五种”事意象叙事的讲史化推进形式
第四节“全相平话五种”物、事意象表意叙事的一体性建构
一、 “全相平话五种”以事意象为主体的意象叙事体系
二、 “全相平话五种”对物意象叙事价值的有益探索
三、 “全相平话五种”中物、事意象的有机结合
小结
第三章结构篇:讲史叙事的意图结构
第一节“全相平话五种”中主要人物意图与意象叙事结构的主干
一、 《武王伐纣平话》主要人物的意象叙事序列和人生长期意图叙写
二、 《七国春秋平话》主要人物的意象叙事序列和人生长期意图叙写
三、 《秦并六国平话》主要人物的意象叙事序列和人生长期意图叙写
四、 《前汉书平话》主要人物的意象叙事序列和人生长期意图叙写
五、 《三国志平话》主要人物的意象叙事序列和人生长期意图叙写
第二节“全相平话五种”中重要人物意图与意象叙事结构的枝干
一、 《武王伐纣平话》重要人物意图叙写
二、 《七国春秋平话》重要人物意图叙写
三、 《秦并六国平话》重要人物意图叙写
四、 《前汉书平话》重要人物意图叙写
五、 《三国志平话》重要人物意图叙写
第三节人物意图的交叉关联与“全相平话五种”叙事的主体结构
一、 “全相平话五种”的鱼骨形网状结构
二、 “全相平话五种”主体结构的两大具体形态
小结
第四章内涵篇:重构历史以扬善劝进
第一节“利他”与“超人”:人物意图及其实现形态中的叙事意图
一、 “全相平话五种”人物意图的伦理道德分析
二、 “全相平话五种”人物意图实现形态的“利他”特征
三、 “全相平话五种”意图结构的“超人”属性
第二节“命运”与“天理”:双重结构中的叙事意图
一、 “全相平话五种”的双重结构
二、 双重结构的叙事意图结构内核
三、 敬畏、对抗与超越:平话“天命”观新论
第三节叙述者的出场:法度中的叙事意图
一、 特殊意象:直接寄寓和推进叙述者意图的意象
二、 限知叙事:俯瞰视角与虚化空间中的叙事意图
三、 时间机制:时间跳跃与叙事意图的同构
四、 诗词韵文等非叙事性文字:叙事意图的直说
第四节作者意图暨“全相平话五种”的思想文化内涵
一、 作者、叙述者、人物的意图关系与叙事的文本内涵
二、 “讲史”叙事的劝善底色
三、 “讲史”与“英雄叙事”
小结
第五章影响篇:中国古代长篇通俗小说叙事经典范型的确立
第一节融合诗史之意象叙事体系的建构
一、 依托史料建构文学意象的典范价值
二、 “意象叙事”与“世代累积型”小说
三、 “物”“事”浑融之意象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第二节明暗照应的树形网状叙事结构范型的确立
一、 树形网状结构范型的形成
二、 由双重结构到明暗结构
第三节“扬善劝进”小说故事类型的典范价值
一、 重构历史的经典范型
二、 借人物意图实现形态寄寓劝惩的典型模式
三、 歌颂“超人”式英雄奋斗的思想范式
第四节通俗小说叙事风格的形成
一、 时空机制与叙事心理的同构
二、 意象设置的明畅与隐曲
三、 行为叙述的乡土市井味
四、 叙述意欲的张力与平衡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叙事学理论传入中国已经四十余年,学者们充分接受、运用这一理论研究中国文学作品,创造了丰富的成果。伴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叙事学已经走上了中国化之路。然而,这条路可谓道阻且长,“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仍然处于“现在进行时”。叙事学作为“萌生”并“成长”于西方文化环境中的理论体系,与中国文学创作实际存在一定隔膜,消除其“水土不服”,成为学者们始终要去思考、探索的时代课题。我想,突破中西文化差异,探索人类叙事行为的共性规律,并追溯中国文学叙事的发展源流,明确中国叙事文学的个性特征,建构广泛适用于全人类文化,且能突出中国经验的叙事学理论,是“中国叙事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相关工作正待深入开展。从这个角度看,牛晓岑博士的新著《“全相平话五种”讲史意象叙事研究》着眼于中国古代中长篇通俗小说文体的生成问题,系统运用全新的、中国化的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早期通俗讲史小说的经典作品——“全相平话五种”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的剖析,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西方叙事学“水土不服”的问题,对通俗小说叙事形成了追本溯源的研究,填补了若干学术空白。
该书系统运用“意象叙事”分析法研究中国早期通俗讲史小说的经典作品,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创新。按照作者的理论,“人的内在主观心理活动投射于外在事物形象上,形成的有丰富含义的新形象即是‘意象’”;在叙事作品中,“意象”成为寄寓叙事主体行为意图的载体,因而影响主体的行为,从而参与叙事;而意图代表人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则规定着叙事的内容。以“意象”为着眼点,作者得以充分探究文本中叙事主体的行为意图,明确叙事作品的深层内涵,由表及里地揭示叙事的实质,实现了西方叙事学分析法与中国叙事文学作品的有效结合。
牛晓岑博士全面运用的“意象叙事”分析法,实为多位学者多年探索的产物。多年前,上海交通大学许建平教授即推进相关课题之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明清小说意图叙事与意味形式研究(08BZW043)”。2014年,许教授出版专著《意图叙事论——以明清小说为分析中心》(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标志着“意图叙事”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以人的行为意图为着眼点,全面分析叙事文学的规律,具有适应全人类文化的方法论价值,更与中国人的整体性、体验性、意象性思维相契合。从人的心理需求入手,把握叙述行为中一切主体(包括作者、叙述者和人物)的一切行为之产生根源,从而观照这些行为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这样的方法对于研究中国文学作品颇具实践价值,相关探索一时间成果频出,总结出了许多明清小说叙事规律。众多学者的广泛实践,反过来促成了该理论的进一步优化创新。如果以“意象”为主要着眼点,优化“意图叙事”研究,“意象叙事”分析法便随即生成。作为许教授的高足,牛晓岑博士即能充分接受并较早地实践“意象叙事”研究,他的这部新著也可谓“意象叙事”理论创新实践的一大新成果。
该书理论视野广阔,吸收了多种流派的叙事学理论,并将文学研究与哲学思辨相结合,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叙事意象分析方法。作者以经典叙事学的分析法为基础,以后经典叙事学理论为补充,将叙事主体纳入了研究视野,形成了兼顾叙事“语法”中的“动词”与“名词”的新分析法;同时又以叔本华等人的意志论哲学为理论指导,进一步优化叙事学理论,形成了全新的“意象叙事”研究模式;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小说的叙事体系、结构形成了新的认识,在本书第二章提出了新的叙事分析思路。作者认为物意象主要发挥表意功能,事意象主要发挥叙事功能,事意象组合成组群,以事意象组群进一步结构文本叙事,这即是小说的意象叙事体系;以物意象激发或提示人物意图,启动事意象建构,以人物为枢纽,意图为线索,组合事意象,关联意象叙事序列,可进一步形成小说叙事结构。用这一系列思路分析中国古代小说叙事,其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
该书还体现出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通过广泛的史料搜集和扎实的文献考据,作者明确了小说叙事意象的建构模式。据我所知,牛晓岑博士曾深度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12&ZD159)”的科研工作,独自承担了《剑侠传》《世说新语补》等古籍的点校工作,也负责了《弇州山人四部稿》《明抄本弇州山人续稿》《皇明名臣琬琰录》等古籍的整理和审校工作。其中《弇州山人四部稿》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些足以彰显他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在本书第一章,他凭借充分的文献考据,探索了平话借助各类史料建构讲史叙事意象的方法和策略。在以理论探索见长的本书中,这一章的内容可算得上是别具亮点了。如今的文学研究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重方法、轻文本的问题,如何兼顾理论方法的创新和文献实证的考辨,应是当今学者需认真思索的问题。作者确能如其在绪论中所言,做到立足文本细读,从文献出发,用实证说话,以叙事学分析法为主要方法,这种意识本身即是难能可贵的。
该书不仅有方法创新意识,也具备充分的问题意识。该书创新叙事学方法,其目标就是为了服务于中国小说研究,作者借助全新的意象叙事理论,探讨了中国中长篇通俗小说叙事模式的生成问题。元平话是明清小说文体发展之一大前源,“全相平话五种”则为元平话中的代表作品,作者以之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中国通俗小说的叙事结构、表意模式、思想范型和意味风格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作者首次提出中国通俗小说具有“讲史意象叙事”传统,明确了元明清时期中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模式源流,明确了其“寓教于乐”的基本手段。同时也对许多具体问题,如平话的文体性质等,形成了观照。作者的这些探索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元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均有一定助益。
整体看来,以叙事学作为方法论探索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生成、发展和流变是大有可为的。中国古代众多形态的通俗小说文本性质究竟为何?这些小说类型之间究竟有何关系?明代长篇通俗小说的源流如何,其兴起、兴盛的真实过程为何?对于以上种种问题的探索仍在继续,相关研究还有充分的空间。
叙事学研究深入叙事文本本体,尤其适用于小说文体形态、性质的研究。而“中国叙事学”理论尚在探索之中,还远未达到完善状态。可以说,无论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还是中国叙事学的理论建构,均任重而道远。我期待牛晓岑博士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继续推进相关研究,贡献更多优秀成果。我相信,他是不会辜负这一期望的。
胡颖
2024年秋于兰州
第一节意象与材料
一、 意象概论
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要明确文学叙事中的“意象”概念,须正本清源,从其本义出发,并逐步拓展理论视野,横向观照广阔的文化场域,纵向观照概念的历时演变,进而明确“意象”概念的方方面面,并在叙事研究视域内,对其形成明确认知。
“意象”一词,由“意”和“象”两部分组成,这便构成了其本义的两大元素。首先,“意”的字义指向人的意志。《说文解字》云:“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汉]许慎撰:《说文解字(附检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7页。又云:“志,意也。从心,之声。”[汉]许慎撰:《说文解字(附检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7页。《说文》中“意”“志”义同,指心中之事,且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为人所察知。《玉篇》则云:“意,思也。”[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页。《增韵》称:“意,心所向也。”[宋]毛晃增注:《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3页。从这些字义解释看,人借由语言表达出来,为他人觉察和知晓的心声、心事、思想、志向是“意”字的主要含义。发自内心,向外表达,被人感知的内心所想即为“意”。其次,“象”是形象的意思。“象”字本义为动物名,由此而有了引申义。《说文解字注》云:“按,古书多假象为‘像’。人部曰:‘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从人,象声。许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作‘像’,而今本皆从省作‘象’。”⑤[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801页。又云:“《韩非》曰:‘人希见生象,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⑤李善云:“象,形象也。”(南朝梁)萧统辑,(唐)李善注:《宋尤袤刻本文选》(第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象”字即“像”字之省,指万物的形象。基于此观照“意象”一词,被人感知的心中所想和万物形象即是组成其含义的两大部分。
结合两大组成部分的含义看,“意象”是内在思想活动与外在事物形象融合之产物。《辞海》如此定义“意象”一词:“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4,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1页。由此可知,“意象”一词中,“象”的字义为其中心义,“意”的含义起到修饰作用。“意象”是一种形象,只是这个形象有其特殊性,能寄寓人内心活动。人的内在主观心理活动投射于外在事物形象上,形成的有丰富含义的新形象即是“意象”。而且结合“意”“象”二字含义去理解,“意象”作为一种形象,它融合的“心意”是可以被他人觉察感知的,可见“意象”成了一种寄寓并传达心意的、具有中介作用的形象,它将主观表达和客观接受关联在一起。
“意象”作为一种形象由来已久,人们不断用它来传达内心意志,使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象。
首先,起源最早的是“意象”思维。人们以主观视角观察世界,以主观思想认知客观万物的思维模式是很容易产生的。叔本华即有“世界是我的表象”的唯意志论哲学思想[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25页。,在对世界客观存在的认知过程中,人的主观意志一直发挥重要作用。人感知并描述的客观世界已无法保持客观,其中已融合了人的主观认识。主观认识融合于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意象”就有了产生的基础。随着认知的深入,主观意志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愈发紧密。对此,费肖尔和立普斯等西方学者提出了“移情说”理论,即人有向外在事物转移自身内在情意的思维习惯,人们认识、理解、欣赏外在事物也是在转移内在情意之后才可能达成的参见[德]里普斯著,朱光潜译:《论移情作用》,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47页。。亦如中国学者所言之“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梁]刘勰:《文心雕龙》卷十《物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2页。。人们对于这种“移情”作用具有一种喜欢或者依赖之情。“这种向我们周围的对象灌注生命的活动之所以可能发生,正是因为我们生性喜欢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把我们自身的感觉、情感和生命移置到对象中去,从而使对象更接近我们,使对象显得更加亲切和容易理解。”岳介先:《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江淮论坛》1994年第4期,第26页。如此,融合了主观情感意志的客观事物,其形象也就成为“意象”。可见,即使“意象”一词没有诞生,“意象”思维也早已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