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NT$
857.0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NT$
2295.0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NT$
449.0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NT$
439.0

《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穆旦年谱》编撰者历时二十余年心血之作,基于《穆旦评传》精心修订,文献翔实可靠,完整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与翻译家并不平顺的一生。)
》
售價:NT$
653.0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NT$
500.0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NT$
653.0

《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推荐一:冰封千里,正是哈尔滨的热烈。
这冰天雪地,孕育着冰雪聪明!
推荐二:书稿内容丰富、生动鲜活,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值得一读。
推荐三:本书将带你去中央大街漫步,倾听面包石和巴洛克式建筑讲述的故事;带你品尝马迭尔冰棍,用味蕾体验哈尔滨;探访神圣庄严的圣·索菲亚教堂,拍一张欧式风情打卡照;在防洪胜利纪念塔边的江堤上坐坐,吹吹松花江的风,欣赏夕阳下的老江桥;去冰封三尺的呼兰河上散步,与萧红“相遇”;到冰雪大世界畅玩……每一站体验都将充满惊喜,是心灵与感官的双重盛宴。
|
內容簡介: |
这里有浓缩欧洲百年建筑精华的中央大街,这里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声光影色的表达者——和平艺术电影院,这里有旋律优美的“哈夏”音乐会,这里有魔幻又惊艳的冰雪大世界,这里还有风靡网络、口味独特的面包饮料“格瓦斯”。这里曾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最前沿,这里曾是引领时尚潮流的第一线。……作者以深沉的情感、灵动的笔触、独特的视角、诗意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哈尔滨的冰雪浪漫、音乐之风、建筑特色及文博旅游、美食文化等,呈现了哈尔滨充满魅力的城市风貌和城市气质。
|
關於作者: |
刘冬颖,二级教授,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黑龙江省古典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学术交流基地主任,入选中国十大读书人物、全国百名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在哈尔滨学习、工作、生活三十余载,酷爱自然与文化,尤喜旅游和写作,出版《诗经:万物皆有情》等二十七部著作。
|
目錄:
|
Contents
引子 从1899年的哈尔滨火车站出发
01 冰·雪
到冰雪大世界,读冬天的童话
在冰封三尺的江河上,散步如何?
飞雪迎春呼兰河,遇见萧红
到太阳岛,与雪雕来个拥抱
半江春水半江冰—哈尔滨之春
02 建筑·故事
中央大街,一条街就是一座博物馆
中华巴洛克,历史的烟火漫卷
马迭尔宾馆,百年摩登与风流
圣·索菲亚教堂,入诗入梦的钟声
铁路局“黄房子”,哈尔滨的主色调
一颗纽扣,讲述防洪胜利纪念塔英雄故事
哈尔滨文庙,那些被雕刻的老时光
03花儿·城市
五月丁香开
萧红故居的沙果红了:植物的文学书写
老道外古梨园:仙姿白雪帔青霞
你好啊,萱草!
04 音乐·啤酒
哈尔滨音乐地图—用音乐导航哈尔滨 134
哈尔滨音乐博物馆一座城市的音乐史诗 150
哈尔滨大剧院:湿地、交响乐和格桑花 162
举杯邀世界,醉美哈尔滨 173
05花儿·城市
五月丁香开 186
萧红故居的沙果红了:植物的文学书写 197
老道外古梨园:仙姿白雪帔青霞 211
你好啊,萱草! 222
06美食·时光
锅包肉、铁锅炖、烤鹅蛋:这些美食最东北!
列巴、红肠、酸黄瓜的绝妙搭配
百年西餐厅:穿越时光绽放的味蕾
我在露西亚等你:赴浪漫下午茶之约
哈尔滨早市:暖暖的人间烟火气
|
內容試閱:
|
沧桑百年,每一个从这里出发和到达的人都是过客,哈尔滨火车站却守望成一道风景。它记录了人们的相逢、离别和梦想,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和风云变迁。
奔赴“尔滨”的冰雪奇缘,起点,应是哈尔滨火车站。去某些城市旅游,下了火车奔景点;来哈尔滨旅游,下了火车,车站本身就是景点,是哈尔滨的故事开始的地方。
走进哈尔滨火车站,仿佛能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一本名为“哈尔滨”的历史书籍。站前的圣·伊维尔教堂、站内的大钟、欧式风格的站台,都镌刻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人们一下火车便会被“惊艳”到。百余年历史中,每一位经过的旅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故事,与这个城市建立了某种微妙的关联。与哈尔滨火车站的合影,成为许多游客到达“尔滨”后发的第一条朋友圈。
火车拉来的城市
1899 年10 月,中俄共同修筑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前身)修建了一个中心枢纽—秦家岗站,搭起了一排临时矮房,作为站长办公室、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1901 年,又在出口南侧建起一幢砖石结构的小二楼。1903 年7 月24 日,中东铁路正式
通车,秦家岗站更名为哈尔滨站。
中东铁路建成初期,全线共有104 个车站,哈尔滨站是唯一的一等站,也称总站、中央火车站。1904 年,由俄国建筑师基特维奇设计的哈尔滨站第一代站房建成,投入使用。站房总建筑面积2700 平方米,采用当时风靡俄罗斯及西欧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一经亮相,其优雅与艺术魅力就征服了世界,成为哈尔滨的地标。因为先有铁路、后建城市,哈尔滨又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火车轮一转,不仅带来了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富,更是拉动了一个城市的崛起。哈尔滨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商贾云集,文化繁荣,吸引众多外国人前来定居。据统计,在20 世纪初,有33 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侨民居住在哈尔滨,更有19 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快速国际化,使哈尔滨成为“洋气”的代名词。
哈尔滨火车站,正是联结中国与世界的一个重要衔接点。作家阿成是哈尔滨人。他曾在文章中深情满满地说:“那座老火车站的确是一座珍贵的艺术品。”老哈站的建筑设计大气、洋气,过去100 多年间,一直是人们到哈尔滨旅游的必打卡地。
沧桑百年,每一个从这里出发和到达的人都是过客,哈尔滨火车站却守望成一道风景。它记录了人们的相逢、离别和梦想,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和风云变迁。其中也有一些重要的历史大事件:
1909 年10 月26 日,参与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站一站台,被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身亡,震惊世界。俄罗斯中国俄侨历史研究专家叶莲娜·塔斯金娜的《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书中,还记录了这一重大事件中的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插曲:俄罗斯远东电影的先驱者潘捷列依蒙·瓦西里耶维奇·科勃采夫(1864—1935) 自1905 年起旅居哈尔滨,他曾用电影胶片真实地记录了哈尔滨抗击鼠疫的历史事件,为世人所知。伊藤博文访问哈尔滨时,科勃采夫是专门为拍摄欢迎伊藤博文场面而安排的摄影师,结果却拍摄到了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情景。他所拍摄的哈尔滨火车站的这一段影片轰动一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两次经哈尔滨火车站到东北视察,在哈尔滨为当时的松江省委、哈尔滨市委和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题写了“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发展生产”“学习马列主义”等五幅题词,鼓舞了哈尔滨人的干劲儿。这五幅题词,现保存于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指引着哈尔滨人的工作和生活。钢铁与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完美结合。经历过4 次升级改造,现在的哈尔滨火车站既有颜值又有质感,是钢铁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完美结合。车站门上挂着的那口大钟,更是神来之笔!设计师参考了老哈站大钟的设计,在充分研究伦敦大本钟和德国不莱梅火车站后,将大钟放在了蘑菇窗的中上位置,使整个车站大楼从视觉上生动起来。弧形顶部红色的“哈尔滨”站名,不仅在色彩上点睛,也寓意着哈尔滨的红红火火。
车站外观是百年前的复古风貌,内核却是现代化铁路的各种高科技设施,壮观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大厅宽敞明亮,墨绿色玻璃造型装饰着站房的入口连廊、栏杆、电梯等处,与“竖琴”形制的雨棚建构合一,传递着哈尔滨“世界音乐之城”的独特艺术符号。
墨绿色的复古工业风,金色的标牌,自然飘逸的艺术曲线,线条柔硬相结合,天光从棚顶天窗中打进来,光影结合,氛围感拉满,仿佛一下就把人带回到了英国的工业时代,而停靠在站台上的高铁又让人感叹,此情此景正是现实和历史的完美交融。在这里,你可以暂时放下旅途的疲惫,静静地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聆听火车汽笛声中蕴含的远方呼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