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城与城市国际化发展第一章绪论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并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强,以城市现代化发展为基础,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以及影响力对国际性城市的动态发展产生作用,城市国际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国际友城交往是提升城市国际化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取得累累硕果。通过与共建国家携手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共建国家发展空间更加宽广,吴志成:《树立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人民日报》2024年5月24日。从而使城市国际化与国际友城交往之间具有双促进作用。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遵循和引领的新命题和新实践,它既是对原有城市国际化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合理的积极的吸收和继承,又是对新时代新理念新准则的能动修正和重构。为此需要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中国的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发挥重要作用。第一节城市国际化概论城市国际化是一个城市配置全球资源、融入全球网络、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走向国际化的大都市,不仅要有国际化的城市经济服务功能,留住和吸引全球资本、人才和创新的能力,还要有具备促进城市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城市国际化软实力和对外传播力的能力。城市国际化是在国家间经济贸易、交通运输、社会文化联系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伴随着国家的高度城市化、经济网络全球化、对外交往的跨国化而出现的城市发展高级阶段和创新形态,代表了城市在国际竞争体系中所具有的规模、等级、地位和功能。 李明超:《基于区域竞争力的城市国际化评估与提升路径》,《企业经济》2017年第10期,第127—128页。第一章绪论0000 国际友城与城市国际化发展一、城市国际化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国际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展,已经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判断国际性城市的标准取决于世界各城市在发展过程的相互比较,因而从外部条件来说,一座国际城市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其自身所处区域内较之其他城市的相对地位,而且取决于该区域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和交流的通畅程度以及与其他区域相比较的发达程度。 谢守红、宁越敏:《世界城市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5期,第56—66页。城市国际化往往对标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范式及约定俗成的指标特征,在实现该标准的过程中国际活动次数的增多和活动规模的扩大,使其倡导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等逐步为国际社会接受,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城市**要素。为此,一个国际性城市只要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引导、控制和管理世界高端生产要素与扩散的中心城市,就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是国际性城市的形成过程,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国际化功能不断完善和进步的必然选择。工业革命后,城市化作为工业化的重要特征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并逐步扩大到世界各地,如国际性城市伦敦、纽约、巴黎、柏林先后崛起,城市之间的合作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连接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交通信息革命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带来国际城市的二次崛起,这其中包括一些亚洲国家的城市,如东京、中国香港、新加坡。随着新兴国家中心城市的兴起,一些区域性新兴市场的城市国际组织参与解决某项重要国际问题,帮助实现全球治理目标,多边城市组织成为各国城市相互交往的重要平台。 龚铁鹰:《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城市:地位、功能及政治走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8期,第38—41页。如亚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国际组织“亚太城市间合作网络”,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韩国首尔,致力于城市间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还有中国发起的“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等。新兴市场像磁石一样吸引区域的财富和人才,这些城市的崛起是改变世界经济活动焦点的首要推动因素。在世界各地,城市和它们的关键企业建立起来的经济区,如从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到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再到首尔的仁川机场,这些地方都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地带,突出显示连通性的固有价值。日本在推动区域一体化方面,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大的交通网络延伸到日本各地。而韩国则注重发挥城市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按照非均衡发展的思路,以城市群为依托,计划通过几轮非均衡和均衡发展周期,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中国城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尤其在东亚甚至更广泛的亚洲区域合作过程中,中国地方省份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沿海、沿边的对外开放及其参与的次区域合作是中国新周边外交和新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蕴岭:《中国与邻国的关系》,载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二、城市国际化的主要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城市国际化既是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活动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快速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又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其他城市和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全球城市合作与发展的过程。(一)建立城市国际化相关指标体系促进城市国际化1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概况构建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基础。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建立了与城市国际化相关的总指标体系和专题性指标体系,尤其是1996年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城市年会提出的城市国际化指标体系对构建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国际上对特大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较多。瑞德是最早用多个变量分析世界城市的。他用9个金融变量和41个文化、经济、地理和政治变量讨论40多个国家76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Reed, HC,“The Preemin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New York: Praeger,1981弗瑞德曼1986年在《世界城市假说》一文中提出,衡量世界城市的7大指标,即采用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国际性机构、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制造业中心、交通运输节点和城市人口规模作为标准来衡量国际城市。 Friedma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 No17,1986,pp69-83这些指标深化了对城市国际化的认识。萨森认为国际化城市应具备以下四大特征: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经济控制中心;金融和特殊服务业的主要所在地;包括创新生产在内的主导产业的生产场所;作为产品和创新的市场。并采用“银行数”和“跨国公司总部”这些指标来衡量国际化城市的地位。 Sasen S,“The Global C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希尔斯通过比较东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和上海等国际化城市的特点,采用57个指标来测量其提出的杰出城市指标。 MKNg,Hills P,“World Cities or Great Ci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Asian Metropolises,”City,Vol20,No3,2003,pp151-1652国际组织和机构发布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指标体系目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由国际组织和机构发表的国际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包括伊斯坦布尔城市年会提出的城市国际化指标体系、全球城市指数以及《世界城市名册》等。(1)伊斯坦布尔城市年会提出的城市国际化指标体系1996年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城市年会提出城市国际化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社会开放水平、经济对外交流水平5个方面的17个具体指标,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