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证明的故事:从勾股定理到现代数学
》
售價:NT$
611.0
《
雀鸟与群狼的对决:扭转战局的兵棋游戏
》
售價:NT$
449.0
《
老年膳食与营养配餐 第2版
》
售價:NT$
230.0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广东省博物馆卷
》
售價:NT$
4998.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
售價:NT$
755.0
《
明代赋役与白银——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67.0
《
量子纠缠
》
售價:NT$
296.0
《
舆论(普利策奖得主、“现代新闻学之父”沃尔特·李普曼传播学经典)
》
售價:NT$
347.0
編輯推薦:
★理论与实操性兼具。本书既介绍了婴幼儿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理论基础,又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示例,可以为婴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设计与实施课程带来有针对性的启发。
★强调主题整合课程,为婴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机会。本书既提供了活动方案,也提供了主题课程示例,以便托育工作者将其作为0—3岁婴幼儿教保课程的重要参考资源。
★强调游戏和探索即课程。本书重视课程与活动的游戏性和探索性,期望婴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和探究,玩出游戏的深度和广度或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并与当今各国大力提倡的STEM教育接轨。
★展示了婴幼儿教保课程与保育作息、环境规划之间的关系。教保课程不仅涉及课程与教学,而且关联托育机构的生活作息与环境创设。将这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能够推动发展适宜性教保课程有效地实施。
內容簡介:
发展适宜性教育是当前婴幼儿教保领域的主流观点。本书作者结合0—3岁婴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以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核心实践为基础,详细阐释了0—3岁婴幼儿教保课程的四项指导原则,即“均衡适宜的课程”“保育作息即课程”“游戏和探索即课程”“鹰架婴幼儿的学习”,并围绕社会情绪、身体动作、认知、语言四个领域精心构建了丰富而具体的活动方案和主题体系,为婴幼儿教师规划和实施发展适宜性教保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从而在日常工作中更有效地为婴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持。
《0—3岁婴幼儿教保课程:发展适宜性教育》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凝聚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是一本非常实用且好用的婴幼儿教保课程指导手册!
關於作者:
周淑惠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育博士,中国台湾“清华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所)荣誉退休教授,已出版《幼儿科学教育:迈向STEM新趋势》《师幼共构的幼儿游戏与课程》《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规划与设计》《面向21世纪的幼儿教育:探究取向主题课程》等多部著作。
目錄 :
第1章 对婴幼儿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基本认识
第1节 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由来与内涵
第二节 0—3岁婴幼儿发展适宜性教育理念架构
第二章 婴幼儿发展概况与教保原则
第1节 社会情绪领域发展概况与教保原则
第二节 身体动作领域发展概况与教保原则
第三节 认知领域发展概况与教保原则
第四节 语言领域发展概况与教保原则
第五节 婴幼儿发展与教保总结
第三章 婴幼儿教保课程实施与样貌
第1节 核心实践Ⅰ:均衡适宜的课程
第二节 核心实践Ⅱ:保育作息即课程
第三节 核心实践Ⅲ:游戏和探索即课程
第四节 核心实践Ⅳ:鹰架婴幼儿的学习
第五节 婴幼儿教保课程的样貌
第四章 婴幼儿各领域活动示例
第1节 社会情绪领域发展适宜性活动示例
第二节 身体动作领域发展适宜性活动示例
第三节 认知领域发展适宜性活动示例
第四节 语言领域发展适宜性活动示例
第五章 婴幼儿主题课程示例
第1节 婴幼儿主题课程示例Ⅰ:可爱的动物
第二节 婴幼儿主题课程示例Ⅱ:好吃的水果
第六章 婴幼儿教保课程结论与建议
第1节 婴幼儿教保课程应然之道
第二节 婴幼儿教保课程实然之貌与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虽然多年来我的主要精力用于研究3—6岁儿童的课程与教学,出版了多部专著和发表了多篇文章;但是基于对0—3岁婴幼儿教育和保育(简称教保)的着迷,曾获美国家庭托婴执照的我,近年来陆续担任中国台湾地区托婴中心访视督导及澳门大学托儿所幼儿导师文凭顾问,并在0—3岁婴幼儿相关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撰写和翻译了与0—3岁婴幼儿课程、教学相关的多部著作,如《婴幼儿STEM教育与教保实务》《婴幼儿教保环境与互动实务》(Creating a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Babies and Toddlers)。
本书书名为“0—3岁婴幼儿教保课程——发展适宜性教育”,其中,“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DAP)一词来自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NAEYC)所发表的立场声明。在广泛分析了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相关文献后,我发现它们或多或少都呈现了这一观点——发展适宜性教育是当前婴幼儿教保领域的主流观点。鉴于中国的托育事业正在起步,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教育编辑部的邀约与激励下,我将日积月累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期待它的出版能对中国的托育实践有所帮助。
本书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不仅提出了婴幼儿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框架,揭示了它的理论基础、运作基础、课程关注焦点、核心实践等,而且提供了大量的环境照片、活动示例、主题课程示例、教学鹰架示例等,与理念相互辉映。
第二,强调用主题整合课程,为婴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机会。本书既提供了活动方案,也提供了主题课程示例,以便托育工作者将其作为0—3岁婴幼儿教保课程的重要参考资源。
第三,强调游戏和探索即课程。婴幼儿既在游戏中探索,也在探索中游戏,所以本书非常重视课程与活动的游戏性和探索性,期望婴幼儿在游戏中思考、探究,玩出游戏的深度和广度或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并与当今各国大力提倡的STEM教育接轨。
第四,展示了婴幼儿教保课程与保育作息、环境规划(尤其是多元区域)之间的密切关系。教保课程不仅涉及课程与教学,而且关联托育机构的生活作息与环境创设。托育工作者必须将这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虑,否则教保课程无法独自运作。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首先,感谢中国台湾地区的三家托育机构提供了大量托育环境照片,它们是:台北市明伦公共托婴中心、台北市潭美社区公共托育家园和新北市某公共托育中心。我尤其要感谢这些机构的引荐人翠凤老师和金莲老师的大力协助,这些机构的照片让本书增色不少。其次,感谢以往的研究场域提供了部分照片,尤其要感谢新竹园区某公司附设托婴中心林园长的大力支持。最后,感谢爱空间托婴中心、科园幼儿园、田园嘉托婴中心以及符园长、郑园长、李园长的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两位好朋友佩娟和诗妤的1岁多的孩子也参与了书中的部分活动,并为本书提供了生动的照片。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先生李文政教授不厌其烦地帮我润色书稿。
周淑惠
2024年7月
第三章 婴幼儿教保课程实施与样貌
第一章揭示了发展适宜性教育是由一组相嵌的理念所组成的架构,包括:作为理论根基的社会文化论,作为运作基础的托育机构与婴幼儿及其家庭建立的关系,作为课程关注焦点的婴幼儿全面发展和教保课程在园育成,以及作为婴幼儿教保课程指导方针的四项核心实践。其中,婴幼儿全面发展既是教保课程的关注焦点,也是四项核心实践的中心考虑。有关婴幼儿的发展概况与相对应的教保原则,在前文已经探讨过。本章则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四项核心实践,以勾勒出婴幼儿教保课程的样貌,拓展读者对教保课程的理解。
第一节 核心实践Ⅰ:均衡适宜的课程
婴幼儿教保课程必须是均衡适宜的课程:首先,婴幼儿教保课程要关注每个婴幼儿的全面发展,均衡地包含各发展领域的活动,并涵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以适宜婴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激发他们的潜能;其次,要关注婴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注重区域与小组游戏和探索活动,以适宜婴幼儿的个体发展特点;最后,要考虑影响婴幼儿发展的文化元素,将家庭文化、语言适度地融入课程,使课程具有文化适宜性。脑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指出,0—5岁是儿童脑部发育的关键期。早期经验决定了大脑中神经通路的强弱状态,影响了儿童后续的学习与行为(Gonzalez-Mena & Eyer,2018;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on the Developing Child,2007)。因此,通过教保课程为婴幼儿提供优质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本节将从课程计划前、课程计划当下与课程实施时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具体落实均衡适宜的课程。
一、课程计划前:充分了解婴幼儿的发展概况
托育人员在计划均衡适宜的教保课程前,必须充分了解婴幼儿各领域与各阶段的发展概况,知晓婴幼儿的个体发展状态,以及与婴幼儿家庭建立平等互惠的伙伴关系。
(一)了解婴幼儿各领域与各阶段的发展概况
了解婴幼儿发展概况包括以下几方面:(1)托育人员必须了解婴幼儿的社会情绪、身体动作、认知、语言等各领域的发展概况与趋势,如大约何时会翻身、爬行或行走,何时出现单字句、双字句与多字句的语言发展蓬勃期,何时开始出现分离焦虑,何时能进行象征性表达等;(2)必须了解影响婴幼儿各个领域发展的因素;(3)托育人员还要了解婴幼儿各重要阶段(如0—8个月、9—18个月、19—36个月)的发展焦点或需求,以提供符合婴幼儿当下发展需求的教保课程。另外,更重要的是,托育人员必须认识到各个领域之间的交互影响,比如,语言发展迟缓将会影响婴幼儿的认知学习与人际关系,甚至造成婴幼儿情绪不佳,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托育人员需要设计均衡适宜的课程。了解婴幼儿的发展概况是为婴幼儿计划均衡适宜的课程的起点,也是均衡适宜的教保课程的关注重点。
至于了解婴幼儿发展概况的方式,除了职前的学习与实习外,托育人员在进入托育机构后定期接受0—3岁婴幼儿教保课程的相关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参与托育机构内部的教保课程研讨会、读书会、托育实务探讨会等,参与托育机构外部的相关研讨会、假日进修活动、专业图书阅读群等。此外,如果托育人员能对自己照护婴幼儿的工作进行反思并撰写反思性日志,那么这对他们的专业成长也有所裨益。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托育人员如果能将自己在托育机构内外接受的培训、阅读专业图书所获得的知识,与他们在日常托育工作中对婴幼儿的观察相互对照印证,并抱着改进托育实践的初衷不断地检讨和反思,那么定能对婴幼儿的发展概况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促进均衡适宜的课程的落实。
(二)知晓婴幼儿的个体发展状态
托育人员了解婴幼儿的个体发展特点与状态,如各领域发展的强弱概况、当前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喜好与需求等,也是计划均衡适宜的课程的先决条件。婴幼儿的年龄越小,个体差异性越大,这就要求日常作息越要具备个性化与灵活性,课程越需要有更多的区域游戏和探索活动,以符合婴幼儿的兴趣、能力与需求。比如,有的婴儿每隔两小时就喝一次奶,熟睡的时间很短,有的婴儿则每隔四小时才喝一次奶,可以熟睡很久;有的学步儿还不能走得很好时,就急于跌跌撞撞地四处探索,有的学步儿则小心翼翼,不敢贸然探索。因此,托育人员与婴幼儿亲密互动,并从中观察、评估婴幼儿以深入地了解他们,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在托育机构中实施“主要照护者”(key person)制度,即由一名主要的托育人员负责少数几个婴幼儿的所有照护事宜,如喂食、换尿布、哄睡、陪同游戏、共读等,则是必要措施(Copple et al.,2013)。此外,托育人员与婴幼儿的适宜比例、给予婴幼儿一段时间的持续性照护等,也能够让托育人员有充足的机会与时间充分认识和理解婴幼儿的发展。
(三)与婴幼儿家庭建立伙伴关系
与婴幼儿家庭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托育人员可以从家长那里迅速地了解婴幼儿的发展概况,尤其是在婴幼儿初到托育机构时;另一方面,均衡适宜的课程需要符合文化情境性,因此托育人员必须秉持诚恳、尊重的态度,主动了解婴幼儿的家庭与文化差异,包含习俗、价值观、育儿观与期望等,让家长感到自己是受尊重与欢迎的,彼此间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同时,托育人员还要经常分享婴幼儿在托育机构的表现,与家长交流教保信息与育儿观,讨论需要双方配合的教保策略。唯有如此,托育人员才能充分了解婴幼儿的发展概况,将重要的家庭文化元素自然地纳入教保课程,并从家长那里获得有关教保课程实施结果的反馈,从而将教保课程调整得更具发展适宜性。
二、课程计划当下:运用主题设计均衡适宜的课程
以上三项具体做法是托育人员计划均衡适宜的教保课程的基础。托育人员越了解婴幼儿的发展概况,与家长的关系越良好或沟通越多,越能计划均衡适宜的教保课程。在计划教保课程的当下,托育人员需要关注:实施区域与小组游戏和探索活动并善用生活中的学习机会,运用主题整合并均衡分配各发展领域的活动,既注重婴幼儿的当前发展也兼顾他们的潜能开发,以及将多元文化纳入课程。
(一)实施区域与小组游戏和探索活动并善用生活中的学习机会
0—3岁婴幼儿教保课程最好采取区域活动和小组活动形式,而且这些活动应具有游戏性和探索性。区域游戏和探索活动能让婴幼儿在多元的区域环境(如玩具操作区、绘本故事区、身体运动区等)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活动,以满足其兴趣、能力与发展需求,适宜其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切记,婴幼儿的年龄越小,区域游戏和探索活动的比重就要越大;即使托育人员需要采取团体活动方式,也应以小组活动为宜,全班大团体活动的数量尽量减至最少,即少数几名婴幼儿围绕托育人员进行以游戏和探索为主的活动,注重激发思考能力或探究欲,而非托育人员以讲述、灌输为主开展教学活动。
除了实施区域、小组活动外,托育人员还要擅长抓住换尿布、用餐、午休等保育生活时段蕴含的学习机会,并预测在哪些生活时段可以引入主题活动。比如,托育人员可以抓住每日用餐的时刻引入“可爱的动物”主题,以激发婴幼儿探索动物食物的动机;也可以在午休时间前后,引发婴幼儿对探究动物在哪里休憩的兴趣。保育生活本身蕴含许多学习的元素,且在婴幼儿一日生活作息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在保育生活时段,托育人员需要与婴幼儿亲密互动,邀请他们参与保育生活事宜,敏锐地回应他们的需求,以便让学习自然地发生。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地阐述。
(二)运用主题整合并均衡分配各发展领域的活动
婴幼儿以跨学科领域的方式进行整合式学习(NAEYC,2020),婴幼儿的学习经验一定是有意义的、整合式的和有深度的(Copple et al.,2011;Copple et al.,2013),因此运用主题课程整合各发展领域的活动并为婴幼儿提供有意义、可深度探究的经验是有必要的。那么,何谓主题课程呢?它是一个源自儿童的生活且围绕中心主题来计划或组织的课程,整合了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概念与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心主题是课程内容凝聚的核心,具有整合作用(周淑惠,2006,2017)。至于如何选择主题课程的内容和活动,最常使用的一个策略是绘制“网络图”(见图3.1),它呈现了主题探讨的范围或内涵。网络图有助于托育人员了解与组织整个课程,并审视各发展领域的均衡性,因此它是一个很好的课程组织工具(Bredekamp,2017;Krogh & Morehouse,2014)。兼顾各发展领域,是计划均衡适宜的教保课程的重要步骤,所以运用主题来整合课程是计划婴幼儿教保课程的重要途径。
托育人员也可以使用其他工具,如心智图、思维导图(见图3.2)、树状结构图等。无论哪一种工具,主题内涵的绘制都遵循“先概念再活动”的原则,即始于一个中心主题,然后向外确立与该主题相关的“概念”或“次概念”,再之后设计用以探索和理解主题概念的各领域“活动”,对主题涉及的概念与知识进行充分探讨(周淑惠,2006,2017;Beane,1997)。
图3.2?主题课程网络图(思维导图)
针对0—3岁婴幼儿,托育人员只需确立几个主要的概念,略过次概念,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以“可爱的动物”主题为例,在动物的“种类与特征”“居住环境与习性”“身体移动”“食物与照护”等主要概念下,托育人员可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如共读动物绘本、拼可爱动物的拼图、通过儿歌代入动物的名称与叫声、每日轮流喂养动物、欢迎宠物来访(托育人员可从家里带来温驯的小兔子或小狗等)、动物歌舞律动、玩“动物动啊动”语言游戏、观察饲养的金鱼或小鸟、玩动物撕贴画、玩“动物动次!动次!”的体能游戏等,促进婴幼儿理解或探究与可爱的动物相关的概念。以上活动涉及语言、认知、身体动作、社会情绪等领域,都与动物主题相关且具有生活化、富有意义、易于幼儿理解。从婴幼儿的生活或所处情境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让学习寓于情境脉络,相较于分科教学脱离情境且支离破碎的呈现方式,与婴幼儿的生活联结更紧密,对婴幼儿的发展更具意义,也更容易被婴幼儿理解,因此学前教育领域一向推崇实施对幼儿有意义的主题课程。
之所以提倡实施主题课程,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以下几方面考虑。(1)主
题课程兼收并蓄,既可以为婴幼儿提供区域个别活动与小组活动,也可以开展少量的全班大团体活动。比如,在“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中,共读动物绘本、拼可爱动物的拼图、配对动物的家、配对动物与食物等涉及区域游戏和探索活动;动物种类繁多、制作动物棉花贴画、动物歌舞律动、欢迎宠物来访等活动涉及小组游戏和探索活动。(2)主题课程来自生活或环境中婴幼儿感兴趣的议题,因此托育人员可以自然地运用生活中蕴含的学习机会,比如,在每日用餐时刻引发婴幼儿对动物食物的探究兴趣。重要的是,以上活动不仅对婴幼儿有意义,而且具有游戏性和探索性,让婴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也在探索中游戏。
(三)既注重婴幼儿的当前发展,也兼顾他们的潜能开发
在计划均衡适宜的教保课程时,托育人员不仅应注重每个婴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以巩固他们现有的能力,还要顾及婴幼儿的潜能开发。开发婴幼儿的潜能意指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即让活动处于婴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托育人员则通过提供各种鹰架来激发婴幼儿的潜能,帮助他们发展与学习。如何获悉婴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并设计适宜的挑战性活动和搭建适宜的鹰架,考验着托育人员对婴幼儿的了解程度,也表明了解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有关鹰架婴幼儿学习的内容,请参见本章第四节)。简而言之,均衡适宜的教保课程既包含强化婴幼儿当前能力的活动,也包含激发婴幼儿潜能的活动。
(四)将多元文化纳入均衡适宜的课程
在计划均衡适宜的教保课程时,除了考虑年龄适宜、个体适宜外,也要考虑文化适宜。托育人员应本着平等、尊重的原则,将婴幼儿家庭的多元文化自然地纳入课程活动。比如,在活动室内张贴体现不同家庭文化特色的家庭活动照片,举办特色文化日活动,邀请家长入园参与唱歌、跳舞、烹饪、制作手工艺品等与文化相关的活动,将代表多元文化的食物与物品带到活动室或托育机构等。凡此种种,均能让婴幼儿及其家庭感受到被尊重与了解,同时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当然,这一切有赖于托育人员与家庭建立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