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王雷泉讲演录

書城自編碼: 406873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 者: 王雷泉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045772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ySQL版)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ySQL版) 》

售價:NT$ 301.0
商业数据与分析决策:解锁数据资产,提高商业创新能力
《 商业数据与分析决策:解锁数据资产,提高商业创新能力 》

售價:NT$ 367.0
倾盖如故:人物研究视角下的近世东亚海域史
《 倾盖如故:人物研究视角下的近世东亚海域史 》

售價:NT$ 357.0
史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一): 追踪谱系、轨迹与多样性
《 史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一): 追踪谱系、轨迹与多样性 》

售價:NT$ 485.0
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论衡系列)
《 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论衡系列) 》

售價:NT$ 551.0
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革命不是新制度推翻旧制度,而是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殊死斗争!屡获大奖,了解光荣革命可以只看这一本)
《 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革命不是新制度推翻旧制度,而是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殊死斗争!屡获大奖,了解光荣革命可以只看这一本) 》

售價:NT$ 1010.0
东方小熊日本幼儿园思维训练 听力专注力(4册)
《 东方小熊日本幼儿园思维训练 听力专注力(4册) 》

售價:NT$ 408.0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

售價:NT$ 50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91
《甲骨文丛书·发现阴阳道:平安贵族与阴阳师》
+

NT$ 199
《中国道教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
+

NT$ 250
《摩西与一神教》
+

NT$ 1224
《薄伽梵歌论(120年珍藏本)》
+

NT$ 500
《神话学文库·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增订本)(精装版)》
+

NT$ 372
《《中观庄严论释》》
編輯推薦:
著名佛教哲学研究者王雷泉先生面向学生与公众的讲演文稿,此次得以首次结集。主题涉及佛教的思想与方法、中国佛教的历史演进、儒释道三教关系、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禅的智慧与现代意义等,对《法华经》《般若心经》《六祖坛经》等佛教经典也进行了哲学解读。
內容簡介:
本书是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雷泉先生多年以来为社会各界讲课的讲演录。
在十一讲中,分别围绕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佛教哲学与生态环境、佛教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教外别传与宗教兼通、《坛经》中的哲学、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宗教、佛教的思想与方法、三教融会背景下的栖霞论道等重要问题,以哲学的方式进行了概念辨析与义理解读。
本书属于《师说》系列。
關於作者:
王雷泉,1952年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4 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佛教哲学、宗教学原理的研究。著译有《摩诃止观释译》《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卷)》《王雷泉讲国学·了凡四训详解》《禅与西方思想》《禅宗与精神分析》《中国佛教的复兴》等。。
目錄
第一讲 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
一、 一种新的“判教”方式|1
二、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8
三、 佛教未来发展的若干问题|14

第二讲 中国佛教之重建
——以太虚《中国佛学》为中心|19
一、 中国主流佛教的特质|19
二、 太虚重建中国佛学的愿景|23
三、 佛教的衰落与近代佛教的复兴|28
四、 人间佛教及其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35

第三讲 心净则国土净
——佛教哲学与生态环境|47
引言|47
一、 “地球村”与当代环境哲学|48
二、 佛教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54
三、 对治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64

第四讲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67
一、 佛教对世界人生的看法|68
二、 提升眼界,放大心量|71
三、 禅宗的宗旨和特点|78
四、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84

第五讲 教外别传与宗教兼通|93
引言|93
一、 禅宗在佛教中的地位|96
二、 六祖惠能论宗教兼通|105
三、 永嘉会通禅教的贡献|116
四、 太虚论重建中国佛学|127
余论|141

第六讲 “烦恼即菩提”辨析
——以《坛经》为中心|143
一、 问题的提出|144
二、 禅宗思想的革命性转向|149
三、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155
四、 二道相因,生中道义|159
五、 转: 佛教解脱论的实践特色|165

第七讲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169
一、 当今语境中的宗教问题|169
二、 从“五眼”谈佛之知见|180
三、 法华精神与如来使|187
四、 做从地涌出的菩萨行者|195

第八讲 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199
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宗教?|200
二、 悲智双运,从心开始|201
三、 做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203
四、 路在脚下,途中即是家舍|205

第九讲 真理与自由
——佛教的思想与方法|209
引言: 观自在|209
一、 真理之境|213
二、 菩萨之行|217
三、 自由之果|221

第十讲 上帝·天命·实相
——三教融会背景下的栖霞论道|225
一、 善行的终极意义和进路|229
二、 引儒入佛,阐释立命之学|233
三、 立志塑造义理再生之身|241
四、 命自我立不落凡夫窠臼|247

第十一讲 须向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
——从永嘉玄觉到南怀瑾|255
一、 生死与涅|255
二、 宗通与教通|263
三、 入山与入世|268
內容試閱
面对“烦恼即菩提”这一议题,社会上有两种错误的看法。一种是混淆是非,把世法和出世法完全混成一团,把佛教圆融无碍的法门变成毫无是非可言,把神圣的佛法庸俗化、矮化,曲解了烦恼即菩提的含义。另外一种是与之相反的错误见解,就 是把佛法与世法割裂开来。8月上旬,《佛教观察》博客中,有位匿名的网友发了若干条评论。正好与这个问题相关,在此摘录这位网友的若干观点:“我们的文化,最大的特色,可能就在于教会我们去用心欣赏这个世界,欣赏美的,同时也欣赏恶的,然后就消解了矛盾,自得其乐,便认为心安了。这里面有个天 大的误会。”

这位网友所论颇有见地,我也在博客上做了简单回应:“《维摩经》心净国土净的思想,即从菩萨行者心的净化,带动身边有缘共命之众生的净化,形成社会的物质力量,从而改变这 个世界。以《士兵突击》一段著名台词为例:不放弃——不放弃当时发愿之初心;不抛弃——不抛弃五浊恶世众生而独离苦海。”

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基础,就是佛佛相通的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生命的痛苦或快乐,世间的污秽或清净,都取决于生命主体道德价值上的善或者恶。生命是善的、是清净的,这个世界就是清净的,生命就是快乐的。如果心灵是污秽的、是邪恶的,那么生命和社会就是痛苦的,世界就是污秽不堪的。四句话中,最根本的是第三句“自净其意”。主体精神在道德上的净化,就成为个人修行和社会变革的实践枢纽。我曾经多次引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佛教是实践的、能动的,不仅仅是在说明这个世界。

七佛通戒偈“自净其意”这句话,在大乘经典中,其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围得到很大的拓展,把善和恶这两个极端,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统统整合在法界的终极层面上。什么叫法界?就是佛菩萨所观照、所面对的世界。基于法界视域,佛教提出 “即烦恼而成菩提”“贪欲即佛道”“生死即涅槃”等命题。对这些命题,经常有人误解、乱讲,特别对《维摩经》中主角维摩居士 这个形象,误解甚多。

了解《维摩经》的基础,我们要先读《方便品》。欧阳渐居士 应戴季陶要求,编了一本不到十万字的佛经选读《经论断章读》,一共选了九部经论十五个篇章。第一篇就是《维摩经·方便品》,入选理由是:“舍生死身而取法身,犹儒者义利之辨,入德之门。”维摩居士面对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和广大佛教徒,现 身有疾,说出离法。他用自己生病这一事实,明确表示世间是苦,无常的肉体根本靠不住。在这个出离法的基础上,他以大乘菩萨精神,为救度各类众生,以方便权智“游诸四衢”“入治政法”,走上十字街头,乃至参政议政,广泛参与社会的经济、政治 生活。上至国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都是维摩居士的度化对象。

《维摩经》所展示的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在思想根源上,就源于“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请注意,“诸佛解脱”是果,“众生心行中求”是因。学佛重在从因地入手,有如是因才有如是果。菩萨的因还没有修,就奢谈佛的果地境界,这是非常荒唐的。于众生心行中求成佛之因,才谈得上以“相即不二” 的中道方法,去统一凡与圣、世间与涅槃的关系。烦恼即菩提 的“即”,要在这样一个法界的终极层面上,从佛果与菩萨因的 因果关系中去了解,还要掌握二道相因的中道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可惜,从古到今,人们对于上述命题的误解甚多,乃至产生“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另类言行。有些学者为了强调佛 法不离世间俗事,过多强调了对世俗社会的适应。这样谈论佛教的现代化和世俗化,经常会陷于一个两难困境,用东晋僧肇法师的话说就是“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真,就是真谛、佛法的根本原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