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京之围(谭伯牛代表作,看晚清大变局下湘军崛起的政治智慧)
》
售價:NT$
500.0

《
王朝的崩溃(揭秘17个朝代的毁灭时刻,一本书读懂五千年中华史的奥秘)
》
售價:NT$
398.0

《
劳动力市场中反垄断的缺席
》
售價:NT$
281.0

《
财富与周期:宏观经济第一课
》
售價:NT$
454.0

《
托举的力量:给孩子应对未来的底气
》
售價:NT$
305.0

《
万有引力书系 长辈的故事 一部映照20世纪华夏大地栉风沐雨的家族记忆史 两大家族的命运沉浮 一个民族的百年变局 留下长辈的故事 比留下他们
》
售價:NT$
449.0

《
融夏(全2册)
》
售價:NT$
336.0

《
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始末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18位幼儿的故事,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
书中记录了18位幼儿的故事,从观察者对于幼儿细致而生动的观察材料中,读者可以学会解读孩子各种各样的信号,理解孩子的情绪与想法。
“赢在起跑线上”,早期孩童成长干预
聚焦2—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感、依恋关系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世界的原始信任感和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所以这个阶段对孩子的干预和养育往往事半功倍,是高效的育儿方法。
陪伴孩子顺利度过分离焦虑、入托入园、“二胎”来临等关键性时刻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而美好的,而孩子也有孩子的困惑与难题。离开妈妈去上幼儿园、家里“二胎”来临等一系列早期成长问题在书中有详细论述,同时书中也收录了如自闭症倾向、慢性病等特殊儿童的成长故事。
精神分析重镇——塔维斯托克的幼儿观察方法与案例呈现
书中收录了18个典型的幼儿观察故事,材料来源多样,有来自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观察,也有对于少数族裔和有特殊问题的幼儿的观察。这些故事呈现塔维斯托克幼儿观察法的精神和传统,读者可以从中理解儿童内在世界的投射、移情、反移情等现象,从而培养自身观察的敏锐度。
|
內容簡介: |
幼儿观察方法起源于精神分析重镇塔维斯托克,观察者被要求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以每周一次的频率观察幼儿在生活中呈现出的感受、想法、幻想和愿望,这种训练培养了观察者的敏感度,有助于促进其对人类内在世界的投射、移情、反移情等现象的了解。同时,观察者作为一位旁观的陪伴者也为幼儿及其家庭创造了一个空间,对幼儿及其家庭产生了疗愈的效果。
本书由塔维斯托克幼儿观察研讨班的观察材料汇编形成,每个章节对应一位幼儿的观察,记录了十八个幼儿的成长故事。他们面临着生活的“重大改变”,如随着家里“二胎”来临而出现的俄狄浦斯冲突;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的分离焦虑;等等,这些故事或令人心碎,或让人不禁会心一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窥见幼儿的真实想法,体会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挣扎、爱恨、进退与不屈的努力。
|
關於作者: |
[意]西莫内塔·M.G.阿达莫(Simonetta M.G. Adamo)
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塔维斯托克心理治疗师协会的会员,曾任米兰比可卡大学临床心理学正教授。
[英]玛格丽特·拉斯廷(Margaret Rustin)
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心理治疗师、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会员,《婴儿观察:Tavistock临床中心解读人类的非言语沟通》的编著者之一。
译者简介:
方红
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学副教授,出版《实现自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理解人性》《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超越自由与尊严》等二十余部译著。
|
目錄:
|
引言
第一部分:发展性问题
第一章:从家到幼儿园的过渡
第二章:幼儿发展故事:一种精神分析取向的叙述
第三章:俄狄浦斯焦虑:二孩的诞生,观察者的角色
第四章:幼儿观察研讨:发展观察者角色的新步骤
第二部分:在家观察
第五章:对一个通过助产技术怀上的有喂食困难的亚洲幼儿的观察
第六章:劳里和他的汽车:一个开始分离的三岁孩子
第七章:安东尼奥船长的气球爆炸那一天
第八章:被观察的幼儿和观察中的幼儿:幼儿对弟弟胎死腹中的复杂反应
第二部分:在幼儿园观察
第九章:游戏的功效:一位男性观察者对一个父亲不在身边的小男孩的逐渐了解
第十章:不能光看表面:观察者眼中一个在幼儿园努力寻找自我的孩子
第十一章:关于文化间变迁的思考:乔纳森从家到学校,从班级到班级的过渡
第十二章:房子是一艘船:一群面对分离的幼儿
第四部分:应用
第十三章:缝影子:在一项参与性观察中获得的维度
第十四章:一项对一个患有慢性疾病的男孩的参与性观察
第十五章:托马斯和朋友: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遇到熟悉的面孔
第五部分:研究
第十六章:现在我们两岁了,很快就会三岁:三元思维及其与幼儿观察背景之下的发展的关系
第十七章:用作研究工具的幼儿观察:探究日托机构中学步期儿童的发展
第十八章:幼儿与托儿所老师及同伴的关系:对一个29个月大和一个25个月大的女孩的观察
后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从家到幼儿园的过渡(节选)
罗伯特(Robert)两岁半了,只要一想到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他就非常兴奋。他喜欢跟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而且有人曾告诉过他,幼儿园有很多新玩具可以玩。当他和妈妈一起到了幼儿园,一开始,他寸步不离地待在妈妈身边,不过,过了一会儿,他便开始走到离妈妈稍远一点的地方,并在一张纸上画起了各种颜色的图形。一小时后,妈妈觉得他已经开始开心地安定了下来,于是站起来准备离开。罗伯特立马冲到了妈妈身边,开始大声哭了起来,不过,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妈妈还是出去了,她走的时候对罗伯特说,她买完东西就回来。一小时后,妈妈打电话到幼儿园,老师告诉她,罗伯特很好,已经不哭了。第二天,罗伯特到幼儿园一会儿便开始开心地画起了画,于是妈妈就离开了,不过,当她后来打电话的时候,听到孩子在哭。第三天早上,罗伯特不愿意离开家去幼儿园;他一会儿要再喝一杯饮料,一会又再要一块饼干,一会儿要妈妈再抱一下,一会儿又要点别的什么。到了周末,他发起了低烧,总体看起来好像不太舒服的样子。当父母带他到公园去散步时,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跑到他们前面。当看到奶奶时,他没有像平常一样热情地向她问候,当他的父母去小卖部买饮料时,他也没有像以前一样开心地跟奶奶待在一起,而是不停地把她拉向父母走出去的方向,还一遍又一遍地问:“妈妈去哪里了?我要找妈妈。”到了星期一的早上,他不愿意穿衣服,一路哭着到了幼儿园。当妈妈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打算离开幼儿园时,他大声地尖叫了起来。老师说,“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孩子脾气不好”,但是因为罗伯特整个周末都显得很不安,而且这时候看起来又非常害怕且无法安定下来,妈妈最终还是把他带回了家。妈妈说:“除了有时候有陌生人来到家里时,罗伯特会有些害怕,在其他时候,我从来没见过罗伯特这个样子。”当妈妈后来回头去跟班主任老师讲话时,罗伯特紧紧地抱着妈妈,哭得非常大声,以至于这些大人几乎无法进行交谈。这位老师告诉妈妈,说她对罗伯特过于保护了,而这就是罗伯特现在无法与她分开的原因。罗伯特的父母承认老师说的话可能有点道理,但却因为受到了指责而感到有些受伤。于是,他们反过来批评幼儿园老师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帮助。这样的相互指责并不少见,但一点作用都没有。相反,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理解这种情境。我们可以从孩子的痛苦中得出些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让他更能接受入园这件事情呢?罗伯特的母亲最后决定四个月以后再把孩子送回幼儿园,因为孩子现在太小了还不适合上幼儿园。但是,到了那个时候,情况就真的会有很大不同吗?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一位幼儿发现自己被妈妈留在了陌生的环境中,跟一群自己不认识的人在一起时,他会产生怎样的感受?要理解这种痛苦情绪的深刻性,我们就必须将关注的焦点指向生命之初,指向出生这个事件。在这里,我们要指出一点:出生既是一个开始,也是一种突然的结束。婴儿失去了他已经生活了九个月的世界。当他离开母亲的身体便再也回不去了,他所生活的液态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他可以自动地得到喂养,被包容在温暖的子宫的保护层中)变成了空气环境,他有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他被暴露在了冰冷的环境中,被刺眼的光线和刺耳的声音冲击着。子宫内的生活可能是限制性的,但现在他突然发现自己身处无边无界的空间之中。而且,人类新生儿不具备移动能力,不能自由移动自己的身体,不能自己获取食物、温暖和庇护,不能保护自己免于危险。这种极端的无助状态使他感到非常恐惧,害怕摔倒、死亡。法国医生勒博耶(Leboyer,1975)证明,在婴儿出生的过程中和出生后,通过最大可能地模拟子宫内的环境(这样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证婴儿体验的连续性),可以减小进入新世界这种重大创伤性体验。这包括将光线调暗、在剪断脐带前把婴儿放到妈妈的肚子上、让婴儿尽可能快速地吮吸到乳房、把婴儿泡在温水中、温柔地按摩婴儿的身体等。在做完这些之后,婴儿的哭声会很快平息,紧绷的身体也会放松下来,开始探索周边的世界。
婴儿观察已经表明,在婴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星期,只有当与胎盘的联结被嘴巴可以随时获得的乳头所替代,子宫壁的边界对其身体的包容被一种紧紧包容、包裹的感觉代替时,他才会感到安全。当与乳房相联结,被母亲安全地抱在怀里且得到母亲充满爱意的关注时,婴儿会感到无比幸福,但是,当他感到被切断了与生命之源的联结、没有被母亲抱持时,这种幸福感很快就会让位于大声尖叫和混乱的动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分离恐惧的缩影。威尔弗雷德·比昂将这种恐惧的状态称作灾难性焦虑(catastrophic anxiety)。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面临改变,这种焦虑就可能会压垮我们。显然,我们离开家的距离越远,就越会感到恐惧,就越会感觉到不知所措和迷失方向。我们害怕再次体验到婴儿时期那样的无助和恐惧。我们害怕孤独,害怕被抛弃,害怕让我们自生自灭,在一生中所有涉及重大改变的阶段,我们都能看到这种体验的影子。再来看看儿童的情况:儿童的年纪越小,事实上他就会越无助,因此,当面对新的和不熟悉的环境时,他可能体验到的焦虑感就会越强烈。应对焦虑的方式往往也与他在婴儿时期被抚慰的方式相一致。例如,我们看到罗伯特害怕被母亲丢下,紧紧地抱住她的身体不放,他不停地要吃的和喝的,一再要求母亲抱着他,紧紧地依附于他已经在生活中了解到的维持生命和安全所必需的所有这些重要联结。而且,就像我们所看到的,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体验的连续性,可以帮助新生儿对完全未知的外部世界产生兴趣,因此,母亲存在的连续性,以及等到幼儿已经熟悉老师的时候再逐渐把他交给老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幼儿从家到幼儿园环境的过渡。在幼儿园里像噪声水平这样的因素,对于来自一个安静家庭的孩子来说可能声音太大,从而让他感到不安,有一个孩子就曾告诉我,罗伯特曾抱怨他的耳朵受伤了,他说:“我听不见音乐声了。太吵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