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7步吃透商业提案写作
》
售價:NT$
306.0
《
大国谍影
》
售價:NT$
449.0
《
制造消费者
》
售價:NT$
230.0
《
精简写作:博报堂演讲撰稿人教你写出好文章(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从荒诞到反抗:导读加缪《局外人》和《鼠疫》(谜文库)
》
售價:NT$
305.0
《
给孩子的考古
》
售價:NT$
296.0
《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售價:NT$
505.0
《
我以为这辈子完蛋了(经历了那么多以为会完蛋的事,我还是活得好好的!)
》
售價:NT$
398.0
編輯推薦:
本书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加里?S.贝克尔的经典论著。贝克尔在婚姻的人类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之上,增加了经济学解释。婚姻的经济学理由在于不同性别所造成的专业化优势可以通过家庭契约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说贝克尔的家庭经济学视角为社会科学增加了一个重要视角。此外,贝克尔家庭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突破是为现代社会生育率持续下降提供了(不同于人口经济学家提供的)经济学解释。
內容簡介:
家庭作为基本社会单位,其诞生的古典理由便是婚姻;而在家庭的社会学行为当中,最典型的也是婚姻。贝克尔的《家庭生活的经济分析》不仅在婚姻的人类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之上,增加了经济学解释,而且将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关于家庭的问题串联起来,从单个人的居民户分析开始,详细研究了家庭内的劳动分工和婚姻市场中的各种择偶现象,并深度探讨了生育意愿、教育、代际变动和非人类物种的家庭等问题。本书试图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形形色色的婚姻、家庭以及择偶现象,通过本书对家庭的分析,不仅可以窥见人类历史的许多方面,而且可以指导人们未来的行为。
關於作者:
加里?S.贝克尔(Gary S. Becker,193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之一。1930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先后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60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自1970年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并担任过该校经济学系主任。主要论著有:《歧视经济学》《人力资本》《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偏好的经济分析》等。
目錄 :
主编的话
译者序
增订版前言
致谢
0导论
1单身户
1.1传统理论
1.2家庭生产函数
1.3人力资本投资
数学附录
2家户和家庭内的分工
2.1家庭中的专业化分工
2.2家庭中的性别分工2.3推卸责任、家庭规模和劳动分工
附录 人力资本、成就与性别劳动分工
3婚姻市场中的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
3.1婚姻市场的均衡
3.2对多配偶制的一个更普适的分析
3.3均衡收入、投资和性别比
数学附录
4婚姻市场中的排序配对
4.1一夫一妻制下排序配对的市场均衡条件
4.2特征相似之人的配对
4.3男女数量不相等情况下的排序配对
4.4偏好差异、爱和最优配对
4.5一夫多妻制下的排序配对
4.6非浮动价格、嫁妆和彩礼
数学附录
5生育意愿
5.1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
5.2子女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5.3数量质量相互作用的进一步实证分析
附录 对生育经济理论的重塑
6家庭背景和孩子的机遇
6.1收入的确定
6.2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
6.3孩子之间差异的补偿与强化
6.4禀赋及数量、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7不平等与代际变动
7.1收入不平等的均衡
7.2代际变动
7.3家庭和市场参数的估计
7.4异构家庭
7.5政府对收入的再分配
7.6经济增长
7.7孩子的数量
7.8婚姻匹配
7.9总结和结论
数学附录
附录 人力资本和家庭兴衰
8家庭中的利他主义
8.1利他主义效应
8.2家族效用函数
8.3家庭中的利他主义和市场中的利己主义
8.4结语
数学附录
9非人类物种的家庭
9.1动物后代的数量和质量
9.2配偶系统
9.3结语
数学附录
10不完全信息、结婚和离婚
10.1婚姻市场中的不完全信息
10.2不完全信息与离婚
10.3离婚带来的收益
10.4离婚与羞耻感
11家庭的演变与发展
11.1传统社会
11.2现代社会
11.3 20世纪后半期
附录 国家与家庭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作为本书增订版的译者,我想首先声明一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Gary S.Becker)教授这本开拓性的巨著的英文书名是“A Treatise on the Family”,国内早期中译本以《家庭论》为书名,我认为这一译法不具有分类识别度:是社会学、人口学还是其他婚姻家庭方面的著作?在经济学专业人士看来,书名翻译成《家庭生活的经济分析》才是直白而恰当的。尽管书中不乏从社会学、人口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就家庭这种社会组织展开探讨的内容,但是其运用的主要方法,显而易见是经济学方法。书中很明显是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应用于家庭行为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仅关注市场交易的界限,将家庭视为一个进行资源分配、决策制定和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单位。贝克尔开创性地将经济分析的框架扩展到非市场领域,尤其是家庭内部的各种互动关系和决策过程,将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拓展到家庭生活及家庭关系的方方面面。
毫无疑问,《家庭生活的经济分析》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在这本书中,贝克尔对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的角色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见解,为我们理解家庭内部决策、资源分配和家庭经济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我认为,其最主要的贡献包括五个方面:
(1) 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理论化。在本书中,贝克尔最具创新之处在于提出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不仅是一个消费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其生产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子女养育、家务服务、情感支持以及成员间的人力资本投资。他分析了家庭成员如何根据各自的能力、偏好和市场条件进行角色分工,如性别分工、代际分工,以及家庭内资源(如时间、金钱、精力)的配置,生产出诸如子女养育、家务劳动、情感支持等非市场产品。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我们能够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解析家庭内部的决策过程,如夫妻的角色分工、子女的教育投资、家务劳动的分配等,从而揭示出这些决策背后的经济逻辑。
此外,贝克尔还对家庭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家庭成员如何作出经济决策以最大化家庭整体利益。他讨论了政府政策对家庭行为的影响,为福利政策、税收政策等提供了经济学的分析基础。
(2) 婚姻市场理论。贝克尔在本书中构建了婚姻市场的概念,将其视为类似于商品市场的交换场所,其中个体基于自身的属性(如收入、受教育水平、外貌等)进行匹配,寻求效用最大化。他探讨了一夫一妻制与一夫多妻制背后的经济逻辑,以及离婚、再婚、婚龄选择、生育决策等现象背后的经济因素。
(3) 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的家庭教育与子女抚养。贝克尔将父母对子女的投资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预期在未来获得回报,如子女未来的收入能力、对父母的养老支持等。他详细分析了家庭如何权衡教育资源投入、健康投资与其他支出,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受政策、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这一理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也为公共政策干预(如教育补贴、儿童保健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4) 利他主义与自私行为的统一分析。贝克尔在书中探讨了家庭内部的利他行为(如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关爱)与自私行为(如家庭成员间的权力斗争或资源争夺)如何共存,并尝试将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模式纳入统一的理性选择框架中。他提出了“坏小孩定理”,即尽管父母通常表现出利他主义倾向,但子女可能存在自私行为,这为理解家庭内部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5) 跨学科综合研究。如前所述,在本书中,贝克尔主要通过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劳动力供给、教育投资、劳动分工等方面的行为逻辑。更重要的是,本书不可多得地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展示了经济学方法在解释复杂社会现象时的强大整合力。在本书中,贝克尔的分析涵盖了家庭结构、婚姻模式、生育行为、性别角色、移民决策等多个主题,为理解和制定政策提供了跨学科的综合性理论框架,为我们分析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借鉴。再如,贝克尔指出在有限资源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其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动物界,深入剖析动物如何根据环境条件、种群竞争、生存压力等因素,进行繁殖投资、配偶选择、抚幼行为等决策,从而揭示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和进化意义,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研究。
当然,贝克尔在本书中的最主要贡献还在于开创性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家庭行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将家庭生活纳入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边界,为后续的家庭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的研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解家庭决策机制和评估家庭相关政策效果的重要工具。
总之,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理论性的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对家庭和社会关系有着深刻思考,集理论创新、跨学科整合与实践指导于一体的学术巨著。贝克尔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经济学思维,为我们揭开了家庭生活的经济面纱,使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一最贴近生活的社会单元。贝克尔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清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家庭内部的运作机制、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家庭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本书对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家庭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无论对于经济学研究者、社会政策制定者,还是对家庭现象感兴趣的广大读者而言,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智慧宝典。
就今天广受中国社会关注的生育率下降、高离婚率、晚婚或不婚主义、人口老龄化、高价彩礼等热议话题而言,贝克尔的研究对政策制定者以及家庭决策者来说,都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翻译整理历时四载,感谢格致出版社前后几位编辑的宽容和帮助,他们精益求精的专业工作态度着实让人钦佩,在此向他们表示谢意。另外,本书的翻译可以说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我前后几届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如龚靖毅、何艺璇、陈航、黄廷越、齐江勇、龙子航、向思圆等,参与了一些基础材料的整理和校对工作,在此也向他们的辛苦劳动表示谢意。
受专业视野及表达能力所限,书中的一些对应中文表达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欢迎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