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教育的目的 (全译本 大教育家怀特海代表作,教育领域经典读物)

書城自編碼: 407057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 者: [英]怀特海 万榕书业 出品
國際書號(ISBN): 9787574903739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NT$ 602.0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NT$ 367.0
理智与疯狂
《 理智与疯狂 》

售價:NT$ 347.0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售價:NT$ 505.0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98.0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347.0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售價:NT$ 301.0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售價:NT$ 161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98
《校本研修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
+

NT$ 403
《我为孩子做招生官》
+

NT$ 163
《三联精选·怎样读书》
+

NT$ 216
《红楼梦诗词》
+

NT$ 347
《留学的孩子: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一代人》
+

NT$ 245
《新时代中国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編輯推薦:
编辑推荐:
1.经典全译本,汇集了十个主题的演讲和文章,全面展现怀特海的教育思想。
2.无数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宝典,央视《读书》栏目倾情推荐。
3.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4.资深译者翻译,版式舒朗,无障碍阅读。
5.追寻教育的目的,回归教育的本真。
內容簡介:
内容简介: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该书为全译本,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书中汇集了十个主题的演讲和文章,并以第一篇《教育的目的》作为书名。全书贯穿一个主题——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怀特海认为教育应充满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如果不能让受教育者经常看到伟大和崇高,教育便无从谈起。怀特海的教育思想既体现了新教育的精神,也保留了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富有创见而深刻的教育观念,对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参考价值。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怀特海 (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而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承认。
目錄
目录: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 教育的节奏
第三章 自由与训导的节奏
第四章 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第五章 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第六章 数学课程
第七章 大学及其功能
第八章 思想的组织
第九章 对若干科学概念的剖析
第十章 空间、时间与相对性
內容試閱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文化是思维活动,是对美的吸纳,是人性的情感。文化与碎片化的信息毫无关系。一个仅仅见多识广的人是世上最无用的无聊人。我们应该培养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领域知识的人。专业知识是起步的基底,文化则会将人引向深刻的哲学与崇高的艺术。我们必须牢记,有价值的智识发展是自我发展,而自我发展主要发生在16岁至30岁之间。至于教导,大部分是在12岁之前由母亲提供的。坦普尔大主教(Archbishop Temple)的一句话正表达了我的意思。他在拉格比公学念书时默默无闻,后来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是有人感到惊奇。他解释道:“重点不在于孩子18岁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他18岁后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训练儿童思维活动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我所说的“呆滞思想”——也就是单纯装进头脑的思想,没有得到运用或检验,也没有和其他思想建立新的关联。
教育史中有一个最惊人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个时代天才辈出的教育学派,到了下一个时代就只剩下陈腐和循规蹈矩了。其原因就在于呆滞思想的堆积。思想呆滞的教育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最恶者乃由最善者堕落而来(Corruptio optimi,pessima)。除了罕见的灵感勃发期以外,教育在过去充斥着呆滞的思想。正因如此,天性聪颖、未受过教育却饱经世事的中年女性往往是社会中最有文化修养的人。她们没有承受呆滞思想的可怕负担。每一场使人类迈向崇高的思想革命,都是对呆滞思想的激情抗争。唉,可惜由于对人类心理的无知,革命之后便是刻板的教育模式,重新用自己的呆滞思想来束缚人性。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如何才能抵御这种心理上的枯枝败叶。我们要阐述两条教育诫命,“科目不要贪多”“要教就教透彻”。
教的科目多,每个科目都只教一小部分,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了彼此没有关联、毫无活力火花的思想。儿童教育包含的主要思想应当少而精,而且要尽可能将这些思想结合起来。儿童应当内化这些思想,并且明白如何将其运用到自身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儿童应当从接受教育的一开始就感受到发现的快乐。他必须要自己发现一点:借助一般性观念,他能够理解涌入他的生活的事件,而这些事件汇成的河流就是他的人生。我这里说的“理解”包含逻辑分析,但不仅仅是逻辑分析。我用的是一句法国俗语里的意思,“理解一切,就是原谅一切”。学究鄙视有用的教育。但如果教育不实用,它又是什么呢?难道是囊中之才吗?教育当然应该有用,不管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教育对圣·奥古斯丁有用,对拿破仑也有用。教育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理解有用。
对于应当由语文教育培养的那一种理解,我只会略谈。我也不希望人们以为我要臧否古典教育和现代教育。我只是想说,我们追求的理解是对当下的理解。了解过去的唯一用处是有助于过好当下。厚古薄今对年轻人思想的伤害最为致命。当下蕴含着一切存在。它是圣地;它既是过去,也是未来。我们同样必须明白一点,2000年前是过去,200年前同样是过去。不要被迂腐的年份欺骗。索福克勒斯和维吉尔的时代是过去,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时代也一样是过去。神交先贤是激发灵感的盛会,但先贤只可能有一座会堂,那就是当下;至于一群先贤要多久才能到场,那是无关紧要的。
接下来谈科学和逻辑教育。我们在这里要记住,未得运用的观念是绝对有害的。我所说的“运用观念”,指的是将观念与生活之流联系起来,再加上感官知觉、情绪、欲望和心理活动来对思想进行调适。我可以想象出一类存在,它们只需要消极地回顾彼此无关的观念,就能强化自己的灵魂。人类的本性不是这样—也许某些报纸编辑除外。
在科学教育里得到一个新观念,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证明。但请容许我简短地展开“证明”的含义:我指的是—证明这个观念的价值。除非一个观念包含的命题为真,否则它就没有多少价值。于是,要证明一个观念,必要一环就是通过实验或逻辑证明它的命题为真。但是,最初介绍这个观念时未必就要证明它为真。毕竟,在一开始,观念出自值得尊敬的教师之口便已经是充足的证据了。在初次接触一组命题时,首先要领会这些命题的重要性。我们长大后都会这样做。我们的企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证实或证伪一个观念,除非它重要到配得上那份殊荣。狭义上的证明与领会是两个过程,但两者在时间上未必严格分离,反而可以几乎同步进行。但因为两个过程必然有一个轻重次序,那么在实践运用中,还是领会为先。
此外,我们不应该孤立地使用命题。我要强调一点,我的意思不是先用一组简明扼要的实验阐述命题一,然后证明命题一,接着用一组简明扼要的实验阐述命题二,然后证明命题二,如此往复,直到本书结束。那样做再枯燥不过了。相互关联的真命题会作为整体来运用,各种不同的命题会按任何顺序反复使用。选择你研究的理论课题的一部分重要应用,将应用研究和系统的理论表述同步推进。理论表述要简短,但要尽可能严格。它不应该过分冗长,以至于无法轻易进行透彻而准确的把握。满腹囫囵吞枣的理论知识会造成可鄙的影响。另外,理论不应混同于实践。对于什么时候是在证明观念,什么时候是在运用观念,儿童应该毫无疑义。我的观点是,得到证明的观念应当投入运用,而运用中的观念—如果它可以实践的话—也应该得到证明。我绝非主张“证明”和“运用”是一回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