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售價:NT$
296.0

《
从宁波到日本:生活世界的对话
》
售價:NT$
347.0

《
西夏史(历史通识书系)
》
售價:NT$
357.0

《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售價:NT$
265.0

《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售價:NT$
296.0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NT$
454.0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NT$
296.0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1.在诗词故事中读懂朝代,在朝代历史中读懂诗词。本书从历史的时间脉络出发,用诗词来展现朝代从兴到衰的过程,角度新颖,一套书带你梳理唐诗宋词三百年脉络,将历史和唐诗宋词结合起来,清晰展现诗人词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也就更能明白诗词的含义。读完这套书,让你的古诗词阅读从此不再浮于表面!
2.唐诗宋词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色,多位名家推荐,每个中国人一生就算不读任何书,也一定不能错过唐诗宋词。想要读懂唐诗宋词三百首,请先读完唐诗宋词三百年!
每个人都记得一点唐诗宋词。我临睡前背背,就睡着了,真是风雅性感。——木心
永远不要忘记,我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学的高级形式。——周汝昌
3.唐诗宋词正是以一种美妙绝伦的诗意方式说出你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董卿曾说:“再喜欢一部电影,一本书,她也不会再读一遍。这世上能够反反复复阅读的,只有唐诗宋词。”无聊之时瞅两眼,诗与远方为你添彩生活。迷失彷徨时刻看几篇,所有疲劳尽数消失殆尽,再度出发满怀欣喜!
4.头部历史自媒体代表人物艾公子,主创者郑焕坚、吴润凯均为《南方都市报》原高级记者,潜心钻研数年,坚持真实
|
內容簡介: |
《唐诗三百年》
唐诗的背面是“诗唐”,唐诗——唐朝的诗,是每个中国人都会背几首的,但诗唐——诗的唐朝,却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的。
很多讲唐诗的书都从文学角度出发,而文学永远根系于历史的时空土壤之中,脱离历史去谈文学是虚无的。所以想要真正读懂唐诗,唐朝的历史是一定要去了解的。本书正是采用新闻特稿式的写法,参考大量基本文献,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引领读者了解“诗唐”,从而读懂唐诗。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无论古今,人类的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相信,若能深入古人的生活空间与书写情境,历史自然就鲜活起来。希望你能走进唐朝诗人辉煌坎坷的一生,从而读懂唐诗,共情唐诗背后这个千古朝代的兴衰起落。
《宋词三百年》
词从小道、艳科,难登大雅之堂,到上升为“一代之文学”,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是哪些人使宋词完成了蜕变?是哪些事在宋词中留下深刻印痕?而宋词又是怎样与一个王朝的兴衰相始终?这背后,大有故事可讲。
可惜的是,许多研究宋词的书籍,更喜欢沿着文学鉴赏的老路,去告诉读者这首词好在哪儿,而往往忽略了作品诞生的时代信息——这背后可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可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抑或可能是一次宾主尽欢的宴饮,又抑或是一曲哀伤痛悟的临终寄语。
一个作品,诞生的历史信息,有时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这也是本书花了这么多笔墨去追述宋词流传过程的原因,每一次整理保存都携带着那个时代的信息,从而超越了词作本身的意义与内涵。有鉴于此,本书或许是独特的:不是从文学角度去解析宋词的美与痛,而是尝试着从历史角度去走近宋词的时代氛围,去读取深藏其中的兴衰起落,生老病死,辉煌、深沉、热闹与沉默。
|
關於作者: |
艾公子
艾公子(原最爱君),是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创作团队的集体笔名。本书两名主创者郑焕坚、吴润凯均为《南方都市报》原高级记者。郑焕坚系华中科技大学文学硕士,吴润凯系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最爱历史”团队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系列、《疑案里的中国史》系列、《帝王将相的38种活法》、《宋词三百年》、《传承:百年家族背后的中国史》等畅销书。
最爱历史
“最爱历史”公众号自2017年5月创办以来,坚持深度报道式的历史写作模式,笼聚逾百万粉丝,跻身微信原创历史类公众号前三名。曾荣获2019年度UC大鱼号“U创大奖”、2020年度今日头条“优质创作者大奖”、2021年度网易“年度影响力创作者”、2022及2023年度澎湃新闻“最澎湃创作者”等荣誉称号。
|
目錄:
|
《唐诗三百年》
序言 唐诗的背面是“诗唐”
导论 从关键词“解码”唐诗
唐兴:唐诗开端和治世书写
骆宾王、卢照邻、王勃和杨炯,
他们与陈子昂共同点亮了初唐诗坛,
创造了一片光辉璀璨的星空,
为唐诗的盛世照亮前程。
谁写下了大唐第一诗?
初唐四杰:国运在上升,而天才在沉沦
贞观之治:一个被反复追忆的时代
陈子昂: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盛世:升平年代,诗文换酒
他的一生几乎横贯盛唐,
既是开元盛世的建设者,也是见证者。
平心静气、快意人生,方能福寿绵长。
贺知章的完美人生
张九龄:贤相之死
孟浩然:盛唐第一朋友圈
王维:诗佛的平凡与伟大
天宝三载:唐诗三大佬的命运分野
乱世:诗比历史还真实
真实的杜甫,
生前除了年少时度过一段快乐时光,
一辈子都在盛世的底层挣扎,
在乱世的途中歌哭。
王昌龄:被谋杀的七绝圣手
李白的最后五年:永王之乱历史真相
大唐苦命人:安史之乱中的杜甫
高适的政治传奇
元结:被遗忘的一代完人
衰世:繁华事散逐香尘
帝都长安城中,宰相当街遇害,
凶手还残忍割去首级示威。
这个消息迅速震撼了整个长安城,
但事情还没完。
惊天刺杀案
孟郊:诗红了,人没红
韩愈:大唐的“钢铁战士”
政治风潮中的柳宗元与刘禹锡
元白:友谊万岁
李贺:我在大唐国家殡仪馆写诗
终局:唐诗收笔,终章已书
江山代有才人出,遥望天地之间,
唐诗正在最后一丝光亮间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王朝虽迟暮,但唐诗永存。
甘露之变:天降祥瑞,人头落地
杜牧:风流是苦难的表象
李商隐:一生无题
白马之祸:王朝崩塌前夜
寒冷、干旱与蝗灾:被极端气候摧毁的王朝
最后60年:一个时代远去,来不及告别
别集:唐诗的隐秘角落
如果没有共同的语言、文化打底,
再大的功业和疆土,
也都只是一盘散沙。
科举:诗人的内卷之路
唐朝的佛缘:玄奘、王维和韩愈
长安城“死”于907年
洛阳:中国唯一的“神都”
成都:大唐最后的乌托邦
大运河:王朝兴衰的生命线
唐诗里的长江:文明、经济与生态变迁
参考文献
《宋词三百年》
序言
宋兴:从花间词到宋词
978年南唐后主李煜之死,标志着文学史上“五代词”的落幕。当大幕再拉开时,属于两宋荣耀的“宋词”开始隆重登场。
乱世花间词:宋词的先声
带血的宋词:9个亡国之君被消灭以后
宋仁宗时代:宋词的个高峰
宋夏百年战争与边塞词
二晏:盛世词人的理想模样
变革:北宋党争与士人词声
在北宋大变革时代,多少的政治斗争和缠斗,抵不过一阕绝妙好词穿越时光的力量。
变革时代:北宋党争与士人词声
苏轼:千年一遇的妙人
秦观:一代情种死后,人间寂寞五百年
贺铸:侠骨与柔情并存
亡国:家山回首三千里
家国远去三千里,这种南归和北伐的慷慨愁绪,在经历宋徽宗时代的清新靡丽之后, 开始变得字字带血。
宋徽宗时代:北宋亡国曲
周邦彦:“结北开南”的集大成者
李清照:一个前卫的女词人
朱淑真:一生荒凉,一生断肠
北伐:王师北定中原日
爱国主义之精神,实为南宋一代文化之命脉, 亦为南宋词之命脉。
北伐时代:南宋词人被辜负的青春
张孝祥:状元、“刺头”与英雄
辛弃疾:酒、剑、白发
范成大:一个国民级英雄的归隐之路
姜夔:一代鬼才,浪迹江湖
开禧北伐:宋词里的抗金抱负
终局:后的宋词
张炎、王沂孙、周密和蒋捷,这四位词人被后世称为“宋末四大家”。他们在国破家亡之后书写后的宋词。
理宗时代:宋词中,国脉微如缕
吴文英:一个底层人,“粉丝”遍天下
周密:故国、诗词与野史
后的宋词:宋蒙战争及其结局
别集:从宋词中体会宋人生活的侧面
相较于讲述宋代的词,我们更想讲述词里的宋代, 那些活生生的词人,那个活生生的朝代,那段活生生的过往。
宋词里的开封往事
宋词里的两宋繁华消亡史
宋朝人吃什么
宋茶往事:杯茶盏水也风流
宋代的“狂欢节”,到底有多狂欢
宋词里的长江
后记
附录一:两宋大事记
附录二: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唐诗的背面是“诗唐”
唐代中期有个诗人叫李涉,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是大诗人,在当 时却很有名气。李涉曾任太学博士,人称“李博士”。
有一次,李涉经过九江,遇上了一伙强盗。强盗们手执刀枪,喝问:“船上何人?”仆人回答:“是李博士。”
“是不是李涉博士?” 仆人又答,是的。
强盗们说:“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不要他的钱财了。久闻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
李涉听罢,铺纸磨墨,当场写了一首绝句:
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强盗们拿到诗,全然忘记了打劫的本行,拜谢告辞而去。
这样的奇遇放在哪个朝代都不可能发生,除了唐朝。而写诗出圈,在唐朝时常发生。
唐宪宗时期,有个名叫高霞寓的将领想聘娶一个歌妓,见面时, 歌妓洋洋自得地说: “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 岂同他哉?”
能唱诵白居易的《长恨歌》,这身价自然要高出许多。反过来也说明,诗人白居易的地位和知名度有多高。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后,给好友元稹写了一封信,便专门提到这件事。
在这封信里,白居易还提道:“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 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
在知识传播载体还很有限的时代, 一个诗人在其生前就能看到、听到自己的诗歌被各个阶层的受众所传播,如今想来,这得是多么风雅的时代呀。
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为他写了一首悼念诗:
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真是一个诗歌的朝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能为一个诗人而痴迷,而怅惘。
诗歌王朝,确实名不虚传。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唐诗——唐朝的诗,是每个中国人都会背几首的,但诗唐——诗的唐朝,却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的。
究其原因,唐诗太美,使得诵读它的人纯粹陶醉于它的氛围与意境,而忘记了它产生的时代和背景。那些穿越千年仍然闪闪发光的诗行,在历史的流转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同时也遗憾地丢失了特定的场域信息。
您现在打开的这本书, 正是为了还原唐诗产生的特定场域而作。有别于市面上从文学视角讲唐诗的书籍,我们希望响应闻一多先生多年前的号召,写作一本从历史角度讲“诗唐”的书。
诗以纪史,史以入诗。《全唐诗》保存的4.8万多首唐诗中,渗透着大量的唐代历史信息,涉及诗人命运、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历史地理、战争、宗教、民族关系、社会变迁、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
以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为例:“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讲述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改变了中国此后历代的漕运格局、都城迁移、经济重心等丰富的史实和细节。
大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时,秦岭山脉仍然覆盖大量的原始森林,四川地区气候温暖,可以出产荔枝(唐代 以后气候趋冷,已无法再种植),所以唐玄宗为杨贵妃快递的荔枝,是从四川经蜀道运输到关中地区的。这里就涉及了气候、古蜀道等环境与地理问题。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些唐诗则描绘了安史之乱对君王爱情的终结,对长安城的毁坏以及对民间造成的深沉苦难等一系列广阔的社会图景。
元稹的《缚戎人》:“万里虚劳肉食费,连头尽被毡裘暍。华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鸪声咽嗢。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此诗则讲述唐王朝在西域地区与吐蕃、阿拉伯帝国的征战,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陷落,大唐孤军驻守西域,部分士兵被俘虏后留下了惨痛的回忆,中间涉及唐代民族关系及中亚国际历史。
而晚唐诗人韦庄的名诗《秦妇吟》:“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表现了唐末黄巢起义后,在黄巢军队和朝廷官军的反复争夺下,长安城遭遇了毁灭性打击,整个贵族阶层面临灭顶之灾。在诗歌哀痛的乱世中,唐朝的悲剧性走向,正渗透在一行行诗史相契的文字里面。
……
我们在这本书中采用新闻特稿式的写法,参考大量基本文献,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引领读者了解“诗唐”,从而读懂唐诗。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为什么唐诗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我想,历史的诗意若隐若现,无疑增添了它的魅力与传播力。唐诗被中国所塑造,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无论古今,人类的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相信,若能深入古人的生活空间与书写情境,历史自然就鲜活起来。
本书作者艾公子(原用笔名“最爱君”)系文史原创品牌“最爱历史”创作团队的集体笔名,三名执笔者分别是郑焕坚、吴润凯 和陈恩发。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曾以《唐诗里的风云史》以及《诗里的大唐》(繁体字版)为书名出版,并得到读者朋友的喜爱,此次再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对全书的结构进行大调整,希望更突出唐诗与唐史的时间性;二是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修订,包括改正初版的一些讹误以及删除和增补部分篇章。这个时代,作者与读者的交互几乎不存在什么障碍,如果一本书也有生命的话,那么,它应该在不断被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希望新版的 《唐诗三百年》越“长”越好,也请读者诸君继续不吝批评指正。
人比任何概念都重要。现在,就请跟随大唐诗人们的脚步,开启这趟历史的旅程吧!
艾公子
2024年4月22日修订
宋词里被遗忘的历史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江苏常熟,毛晋刊刻出版了一套书:《宋六十名家词》。这套书,只是这个“富二代”一生辉煌刻书事业的其中一种而已,但对宋词的整理和流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清代,这套书被人一刻再刻,广为流传,成为无数人欣赏和学习宋词的启蒙书籍。
毛晋,他平生别无所好,就喜欢藏书和刻书。为了搜集宋元善本、孤本,他公开张榜说,“别家出一千,我出一千二百”,以高出市场20%的收购价,将江南一带的好书尽收囊中。他家的藏书楼——汲古阁,终所藏秘本珍籍多达8.4万余册。这么多好书,毛晋搜罗过来后,苦心校勘,又雇刻工、印工等多人,进行刊刻出版,造福天下读书人。
毛晋去世两百多年后,晚清一个广西临桂人,花费近三十年时间,刻成出版了多种宋元词集,包括《四印斋所刻词》二十四种、《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三十一种等。这些刻本,保存了善本词集的原书真貌,十分难得和珍贵,故被学界专称为“四印斋刻本”。这名广西临桂人,名叫王鹏运。他官做得不大,但思想颇为进步,曾多次替康有为代上奏折,屡次抗疏言事,几罹杀身之祸。他一生的成就在词学上,被誉为“晚清四大家”之首。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鹏运在京师创立词社,期间,一个四十岁的浙江湖州人开始跟着他学词。由此机缘,这个大器晚成的湖州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后亦跻身“晚清四大家”之列,并成为王鹏运之后领导词坛近三十年的领袖。这个传奇人物,名字叫朱祖谋。他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号,上彊村民。如今为流行的宋词选本《宋词三百首》,就是他在1924年编的,上面署名“上彊村民编”。在《宋词三百首》中,他收选了宋代词人88家,选词标准是有神致、浑然天成,选源是既广泛又深入,此选本对后世影响极深。
至此,作为宋代文学代表的宋词,历经数百年的流传、保存与刊刻,终于不至湮灭佚失。而且,随着一代代出版家、词学家的不懈努力,宋词跟唐诗一起,日渐走入普通读书人的阅读范畴,成为无数国人的精神食粮。但是,相比早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由皇帝出面组织刊刻的影响深远的《全唐诗》,宋词直到二十世纪还在等待一个集大成的时机。
直到唐圭璋的出现。
“我在读大学时,曾在图书馆浏览过清康熙年间由彭定求、沈三曾等10人奉旨编校的《全唐诗》,《全唐诗》有12卷,共收入唐五代诗48900余首。我由唐诗想到宋词,宋词的数量虽不如唐诗,但宋词的艺术质量却完全可以和唐诗媲美,因此我心中升起一个想法,我来编一部《全宋词》,留给喜爱宋词的读者。”后来回忆起编《全宋词》的动因,唐圭璋如此说道。
在战乱年代,从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到编辑,唐圭璋凭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终于在1940年出版了《全宋词》。此间的艰辛,难以为外人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宋词》又经过王仲闻修订、孔凡礼补辑,总共收录有姓氏可考的词人达1493家,词作达20155首,是迄今为止收录词人词作为完备的宋词总集。其中,1493家词人,唐圭璋一人就辑佚939家,是《全宋词》编纂中当之无愧的功臣。一代词宗,实至名归。
回顾宋词流传的历史,对于网络时代的人们而言,或许难以体会前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焦虑感。但是,你只要想一想,在进入电子数据化时代之前,人类为了保存精神食粮,耗费了多少心力,而往往伴随着一场战争、一次藏书楼大火,抑或是虫咬水浸,多少经典就灰飞烟灭,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暗夜中,就像那些美好的文字从未出生过一样。是的,每想至此,你就会知道,无论是《尚书》《史记》,抑或是唐诗、宋词,我们今天还能够读到,无疑是十分幸运,甚至于有些侥幸了。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有更多的文字经典,我们已经永远无法读到和听到了。
但在有限的幸运和侥幸背后,其实是人力对抗经典流失的结果:如果不是司马迁本人的传世意识,司马迁外孙等人的精心保存,我们还能看到多少《史记》篇目?如果不是伏生的舍命护书与传书,我们还能看到多少今文《尚书》?如果不是胡震亨、季振宜、康熙皇帝等人的用心整理和挂念,传世的5万首唐诗还要湮灭多少?如果不是毛晋、王鹏运、朱祖谋、唐圭璋等人的跨代努力,传世的2万首宋词还要湮灭多少?……所以,我们今天讲宋词,要感谢两宋时期的词人,写下了它们;第二要感谢每一首宋词在长达千年的流传过程中,那些默默传抄、校勘和刊刻它的幕后功臣。
词从小道、艳科,难登大雅之堂,到上升为“一代之文学”,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是哪些人使宋词完成了蜕变?是哪些事在宋词中留下深刻印痕?而宋词又是怎样与一个王朝的兴衰相始终?这背后,大有故事可讲。
可惜的是,许多研究宋词的书籍,更喜欢沿着文学鉴赏的老路,去告诉读者这首词好在哪儿,而往往忽略了作品诞生的时代信息——这背后可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可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抑或可能是一次宾主尽欢的宴饮,又抑或是一曲哀伤痛悟的临终寄语。
一个作品,诞生的历史信息,有时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这也是我在前面花了这么多笔墨去追述宋词流传过程的原因,每一次整理保存都携带着那个时代的信息,从而超越了词作本身的意义与内涵。有鉴于此,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或许是独特的:我们不是从文学角度去解析宋词的美与痛,而是尝试着从历史角度去走近宋词的时代氛围,去读取深藏其中的兴衰起落,生老病死,辉煌、深沉、热闹与沉默。
希望您会喜欢以这样的方式重新接触和认识宋词。现在,请跟着我的脚步,一起开始这趟宋词之旅吧。
艾公子
2022年2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