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不能在鸟兽身旁只是悲伤
》
售價:NT$
449.0

《
你可以有情绪,但别往心里去
》
售價:NT$
214.0

《
汴京客
》
售價:NT$
305.0

《
好望角·滑向战争:决定历史的交涉与日本的失败
》
售價:NT$
500.0

《
八千里路云和月(白先勇新作!记述我的父亲母亲并及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
》
售價:NT$
316.0

《
教师助手:巧用AI高效教学(给教师的66个DeepSeek实战技巧,AI助力备课、教学、练习、考试及测评)
》
售價:NT$
352.0

《
伊壁鸠鲁主义的政治哲学 : 卢克莱修的《物性论》
》
售價:NT$
316.0

《
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新经济结构
》
售價:NT$
709.0
|
內容簡介: |
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文化,自始至终占据着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早已从根基处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和审美趣味,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以《圣经》为核心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统治西方人的精神生活长达一千五百多年,时至今日,仍然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本书以儒家和基督教这两大思想流派作为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的主要对象,试图由此获取中西文化基因构序、伦理构境的终极秘诀,从而深入探寻古今中西之争的历史渊源和求解之道。
|
關於作者: |
靳凤林,清华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党校理论创新工程首席专家。 长期担任中央党校省部班、地厅班、中青班核心课程主讲教员。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北京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先后荣获全国党校系统首届党性教育精品课奖、国家图书奖等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
主要从事政治伦理和比较伦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1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高端智库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追求阶层正义:权力、资本、劳动的制度伦理考量》《权力与资本:中西政商关系的伦理视差》《祠堂与教堂:中西传统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王道与霸道:中西国家治理逻辑的伦理比照》等专著、教材18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3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以及欧洲重要期刊《21世纪马克思》等国内外权威刊物转载。
|
目錄:
|
第3版序言 中西价值观解构与建构的伦理反思......................... 001
导 言 文化自信源于知己知彼.............................................. 001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意识.......................................... 002
二、文化自信与多元文化竞争.......................................... 003
三、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愿景.......................................... 005
四、文化自信与文化比较研究.......................................... 006
第一章 对儒耶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的多维检审......................... 009
一、全球化视域中的儒耶文化交汇与融通................................ 010
二、儒耶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的多重范式................................ 025
三、儒耶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 036
第二章 祠堂与教堂:儒耶伦理文化的表征符号......................... 046
一、祠堂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046
二、教堂在西方传统伦理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061
第三章 儒耶伦理文化生成的人文生态环境之比较....................... 078
一、大河与海洋:儒耶文明的自然根基之比较............................ 078
二、农耕与商业:儒耶文明的经济基础之比较............................ 098
三、合一与分离:儒耶文明的政教结构之比较............................ 122
第四章 儒耶伦理文化核心价值观之比较(上).......................... 162
一、儒家的天人合一与基督教的神人二分之比较.......................... 163
二、儒家的人之善性与基督教的人之罪性之比较.......................... 178
三?p儒家的重义轻利与基督教的以义统利之比较.......................... 193
四、儒家的礼治社会与基督教的法治社会之比较.......................... 212
五、儒家的群体本位与基督教的个体本位之比较.......................... 225
第五章 儒耶伦理文化核心价值观之比较(下)........................... 240
一、儒家的差序仁爱与基督教的普世博爱之比较.......................... 240
二、儒家的中庸尚和与基督教的崇力尚争之比较.......................... 252
三、儒家的具象直觉与基督教的抽象思辨之比较.......................... 264
四?p儒家的君子人格与基督教的义人位格之比较.......................... 284
五、儒家的现世超越与基督教的来世拯救之比较.......................... 302
第六章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 323
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近现代危机.................................... 323
二、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与面向未来.................................... 326
三、在综合创新中再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329
第七章 古今中西之争的历史渊源与求解之道............................. 339
一、近代中国社会古今中西文化之争的历史探源........................... 339
二、中国人求解古今中西文化之争的生动实践....................... 348
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359
附录一 中国传统官德及其当代价值................................... 369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官德....................................... 369
二、中国传统官德的主要思想来源..................................... 372
三、中国传统官德的基本逻辑架构..................................... 375
四、中国传统官德追求的境界..................................... 388
五、学习中国传统官德应当注意的三个问题............................. 393
附录二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西方文明.................................... 401
一、基督教的历史概况与基本现状..................................... 401
二、基督教伦理与西方人的生存方式................................... 406
三、基督教伦理与西方人的社会制度................................... 410
四、科学看待和正确处理基督教问题................................... 42
附录三 在超越西方文明等级论中再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423
一、西方文明等级论的逻辑支点及其实践路径........................... 424
二、解构西方文明等级论的当代中华文明方案........................... 436
三、中华文明转型升级中需要深度关注的三大问题....................... 448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多维创新....................... 453
参考文献.................................................... 469
后 记....................................................... 482
修订后记.................................................... 486
第 3 版后记................................................. 4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