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医学文化史 启蒙时代卷

書城自編碼: 408994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史
作 者: [英]罗杰·库特总主编,[加拿大]丽莎·温妮·史密斯分卷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9046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关系5.0
《 关系5.0 》

售價:NT$ 612.0
翻篇是一种能力
《 翻篇是一种能力 》

售價:NT$ 296.0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NT$ 449.0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译林思想史)哈佛大学教授沉淀之作 获奖不断 全球热销 亲历文化史上的15个关键点 从史前艺术到当代韩流的人类文化全景
《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译林思想史)哈佛大学教授沉淀之作 获奖不断 全球热销 亲历文化史上的15个关键点 从史前艺术到当代韩流的人类文化全景 》

售價:NT$ 398.0
不结婚的社会:双亲如何成为特权,以及家庭为何很重要
《 不结婚的社会:双亲如何成为特权,以及家庭为何很重要 》

售價:NT$ 296.0
怎样决定大事
《 怎样决定大事 》

售價:NT$ 510.0
蓝色机器:感受海洋引擎的深沉脉动
《 蓝色机器:感受海洋引擎的深沉脉动 》

售價:NT$ 449.0
美元霸权的兴衰: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我们的财富(梳理美元发展历程,剖析崛起与衰退的根源)
《 美元霸权的兴衰: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我们的财富(梳理美元发展历程,剖析崛起与衰退的根源) 》

售價:NT$ 296.0

編輯推薦:
从古代到现代的2500年里,人类对疾病、健康和医学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医学史大家罗杰·库特领衔编撰,汇聚55位全球顶级文化历史学家,
人类医学文化跨学科综述史开创性著作。
六卷本,240幅插图,打破传统编年体,八大主题贯通2500年医学文化演变,
海量、系统、专业、前沿,包罗万象、生动有趣的医学文化百科全书,
北京大学医学史教授张大庆审校推荐。
內容簡介:
由英国医学史家罗杰·库特领衔编撰的“医学文化史”系列是人类医学文化跨学科综述史开创性著作,按时代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帝国时代、现代六卷,每卷均有环境、食物、疾病、动物、物品、经验、心灵/大脑、权威八章,展示了从古代到现代的2500年里医学文化演变的历史图景,包括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变迁,以及人类对疾病、健康和医学理解的变化。
《医学文化史:启蒙时代卷》从启蒙运动关于心/身、人/自然、理性/想象等概念的模糊性出发,探讨了环境与公共卫生、化学与饮食学、情绪与疾病、残疾与痛苦、心灵与大脑、超自然现象与怀疑主义、医学权威与神迹等话题,跨学科综述欧洲启蒙时代医学。
關於作者:
总主编:罗杰·库特(Roger Cooter),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史中心荣誉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社会生物学、社会理论、历史学、医学史等。

分卷主编:丽莎·温妮·史密斯 (Lisa Wynne Smith),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历史系高级讲师,曾发表多篇关于家庭医疗照护、疼痛、不孕症和男性气质的文章。目前在撰写有关18世纪英格兰和法国的性别、健康与家庭的专著。

译丛主编:张大庆,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监事长兼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医学史学会(ISHM)科学委员会顾问。苏静静,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北京大学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瑞士日内瓦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全球健康史、医学社会文化史。

译者:谷晓阳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医学史、医学人文教育。姜姗,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博士,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国人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日医学交流史、医学物质文化史、针灸理论。
目錄
目?录

001 ?总主编前言
罗杰·库特(Roger Cooter)

001 ?导言
丽莎·温妮·史密斯(Lisa Wynne Smith)
克劳迪娅·斯坦(Claudia Stein)
罗杰·库特(Roger Cooter)

018?| 第一章?环境
艾琳·斯宾尼(Erin Spinney)

044?|第二章?食物
斯派里(E. C. Spary)

077?|第三章?疾病
丽娜·米努(Lina Minou)

111?|? 第四章?动物
莫妮卡·马特菲德(Monica Mattfeld)

158?|? 第五章?物品
玛丽克·亨德里克森(Marieke M. A. Hendriksen)

189?|? 第六章?经验
米舍利娜·路易-库瓦西耶(Micheline Louis-
? Courvoisier)

228?|? 第七章?心灵/大脑
克劳迪娅·斯坦(Claudia Stein)
罗杰·库特(Roger Cooter)

256?|? 第八章?权威
安吉拉·哈斯(Angela Haas)

293 参考文献
358 索引
377 译后记
382 译丛跋
內容試閱
总主编前言
罗杰·库特(Roger Cooter)

医学文化史包罗万象。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被排除在外,包括不同时期文学及其他形式对身体的呈现、关于文明与人类的观念,以及健康与福祉方面的社会学、人类学和认识论,更不用说疼痛、疾病、痛苦和死亡这些存在体验,以及专业人士努力应对它们的方式。为囊括这些浩瀚的内容,本系列丛书聚焦八个与当代息息相关的类别:环境、食物、疾病、动物、物品、经验、心灵/大脑和权威。从古代到后现代世界,专家们以批判性的广度、深度和新颖性探究了这些主题,跨国视角被广泛接受。最重要的是,本系列关注并阐明了究竟什么是医学文化史——一个研究范畴和一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识论概念。

?第七章?心灵/大脑

从文化层面来讲,启蒙时代并没有脑(brain)的概念。和今天的“大脑时代(Age of the Brain)”不同,当时没有人会把行为、情感和感觉归结为大脑的状态,虽然解剖学家早已知道大脑,他们还经常观察颅骨下的粥状物,但这并不值得骄傲,也没有文化价值,它不能打动公众或带来什么启发。在启蒙时代,重要的不是大脑,而是心灵(mind)与思想(thinking)。一直到18世纪末,大脑皮层才被当作“心灵器官”,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化进程,是真的“震撼人心”,把“人心”连同与心灵、灵魂有关的一切观念都撼出天际。如今回过头来看,这一进程拆解了心灵的概念,使其脱离了形而上学和精神领域的束缚,变得世俗化,理性的人不再需要依托思想来触及哲学和/或上帝。从此以后,我们有“自然”就够了。
区分心灵与大脑会让许多18世纪的医生感到困惑,对他们来说,二者没有分别,他们习惯了二元论,但他们关注的是心灵/事物(mind/matter)或心灵/身体(mind/ body),更确切地说,是灵魂/心灵(soul/mind)和灵魂/身体(soul/body)。心灵与大脑的区分出于这样一种观念,即我们的心灵以某种方式存在于自然之外,或者至少无法用自然科学开发的各种技术来探究(这就更需要用“身心医学”去研究不可解释的事物),但这是19世纪的难题。18世纪的医学家知道心灵会影响身体,也知道身体会影响心灵,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大脑会被单拎出来。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心灵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参与调和健康与抵抗疾病的,人们又怎样才能维系健康并减缓病痛的发生——同时还要保持着启蒙时代的认识论标准。
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18世纪出现的有关心灵的核心思想,这些思想主导了整个欧洲对于心灵的认识,笔者将重点讨论英国及其对感官主义(sensationalism)思想的称颂,这是一种关于人类知识生产与心灵的激进思想,在整个18世纪都不乏拥趸。由英国医生和道德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提出的感官主义思想,恰适于全新而振奋的启蒙时代,也迎合了关于理性的“人”(“人”在当时是指“人类”)的核心思想。第二部分则将转向对这些思想的文化层面的理解,以及它们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等级制度,特别是与女性有关的制度。
18世纪,“人类科学家”想要用一种新的推理(reasoning)方式界定新人类(new human)的定义,“理性”意味着客观思考,没有激情、偏见和迷信,不去参考不可验证的说法,比如宗教启示。新人类不再是从前那个可怜的罪人,而是一个自主的存在,一个以人类自身为造物的顶点,以理性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具有探究的本性,包括对人类自身的探究。人们相信,社会由自由人创造——这些人共同建构了一个保护人们的基本权利、自由与财产的政治社会。“人”成了自然的主人。
约翰·洛克在18世纪创造了心灵的观念,构筑了人类作为自然人与社会人的愿景。事实上,对他来说,形而上学和医学的原则应该是一样的,毕竟他是一名医生,在牛津和莱顿接受了教育,并给他的赞助人安东尼·阿什利·库珀勋爵(Lord Anthony Ashley Cooper)提供医疗服务。在现代人看来,洛克的思想并不陌生,他在1689(1694)年发表了代表作《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成功地阐述了新启蒙时代的新人类模式。受到了道德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利维坦》(Leviathan,1651)的启发,洛克通过对人类及其激情进行机械论的解读,提出了一种著名的社会理论。虽然洛克在原则上认同霍布斯,但他不同意霍布斯关于人性永远是有罪而野蛮(因此要有严格的政府控制)的负面看法。洛克认为,人类并非生来就有一成不变的道德特征、基本原则与思想,而是要运用推理能力终其一生去获得这些特性,因此,他决定将他的研究建立在对人类如何思考的激进分析上。他认为,破解人类推理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将更有可能呈现人类的真实面目,并对其道德与社会性形成认识。
要了解“人”,就要了解人类的推理及其可能与局限。洛克的考察方法是经验性的,是一种探索自然的方式,这种方法的先行倡导者是英国自然哲学家、政治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这种方法在英国蔚然成风,并在1660年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成立之后贯行。洛克选用了这种方法,并坚信人类思想都来源于感觉与反馈(即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建构在经验之上),这样一来,他就和同时代另一位人气哲学家——法国的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分庭抗礼了。笛卡儿持人体二元论与机械主义观点,与霍布斯的二元论不同,笛卡儿相信人类天生就有一套固有思想与一般逻辑原则。而洛克的观点认为,人类通过结合感觉和推理来获取思想与知识,这和笛卡儿哲学体系格格不入。
最开始,笛卡儿意在建构人类毋庸置疑的真理原则,他对人类知识中所有被认为是“真实”的东西进行了一番质疑,之后就得出了一个不言自明、无法质疑的真理:他的自我意识,即“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笛卡儿不赞成将感官知识视为一切推理的基础,而前者正是洛克后来所称颂的。在笛卡儿看来,主观判断的不确定性太大,他将理性置于感官之上,认为二者在本体论上是不同的,因为思想观念先于所有物质,所以必须由意识的头脑(res cogitans)构成本我。人由独立于思想的物质构成,在本质上是双重的,理性的灵魂(他认为位于松果体)控制着身体机器,从松果体出发,借由神经和血液中的动物灵气(animal spirits)在整个身体内运作。理性灵魂、动物灵气以及身体传递感觉的诸多机能本身就是肉体的属性,而笛卡儿观点的特殊之处在于,人只有一个灵魂,身体是一台既纯粹又简单的机器。当时仍然流行的古老的盖伦理论(Galenic theories)所言的那种次级灵魂并不存在,动物灵气以及身体传递感觉的诸多能力本身就是肉体的属性。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