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 J. Latessa(爱德华·J.拉特沙),美国辛辛那提(Cincinnati)大学刑事司法系主任,教授。
Paula Smith(波拉·史密斯),美国辛辛那提(Cincinnati)大学刑事司法系副教授。
张大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村研究院比较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老龄科研基地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司法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国家公派美、加、澳留学或访学。荣获jy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国务院参事室费孝通田野调查奖、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成果奖、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入选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武汉市“黄鹤英才”、桂子青年学者等人才计划。曾获华中师范大学“十佳青年”教师,华中师范大学十大“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主讲的课程入选全国首批研究生在线课程,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参与的“知行合一”田野教学模式创新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出版和发表论著100余篇/部,其中包括Nature子刊在内的国际期刊SSCI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社科基金近20项,主持其它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其它项目超过50项。2019年起发布中国第一份《中国地方政府回应指数报告》。主要从事城乡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比较政治与协商民主、减贫反贫与乡村振兴等研究。
江山河,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曾任韦恩州立大学刑事司法系主任,托莱多大学刑事司法系主任、杰出研究型教授,密歇根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华人社会犯罪学会会长,湖北省楚天学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合著近20部。主要从事比较法政治学、比较刑事司法学、比较基层治理(非正式治理、正式治理和亚正式治理)、比较研究方法等研究。
李恩深,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曾在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和昆士兰大学相继获得法学与犯罪学博士学位,后在昆士兰大学任教。其在重要的国际刑法、犯罪学和比较法杂志上发表了近40篇有关中国和比较刑事司法的学术文章,并出版了研究中国当代刑罚发展和变革的学术专著。主要从事刑事司法,刑罚与社会,理论犯罪学与社会法律学等研究。
该书是社区矫正与地方治理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爱德华·J.拉特沙(Edward J. Latessa)领衔撰写的,其是在美国刑事司法和社会工作学界、比较法和比较政治学界、社会学和犯罪学界等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一部著作,为众多相关专业的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为大量相关领域的官员和实务工作者作为“指南”使用。本书翻译的已是其第六版,可见其受众之广泛。
Corrections in the Community遵循字面直译便是《社区矫正》,但实际上根据该书内容将其意译为《美国社区矫治》会显得更为贴切。因为该书阐释和研究的就是美国的社区矫正,以及由之展开的特殊群体回归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基层与地方治理问题。“美国”体现了研究对象的区域国别,“矫治”既有矫正方法也有治理方式之意,“社区矫治”就是社区矫正治理,这样也更具有理论和实践意涵。由于该书在美国或北美相关领域中的知名度很高,所以在其母语世界使用时并不需要在标题上赘加过多的文字来阐释就能被接受和理解。但是译介到中国,为了完整表达该书丰富内涵,尽力遵循翻译中的信、达、雅原则,力争做到字意和语意兼顾,便采用了不改变主标题,而探索给其添加副标题的方式。
全书虽然探讨美国社区矫正,但其呈现出来的却是围绕特殊群体采用特别治理方式的美国地方治理的系统性问题,只不过是说社区矫正已经逐步成为地方治理中的一个新议题。在方法上,该书有一个突出亮点是不仅有历史视角也有比较视野,不仅有对各州社区矫正和地方治理法律、制度、实践等方面的数据及案例比较,也有不同类型社区矫正和地方治理的状况及变迁比较,还涉及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多国的社区矫正和地方治理的实践及转型比较。全书直接以“比较”字眼来阐释类型、模型、表现、变化、差异等的就超过40处,如果统计与“比较”词义相近的相关阐释则更多,而直接用各州、时段等数据、案例进行对比呈现,以及对不同地方和国家进行社区矫治介绍的就相当多了。由此,我们尝试给其主标题“社区矫正”添加了一个副标题“美国地方治理的新议题及其比较”。因此,从国别范畴、比较方法、治理领域等比较政治学、比较法学、比较社会学或比较社会工作等所具有的特质来讲,其也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比较治理”的重要成果之一。
该书应该是国内直接与社区矫正教学研究相关的第一本译著,其分为15个部分对美国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历程、类型、实践、技术和发展趋向等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和剖析,包括体制环境(刑事司法体系)、量刑标准、缓刑制度、假释制度、缓刑假释中的有效措施、缓刑官假释官的角色、社区服刑人员的评估、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服务、中间刑的类型效应、社区居住矫正、未成年犯的矫正治理、社区矫正中的特殊人群、毒品法庭的产生发展、社区矫正的有效性评估、社区矫正的未来等。总体来讲,该书具有数据翔实、案例丰富、操作具体,涵盖面广、解释性透、实用性强,兼具理论和实务等特点。作者在此次出版时还专门为本书撰写了中文版序言,基于多次对中国的实地参访调查,表达了对中国社区矫正制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创新的赞扬,并提出了从美国的比较中吸取教训的建议。由此看来,该书可以为相关专业本硕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参考。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施行,2022年党的二十大和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治理等做出了系统部署,尤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不仅专门提出了“矫治”概念,要求“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制定专门的矫治教育规定”“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新论断,还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等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该书的译出可以为社区矫正与地方治理的“中美比较”研究打开一扇窗,为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和基层地方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等的建构提供参考。期待该著能为更多从“比较”视野中开展社区矫治融入基层地方善治教学研究的师生们和实务工作者们提供借鉴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