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七种模式成就卓越班组:升级版
》
售價:NT$
296.0

《
主动出击:20世纪早期英国的科学普及(看英国科普黄金时代的科学家如何担当科普主力,打造科学共识!)
》
售價:NT$
403.0

《
太极拳套路完全图解 陈氏56式 杨氏24式和普及48式 精编口袋版
》
售價:NT$
152.0

《
2+20:私募股权为什么能长期战胜市场
》
售價:NT$
403.0

《
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探究廖平经学思想,以新视角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西学冲击下的转型)
》
售價:NT$
454.0

《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
售價:NT$
245.0

《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售價:NT$
449.0

《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一)纪录片《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一场穿越历史、寻访色彩的旅程;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
从山海经中的丹青到数字时代的国潮,14个朝代,42个创意色谱,157个传统色,1000 传统色名考据,300 文物文献佐证。
(二)形式上大胆创新,保留读者喜爱的色卡环节,并加以创新
色卡形式大胆创新,42个色谱,涵盖157个传统色,一张色谱一幅画一组色卡。
(三)奢华装帧,精美手绘,营造极致的美学体验
半开精装 国色一瞥,纹面纹压凹,凸显石纹质感;色卡拉页,藻井嵌套,呈现黑、蓝、白、黄、红五色;16幅4p跨页手绘;72幅高清修复名画,打造不一样的什么氛围。
(四)权威作者潜心创作的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
郭浩凭借《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两本畅销书将暮山紫、海天霞、天水碧等很多中国传统色带到大众视野,现如今这些颜色已经成为流行的中国传统色。但是郭浩自己表达,在那两本书出版之后,自己潜心研究,关于中国传统色的知识的积累有了极大的增长。在我们与作者交流过程中,作者多次表达了要创作一部比《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
|
內容簡介: |
★纪录片《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
★这是一场穿越历史,寻访颜色的旅程
★中国人色彩的一天,在书中化作衣食住行
★中国传统色领域丰碑之作
★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奥秘扛鼎之作
★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解锁华夏文明视觉密码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
★寻回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
★以故事讲颜色,以颜色溯历史
★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
★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
★将色彩具象为文物,引我们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全方位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
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和审美取向,构成了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国色彩美学史。作者凭借深厚学术功底,深入研究文献、文物和工艺,让传统色清晰呈现,构建中国色彩美学体系,助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關於作者: |
郭浩
纪录片《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
中国色彩专家,中国传统色的研究者和推广人,致力于东方色彩美学体系的整理和复建,已出版著作包括《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讲》《中国传统色<青少版>》《中国传统色:国民版色卡》《中国传统色:国色山河》《中国传统色:敦煌里的色彩美学》《故宫服饰色彩图典》等,部分著作已经推出日文版、俄文版、韩文版等。
|
目錄:
|
第一章 大地的色彩:起源
中国传统色起源与人类生存法则、权力相关。4000年前,玉石色彩美学兴起,《山海经》的“丹粟”和“青雘”是传统色物质源头,《禹贡》记载的五色贡土体现了色彩与国家的联系。正如书中所说:“生存法则决定了色彩世界,我们的色彩世界是从大地起源的。”(P17)
卖点:揭秘传统色起源,融合历史、文化与考古知识,满足读者对传统文化根源的探索欲。
案例: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研磨朱砂的商代玉石杵臼为例,说明古人对朱砂的使用,展示传统色物质源头的实物证据。
第二章 天空的色彩:夏代
夏代绿松石龙形器体现其标识色为松石色。《禹贡》中玄色、纁色等贡品色彩与权力等相关,且古人对天空色彩有哲学思考,天空色彩丰富多样。“玄色不是纯粹黑色,而是黑中透红,这是太阳跃出地平线之前、朝霞出来之前、天色放亮之前的天色。”(P23)
卖点:将夏代历史、文物与色彩哲学相结合,呈现独特的色彩文化,引发读者对古人智慧的赞叹。
案例:讲述清代对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的色彩规定,如祭天用青金石色代表天空,体现古人对天空色彩的重视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 祭祀的色彩:商代
商代玄色代表上天意志,祭祀是重要活动,甲骨文助力发现卜辞色谱,祭天等祭祀活动有色彩编码,体现人与自然、权力的关系。“在商代祭祀系统的编码过程中,祭牲的颜色似乎是既隐秘又显著的一个部分。”(P41)
卖点:通过甲骨文和祭祀文化展现传统色的神秘魅力,满足读者对古代神秘文化的好奇。
案例:以殷墟考古发现的三十五粒色彩缤纷的石子与星象的关系为例,说明祭祀中色彩与天地神明的联系。
第四章 诗礼的色彩:周代
周代以礼制为首要,孔子讲究色彩秩序,《诗经》和《楚辞》展现丰富色彩,诗歌和礼仪成为传统色的人性观念源头,还有多种色谱体现当时色彩应用。“孔子将礼仪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从商代的祭祀到周代的礼仪,从神性到人性,更侧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是进步。”(P55)
卖点: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和礼仪文化,展现传统色的文化底蕴,提升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审美。
案例:讲述《周礼》中染色匠人的工作和雉翟色谱的形成,展示周代对自然色彩的观察和应用。
第五章 兵戎的色彩:秦代
秦代战争中色彩与权力相关,秦代尚黑但民间色彩受生产力影响,秦俑色谱展示秦军真实色彩,且秦代有独特的战马颜色文化。“统一、规制的服饰色彩,历朝历代都是上层阶级的特权。”(P83)
卖点:纠正对秦代色彩的误解,通过秦俑色彩展示历史真实面貌,引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关注。
案例: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色彩为例,说明秦代军队色彩的真实情况,打破常规认知。
第六章 辞书的色彩:汉代
汉代文字色彩在《舆服志》和辞书集中呈现,颜色字词丰富,反映当时物质生活色彩缤纷,体现古人对色彩的细致表达。“表达色彩用数字是西方色彩的工业标准,表达色彩用修辞,甚至有态度是东方色彩的文化符号。”(P91)
卖点:展示汉代文化繁荣下的色彩表达,体现古人智慧,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新视角。
案例:列举《后汉书·舆服志》中绶带的色彩等级,如天子使用赤黄绶,展现汉代宫廷色彩等级制度。
第七章 西域的色彩:魏晋
魏晋时期,西域文化传入,青金石等外来色彩和颜料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色产生影响,丰富了色彩种类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色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如果没有交流和互鉴,文化和文明的生命力就会消减。”(P117)
卖点:展现文化交流对色彩的影响,拓宽读者文化视野,感受多元文化融合之美。
案例:讲述青金石从阿富汗经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在佛教洞窟中用于佛像绘画的故事,展示其传播路径和影响。
第八章 仙佛的色彩:南北朝
南北朝佛教盛行,敦煌洞窟是色彩美学宝库,体现“色与空的美学”,道教色彩观念是“色与灵的美学”,追求简约。“佛教的色彩观念是‘色与空的美学’,我认为道教的色彩观念是‘色与灵的美学’。”“为生命的色彩和自然的色彩找到统一,让生命更有自然的灵性,让心智更加轻灵,这是“色与灵的美学”。”(P131)
卖点:结合宗教文化阐述色彩美学,展示独特的审美观念,引发读者对宗教与艺术关系的思考。
案例:以榆林窟水月观音壁画为例,分析其色彩搭配和设色技巧,展示佛教壁画的色彩之美。
第九章 文学的色彩:隋唐
隋唐文学作品中色彩丰富,唐代官阶服色制度严格,女性色彩美学体现在彩妆和时装上,色彩在文学中展现诗意浪漫。“色彩照入文学,文学照入人生,这是中国色彩美学的诗意浪漫。”(P153)
卖点:将色彩与文学、社会制度、女性美学相结合,展现多彩的唐代社会风貌。
案例:讲述白居易因官阶变化而经历的服色改变,如“江州司马青衫湿”,展现唐代官阶服色制度对文人的影响。
第十章 绘画的色彩:宋代
宋代绘画领域,文人审美影响色彩观念,形成概念色彩体系,墨色之简体现文人追求,设色的中国画通过颜料组合运用创造缤纷色彩。“运用墨色来表达五色,称为‘墨分五色’,先有了前面这些话的‘道’,而后才有了‘技’和‘料’。”(P167)“‘墨简’是中国色彩美学的本质,也是中国美学的精髓,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失色处看到茂竹、繁花、碧山、翠岭,虽大朴而自然至美。”(P169)
卖点:解析宋代绘画色彩美学,展示文人审美情趣,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专业知识。
案例:以宋徽宗的绘画为例,分析其对色彩的运用和写实主义风格,以及文人士大夫对绘画色彩的影响。
第十一章 瓷器的色彩:元代
元代瓷器色彩是中国色彩美学结晶,青花瓷的苏麻离青色料来自异域,卵白釉、甜白釉等白釉瓷体现美学追求,祭红、郎红等红釉瓷各具特色。“瓷器的色彩是中国色彩美学的‘王者’,讲述中国色彩美学的首选课题是讲述瓷器色彩美学。”(P180)
卖点:聚焦元代瓷器色彩,展现工艺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满足读者对瓷器文化的兴趣。
案例:展示元代青花瓷的精美图片,讲解其色料特点和艺术价值,以及白釉瓷的制作工艺和美学特色。
第十二章 丝绸的色彩:明代
明代丝绸色彩在时尚领域重要,天水碧、海天霞等是流行宫色,红楼色谱体现曹雪芹色彩审美,锦绣工艺的配色对研究中国传统配色法有参考价值。“天水碧、海天霞,这两个‘时兴宫色’的梳理,或许会引发大家去研究、去整理更多的色彩、材质、肌理案例,引发新一轮的新宫色、新流行。”(P201)
卖点:结合明代宫廷时尚和文学名著,展示丝绸色彩魅力,为时尚和文学爱好者提供独特视角。
案例:讲述南唐李煜与天水碧的故事,以及《红楼梦》中宝玉、莺儿等人关于络子配色的对话,展示丝绸色彩与文学、时尚的联系。
第十三章 权贵的色彩:清代
清代权贵色彩体现在建筑彩画和琉璃瓦上,彩画模仿锦纹,琉璃瓦象征权贵,乾隆色谱反映宫廷服饰色彩丰富,权贵色彩还包括异域稀罕色彩。“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P215)
卖点:展示清代权贵色彩文化,体现历史与美学的交融,满足读者对清代文化的好奇。
案例:以故宫为例,介绍其建筑彩画和琉璃瓦的色彩特点,以及乾隆色谱中各种颜色的染色工艺和象征意义。
第十四章 庶民的色彩:传承
庶民建筑色彩以粉墙黛瓦为代表,蓝靛染是庶民常见染色技术,历史文献记录了庶民色彩,传承中国传统色需社会共识。“中国色彩美学的整理和重建——从故纸堆的学术研究,到通识传播,到日常应用,到代代传承,背后的推动力是社会共识——媒体、学术、品牌、大众的共识。”(P236)“色彩在中国不仅仅是颜色块、颜色值,更是美学的历程、文明的缩影,这是中国色彩美学的基础。”(P237)
卖点:关注庶民色彩文化,展现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承,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案例:展示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建筑图片,讲述《齐民要术》等文献中关于染色技术的记载,体现庶民色彩文化的传承。
|
內容試閱:
|
后记 整理国色 重建美学 ——我们中国人的色彩世界
我们中国有大美而不言,特别美的事物容易让人失语,在孤寂的书斋里阅读色彩文献时我有过这种超级生命体验。写这本书的时候,经常在艰难的取舍中,色彩文献浩如烟海,说什么、怎么说是难题。如何将凌乱的色彩历史记录,梳理成齐整的色彩美学史书,在取舍的痛和失语的快乐中,就这么走过来了。
假以时日,3卷、5卷的中国色彩美学史,我愿意去整理,研究传统色的同仁们也会去做这件工作,但当下还是需要一个通识的传播和共识的构建——所以大家看到了这本中国色彩美学小读物,它是遵循“全面、信实、简洁、清晰”的准则完成的。
中国色彩美学的未来宏大而美好,我希望把领悟到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分享给各位传统色爱好者。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分享了这样一些观点:
1、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
2、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
3、色彩美学为人类活下去、活得更好的需求而代言;
4、色彩美学的建立离不开暴力、财富和知识的权力背书;
5、色彩和暴力、财富、知识的捆绑,色彩因权力而显贵,权力因色彩而彰显,这不过是人类的“活下去”“活得更好”自私基因,并不是终极的道理;
6、人类可以从自然、社会的美好色彩得到审美的愉悦,这是人类最直接最本能的色彩审美。人类也可以从色彩与权力的结合得到审美的愉悦,这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色彩审美;
7、中国美学既保留重彩的极致浓艳,却又推崇水墨的极致简淡;
8、站在色彩观念的更高处,色彩的表达不必依靠色彩本身,看起来孤单力薄的墨色,它是色彩的失去,它却给出了“单一色相表达万千色彩”的美学观念,这是中国色彩观念的“空”;
9、五行与五色,是中国色彩美学的特质,却不是中国色彩美学的本质;
10、中国人看待色彩,在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走得更远,我们把色彩看作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生产方式;
11、丹粟和青雘是中国传统色的“物质源头”,巫筮和祭祀是中国传统色的“神性观念源头”,诗歌和礼仪是中国传统色的“人性观念源头”,这是中国传统色的探源工程;
12、中国传统色的科学验证,路径是明晰可见的,因为中国传统色要么是大地的土壤、天空的天象,要么是植物色、矿物色,要么是合成色、动物色;
13、中国传统色的“诗化还是物化”:诗化是指辞赋诗歌里那些浪漫的颜色词,物化是指植物色、矿物色、动物色、合成色里那些不浪漫的颜色词;
14、文献、文物和工艺还原,都是考证中国传统色的依据和支柱,文献记载的中国传统色,文物遗存的中国传统色,工艺还原的中国传统色,这三者相互考证,才能更接近于颜色的真相;
15、文献、文物和工艺还原,都是考证中国传统色的依据和支柱。无论从哪一个依据和支柱去考证,绘画、瓷器、丝绸都是离不开的中国传统色载体;
16、高雅使你得到审美的愉悦,那么色彩美学则产生自高雅;权力使你得到审美的愉悦,那么色彩美学则产生自权力;
17、内容伴生的色彩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图像描述,复杂信息对于不同文化人群的心智有不同的影响,内容的审美决定权力大于色彩,“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图像描述均取决于内容的选择;
18、色彩美学在历史、文化的语境下才能展现其社会价值,中国色彩与西方色彩的这种对话中更有优势;
19、色彩美学在材质、肌理的呈现上才能发挥其商业价值,中国色彩与西方色彩的这种对话是平等的,这个对话链接在色彩(Color)、材料(Material)、表面工艺(Finishing)的西方工业设计理念;
20、中国传统色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如果没有交流和互鉴,文化和文明的生命力就会消减,中国传统色是通过不断吸收外来的色彩、不断借鉴外来的色彩美学来强大自己的生命力,同时,中国传统色是通过不断传递色彩向周边国家、向更远的远方来揭示东方美学的真旨,日、韩的色彩美学体系受到中国传统色的深刻影响;
21、中国传统色既有物质和真实的一面,又有观念和虚构的一面,这恰恰是我们中国人对于色彩的独特认识。因为观念和虚构的一面,传统色的整理才能更加全面和系统,更具备文学性和艺术性,色彩美学的愉悦随之而变得更加丰厚,更接近今天的审美趣味;
22、色彩照入历史,历史照入文化,这是中国色彩美学的诗意浪漫。色彩的崇高、色彩的优美,中国古人并没有写一部色彩美学,而是在经史子集的字里行间嵌套着色彩的美学意识,在诗词歌赋中描绘着色彩的美学场景;
23、前一个阶段聚焦在“传统色名”的挖掘、考据、整理、研究、推广,现一个阶段站在“传统色名的基础成果”肩上,推进到色域的科学验证、配色的方法研究、美学的体系论述;
24、中国传统配色法,源自锦绣华章、锦绣山河,我称之为“象色法”——这是大自然色彩的象,这是大自然色彩的法;
25、古代的先人、今天的我们是通过美来感受愉悦、传承希望的,而色彩之美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我们不能没有食物,我们也不能没有色彩——我们永远无法在没有色彩的情况下谈论我们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影视、戏剧、歌舞,也无法在没有色彩的情况下谈论历史、文化以及我们继承的、我们自豪的、我们愉悦的;
26、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我们不能在没有历史和文化的情况下谈论色彩,也不能在没有色彩的情况下谈论历史和文化。色彩在中国不仅仅是颜色块、颜色值,而是美学的历程、文明的缩影,这是中国色彩美学的基础;
27、站在工业文明的高度,我们不能在没有材质和肌理的情况下谈论色彩,也不能在没有色彩的情况下谈论材质和肌理。色彩在中国不仅仅是美学、理想,也是生产的工具、生活的愉悦,这是中国色彩美学的基础;
28、中国色彩美学的整理和重建——从古纸堆的学术研究,到通识传播,到日常应用,到代代传承,背后的推动力是社会共识——媒体、学术、品牌、大众的共识。
如蚕吐丝、蜂采蜜,这十四章的中国色彩美学史是这么来的。我的美术老搭档李健明老师说,这十四章如同十四支箭,看似乱箭纷飞,射向的却是同一个靶子。他说的对,这本中国色彩美学史是从十四个维度去寻找中国色彩的特质和本质,体系宏大却结论清晰——中国色彩美学与西方色彩美学是不同的。说出这些不同,在表面是为了建立中国色彩美学的学科而努力,在更深处是为了重塑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而努力,这本书的努力不过是个开始。
李健明老师是这本书的美术总监,也是从现在开始启动的《东方色彩美学丛书》的美术总监,他有自己的美术理念,我俩开玩笑说他的手艺如同中国大厨的“加少许”,在细微的美感中寻找东方色彩美学的画面感。
《东方色彩美学丛书》的用意在于召唤研究传统色的同仁们,走出学术的高阁,大家来梳理、总结中国色彩美学的特质和本质,从不同的角度、向度,推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表达,从而广为传布,深入人心,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中国人的色彩世界,彷佛一个寻找回来的世界,今天的官方、媒体、教育、娱乐、公众乃至衣食住行的各种产业都开始使用我们中国人的色彩。从色谱的考据,走向美学的接受,更远方还有下一代的传承,路漫漫其修远兮。
期待研究传统色的同仁们联手,构建起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平台,汇聚行业学者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中国色彩美学走向一个更为严谨、科学的体系。这不仅是中国色彩美学的重建与复兴,还预示着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前景的“色彩新时代”正在到来。
我们所接受的、所心动的,乃是一个既熟悉、又比熟悉的事物更美好的新世界。“为天地立美,为生民立趣,为往圣继绝色,为万世开新颜”,我愿为之贡献余生。
郭浩
2024年12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