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精选集
》
售價:NT$
398.0

《
爱因斯坦学习法
》
售價:NT$
281.0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NT$
602.0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NT$
367.0

《
理智与疯狂
》
售價:NT$
347.0

《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售價:NT$
505.0

《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98.0

《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何谓好生活(good life)?享乐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得其所欲之物的生活;功利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成功地谋取自己利益的生活;康德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按照道德律令行事的生活;存在主义认为,好生活是一种本真的生活……哪一种伦理学理论对好生活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呢?本书作者围绕“好生活”概念,逐一考察了八种主要的伦理学理论及其关于好生活的主张,试图借此来帮助读者解决这些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最应当追求的好生活?我们应该关注和捍卫什么样的价值观?鉴于人性和人类境况的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努力生活?本书讨论的虽是专业的伦理学理论,但丝毫不晦涩。作者有意识地采用了一种适合初学者的写作风格,将伦理学家的思考与人类生活的日常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一个个通俗例证,深入浅出地诠释每一种理论和观点,为读者提供从易到难、从点到面、从简到繁的道德哲学练习,使其在轻松活泼的阅读中展开哲学思考。在每一章的结尾,作者还附有拓展阅读建议。对于任何初涉伦理学的人来说,本书都是理想的选择。
|
關於作者: |
戈登·格雷厄姆(Gordon Graham),曾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哲学与艺术教授,现为英国阿伯丁大学道德哲学钦定教授,出版过多部畅销的哲学专著和教材,包括《互联网:哲学探究》(The Internet:A Philosophical Inquiry,1999)、《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the Arts,2000)和《基因:哲学探究》(Genes:A Philosophical Inquiry,2002)等,研究领域涉及艺术、教育、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和科技等。
译者简介:
涂江波,哲学博士,长江大学领军人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7—2018),主要从事西方伦理学研究。
|
內容試閱:
|
大多数初次接触哲学的人对它知之甚少。尽管如此,他们往往会有一种先入之见,即认为哲学应该提出和回答关于如何生活、什么东西是善的和恶的以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基本问题。然而,他们在开始学习时读的哲学书似乎很少与这些主题直接相关,由此他们得出结论:他们对哲学的先入之见是错误的。有时结果是,新手们发现了对“学术”哲学的新兴趣,而抛弃了他们以前的兴趣;或者,他们带着失望的心情放弃哲学,转向更“通俗”的作品,这些作品出自很少或根本没有接受过正式哲学训练的作家之手,又或者,转向以另一种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其最初兴趣的文学作品。
这两种结果都是令人遗憾和毫无必要的。认为哲学家仅仅关心甚至主要关心哲学通常应该解决的问题,这的的确确是错误的。然而,流行的哲学观念也并非完全错误。从柏拉图到维特根斯坦,西方哲学中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想知道“好生活”包括什么,是什么使它好,以及它如此这般是否具有什么重大意义。与此同时,这些问题并没有通过单纯的个人思考得到很好的回答,无论这些思考多么真诚,就像人们在书中发现的那样,作者仅仅是为了阐明“我的哲学”(my philosophy)。两千年的哲学探究已经表明,围绕着“价值”和“意义”这些主题有大量复杂的问题,理解它们需要做出相当大的心智努力。当然,与此同时,人类历史上一些极为优秀的头脑就这些主题撰写了许多哲学著作。
本书的目的是努力帮助读者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的头脑在关注“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以及“我们的生活是否具有终极意义”时保持清晰,同时让他们熟悉哲学中的“大”人物的思想。换句话说,它的目的是要表明,真正的哲学是探究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项的最佳途径。
本书中一些章节的早期版本是于十多年前写就并作为教科书出版了的。在劳特里奇出版社的托尼·布鲁斯(Tony Bruce)的建议下,这些章节现在已经做了彻底修改,并添加了其他内容,以成为一本实际上有着不同名字的新书的组成部分。我很感谢他激励我进行这项研究,也感谢他让我有机会向广大读者介绍道德哲学,我认为这是我的职责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