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本草纲目》里的博物学(全6册)(给孩子的309堂本草博物课,全景展现“东方博物大百科,6大卷本草,41大体系分类,350余幅手绘图谱)
》
售價:NT$
1010.0
《
95%的不舒服,呼吸能解决
》
售價:NT$
459.0
《
新加坡史:从夹缝求生到奇迹崛起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克里米亚战争
》
售價:NT$
571.0
《
大英博物馆:讲故事的中世纪神话艺术
》
售價:NT$
1010.0
《
大学问·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一部三代造神指南,重构夏商周祖先神话)
》
售價:NT$
449.0
《
俗说矩阵——线性代数详解(Python+MATLAB)
》
售價:NT$
505.0
《
当代前沿社会理论十讲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1.直面当代人最关心的生存和生活状态的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比如:生存与财富、成功与失败、是与非、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等等。
2.作者是英国著名哲学家A. C. 格雷林,英国人文主义协会副会长,他推崇哲学的现实实践意义,是欧洲非常知名的知识分子,其成立的私立大学“新人文学院”,获得了道金斯、尼尔?弗格森等明星学者的加盟支持,于2015年获得伯特兰?罗素奖。
3.作者旁征博引,解决的是哲学问题,但介绍的思想不仅限于哲学家,还包括小说家、历史学家、剧作家、随笔作家、诗人和科学家等,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大文明的智慧,如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思想。
內容簡介:
在面临生活的不确定时,你是否会想:我要怎样度过我的一生?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活才算有价值?我到底想要什么?很多人接受了外界,如父母、学校、朋友、电视、社交媒体关于人生的观念,并不自觉地按照这些观念生活,从而束缚了自己的人生。其实,你可以做一个积极的选择者,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本书回顾了哲学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从斯多葛主义哲学到存在主义哲学对生活哲学的讨论,比如成功与失败、幸福与悲痛、死亡与爱情、善与恶、是与非、勇气与仁爱、人生的必然挑战和终极意义等重大问题,激励我们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值得过的,怎么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作者从诸多思想家的人生经验和著作中旁征博引,既包括苏格拉底、孔子、帕斯卡、尼采、罗素、萨特、加缪等诸多哲学家,也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司汤达、毛姆等诸多文学家,总结不同时代、世界各大文明体系的智慧,提出在复杂的当代世界中如何为人的指引。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英]A. C. 格雷林(A. C. Grayling),英国哲学家、私立大学“新人文学院”院长、英国人文主义协会副会长,皇家艺术学会和皇家文学学会成员。他出版了《企鹅哲学史》《天才时代》等 30 余部著作,广泛论及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戏剧等。他经常为《观察家》《星期日泰晤士报》《经济学人》等媒体撰稿,并参与 BBC(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的节目。格雷林于2015年获得伯特兰·罗素奖,2017年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 译者简介
吴万伟,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已出版的翻译作品主要有:《中国新儒家》《分配正义简史》《儒家民主:杜威式重建》《贤能政治》《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
事》《哲学的价值》《自然道德》《有思想的生活》等。
崔家军,2006 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语言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
目錄 :
前 言
绪 论
第一部分 苏格拉底之问
第一章 我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第二章 “我们”和人性
第三章 生活是一所学校
第四章 绕开弯路
第二部分 活出生命的终极意义
第五章 幸福与追求幸福
第六章 伟大的美德
第七章 死亡是什么?
第八章 爱是什么?
第九章 运气与罪恶
第十章 职责是什么?
第十一章 与他人共处
第十二章 “人生的意义”和“值得过的人生”
第三部分 总有一天,生活会让你成为哲学家
第十三章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第十四章 人生及其哲学
第十五章 为人生做准备
附 录
译后记
內容試閱 :
前 言
有一个问题是人人都不得不提出且不得不回答的——事实上,也是必须不断提出和不断回答的问题。那就是:“我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意思是:“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观生活?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目标是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他们只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问题,随波逐流地跟随人群前行,按照群体的方式给出答案,既不需要提出问题,也不需要思考答案。
我将此问题称为“苏格拉底之问”,因为至少在有记载的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个系统地提出此问题的思想家,以促使人们寻找符合理性的答案,即独立于从前传统或宗教观点的答案。
拿我们的时代来说,就像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事实上在所有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向自己提出苏格拉底之问,而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也就是说,虽然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所拥有的人生哲学是从周围的社会中习得的,并与其他大多数人共享同样的价值观。这些往往是他们从父母、学校、朋友、电视、社交媒体或整个社会中无意识地吸收来的。事实上,他们努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无意识的方式——言谈举止尽可能模仿他人,并以他们可接受的方式行事。在他们的社交圈中,几乎人人都在复制其他人,坚持共同的价值观及目标,由此强化了他们已经采用的共同人生哲学。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言:“大多数人都在盲目从众,思想是借来的,生活是仿来的,情感是套用别人的。”
然而,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情况—一种困惑感,内心深处冒出未成形的疑问,也许是在抑郁、疾病、悲痛、失败的时刻—突然迫使人们停下来思考,让人产生一种想把事情弄明白的愿望。而在这些时候,人们无意中习得的人生哲学看起来就不够了。
但是,让人停下来思考的并非只有糟糕的困境。如果你在阅读本文时,思考哲学—价值观、目标、态度,即让你过现在这样的生活,选你所选之物。我的意思是指真正深思哲学,一旦你了解了真相,你是否会完全赞同它?你能为其价值观提供什么样的合理性辩护?它激发你去追求什么目标?有没有可能你不知不觉希望改变某些东西?果真如此,为何?若不想改变,又是为何?
本书的主题是“人生哲学”,或者说“生命哲学”。单单这个名称就已经说明了它何等重要,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的东西。然而,在大学里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研究几乎完全忽视了它的存在。学院哲学的关注焦点在现实、知识、真理、理性以及伦理学的原则(而不是实践)等问题上。这些都是深刻而重要的问题,历史上一些最优秀的头脑都对它们进行过研究,从古至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为这些研究而催生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体现现代世界特征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但是,哲学的另一半—人生哲学、生命哲学、人类在复杂的世界里如何生存的哲学—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从所谓的“分析”哲学(英语世界大多数大学的理论性哲学)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在“大陆”(主要是法国和德国)的思想辩论中,哲学变得多样化,呈现为多种形式,并与社会学、文学理论、观念史、精神分析、电影批评和大众评论结合起来,而且未必立足于大学。为大陆哲学做出贡献的人被描述为“哲人”(philosophes),这个类别比英语里的“哲学家”一词所表示的范围更广,因为哲学在法语中基本上意味着“思想者”“探究者”“知识分子”。这的确也是 “philosopher”在英语中所指的意思—哲学家,但是,到了现在, 当哲学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有自己的专业术语,设有自己的课程和考试,一切都不同了。
将哲学仅仅局限于大学和知识分子圈子之中,会把那些没有获得入学资格的人拒之门外。在被排除在外的人中,就有相当数量的人渴望知道有关人生最好的、最深刻的、最有见地和最有帮助的言论和思想,以便作为他们自己反思这些问题时的借鉴材料。请注意,我在此并不只是暗中谴责传统的分析哲学,社会学、电影评论、精神分析和其他哲学也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们已经堕落,哲学研究成了文字游戏,故弄玄虚,一味诡辩,晦涩难解,伪装乔扮成高深莫测的见解,天马行空的悖论成为辩论中的通行做法。在这两类哲学研究方法之中,干净、清晰、给人的生活带来巨变的深刻洞察力皆为凤毛麟角般的稀罕物。
但我想说的重点是,在“哲学的另一半”—人生哲学中,哲学家不仅仅是哲学家或哲学家本身,他们也是小说家、历史学家、剧作家、随笔作家、诗人和科学家,他们的探索和思考同样是有关人生的,是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这是因为,反思生活,探索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寻求先确保生存继而繁荣发展之道—在坏事中发现美好的一面,在好事中避免乐极生悲,并最终决定真正重要的选择—乃聪明头脑都必做的事,是他们根据自身情况或直接或间接回答的苏格拉底之问。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是人们最积极地追求如何度过人生问题,并将思考结果应用于生活本身的时期。大概在公元前 4 世纪到公元 4 世纪之间,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和其他学派基本成形。
在印度哲学中,理解现实的本质与人该怎么办之间的联系从未断绝。基督教在西方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始于公元 4 世纪,一直持续到17世纪,在道德生活方面的统治地位至今仍存在于某些领域,或作为一般的背景而存在,这是导致古典伦理学派文化丧失的主要因素。尽管事实上,基督教吸收了它们的很多教义和见解,并经常将其伪装成自己的东西。
近来,人们重新对以斯多葛学派为代表的古代伦理学派思想产生兴趣。随着宗教教义的说服力日渐消失,那些善于思考者对哲学生活方式的兴趣日益浓厚。这是可喜的发展,不过也存在一些阻碍。 因为对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的太多描述都是单薄和肤浅的,“生活法则” 或者“这个那个伟大人物能教你如何生活”之类的话术也是如此。这些江湖药很少管用,读者们可能会想,“如果全部都是这些玩意儿,那的确没什么用”,于是他们放弃了探索。因此,为形成自己对苏格拉底之问的独家答案,就需要更多材料;接下来的篇幅将为读者提供“更多材料”。
以哲学教授作为职业,我有幸有机会——实际上是一种特权——进行大量研究,并经常撰写有关苏格拉底之问的答案的文章,这些答案来自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的哲学家、科学家、诗人和其他各种思想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我们所进行的或者至少应该进行的对话做出贡献,无论是与作为个体的我们自己,还是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就苏格拉底之问所提出的挑战进行对话。另外一个目的是教育和鼓励自己,借诗人保罗·瓦莱里的话,我可能会说:“别人在创造书籍,而我在创造自己的思想。”当然(鉴于人性)只取得了部分成功。也许有人会说,竞技场上,最重要的见解来自失败和堕落的那个人。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收集并讨论了辩论的伟大传统对这些问题做出的回应,为那些会利用这些回应来反思自身观点的人提供材料。这种努力之所以具有合理性是因为我现在和以前一样坚信,苏格拉底之问是人人都需要回答的最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