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精读(畅销书《精进》作者采铜重磅新作,助你掌握AI不具备的精读能力 )
》
售價:NT$
305.0

《
排爆组遭遇自旋(第165届直木奖得主佐藤究首次引进国内! 推理×科幻×怪物 )
》
售價:NT$
352.0

《
舌尖上的微生物:发酵的历史、食谱与创新
》
售價:NT$
806.0

《
认知行为疗法简易操作指南(原著第二版)
》
售價:NT$
449.0

《
分镜!成为漫画家的第一步
》
售價:NT$
500.0

《
永恒与时间:丸山真男思想史学的交响曲
》
售價:NT$
500.0

《
现代科学史(学术界和大众市场都难以超越的科学史范本,跨界科学家呕心沥血的倾情奉献)
》
售價:NT$
551.0

《
明末清初那些年
》
售價:NT$
296.0
|
內容簡介: |
李长之把鲁迅的“生活及其精神进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详细探讨了每个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对他精神世界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鲁迅观念的形成、精神的进展,以及思想的转变,都有迹可循。这是从个人的生活轨迹出发,发掘文章背后的驱动因素,尽力避免就文论文的虚浮。作者认为,鲁迅是诗人、战士,而非思想家,因为他有诗人情绪化的、被动的反映时代的呼声,有感官的、印象的把握事物的能力,但没有清晰的、在理论上建设的能力。有此判断,所以作者认为鲁迅的抒情文章都特别好,含蓄、凝练、意味深长,且感情丰盈充溢。在“战士”的角色上,作者觉得鲁迅扮演了国民性的监督人、青年人的益友和新文化运动的保护者。作者进而断定:诗人的鲁迅有着永久的价值,战士的鲁迅则有时代价值。
|
目錄:
|
三版题记
序
一、导言:鲁迅之思想性格与环境
二、鲁迅之生活及其精神进展上的几个阶段
三、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
Ⅰ鲁迅创作之一般的考察及鲁迅创作中之最完整的艺术
Ⅱ《阿Q正传》之艺术价值的新估
Ⅲ鲁迅作品中的抒情成分
Ⅳ鲁迅在文艺创作上的失败之作
四、鲁迅之杂感文
五、总结:诗人和战士的鲁迅:鲁迅之本质及其批评
后记
附:批评家李长之对鲁迅的研究(于天池李书)
|
內容試閱:
|
他和群愚是立于一种不能相安的地步,所以他说:“我在群集里面,是向来坐不久的”(《两地书》,页一八),所以他说:“离开了那些无聊人,亦不必一同吃饭,听些无聊话了,这就很舒服。”(《两地书》,页九六)在应酬方面,他是宁使其少,而不使其多,甚而加以拒绝。关于这,景宋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两地书》,页一六三),林语堂却也有同样的记载,以为“常常辞谢宴会的邀请”,已是“他的习惯”(见其用英文写在《中国评论周报》上的《鲁迅》一文)。
这种不爱“群”,而爱孤独。不喜事,而喜驰骋于思索情绪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谓“内倾”的。在这里,可说发现了鲁迅第一个不能写长篇小说的根由了,并且说明了为什么他只有农村的描写成功,而写到都市就失败的原故。这是因为,写小说得客观些,得各样的社会打进去,又非取一个冷然的观照的态度不行。长于写小说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是十分活动,十分适应,十分圆通的人,虽然他内心里须仍有一种倔强的哀感在。鲁迅不然,用我们用过的说法,他对于人生,是太迫切,太贴近了,他没有那么从容,他一不耐,就愤然而去了,或者躲起来,这都不便利于一个人写小说。宴会就加以拒绝,群集里就坐不久,这尤其不是小说家的风度。
然而他写农村是好的,这是因为那是他早年的印象了,他心情上还没至于这么厌憎环境。所以他可以有所体验,而渲染到纸上。此后他的性格,却慢慢定形了,所以虽生长在都市,却没有体会到都市,因而他没有写都市人生活的满意的作品,一旦他的农村的体验写完了,他就已经没有什么可写,所以他在一九二五年以后,便几乎没有创作了。
在当代的文人中,恐怕再没有鲁迅那样留心各种报纸的了吧,这是从他的杂感中可以看得出的,倘若我们想到这是不能在实生活里体验,因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补偿时,就可见是多么自然的事了!
就在这种意味上,所以我愿意确定鲁迅是诗人,主观而抒情的诗人,却并不是客观的多方面的小说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