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帝国潜流:清代前期的天主教、底层秩序与生活世界
》
售價:NT$
490.0

《
鲨鱼大图鉴:世界现生536种鲨鱼完全解读
》
售價:NT$
2189.0

《
世界美食丛书:面包+咖啡(2册)
》
售價:NT$
1000.0

《
化学工程发展战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
售價:NT$
2540.0

《
新冠病毒感染临床实践指导 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及康复
》
售價:NT$
230.0

《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标准物质分析图谱
》
售價:NT$
1474.0

《
遇见清朝
》
售價:NT$
653.0

《
中药监管科学
》
售價:NT$
2030.0
|
內容簡介: |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一个“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
關於作者: |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
目錄:
|
目录
《中庸章句》序
程子提示
第一章 纲领 (1)
作为《中庸》全书的总纲领,本章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推崇至上的正道。
第二章 知人 (10)
承接第一章,本章提出了以中庸来察知人性的问题。中庸是一种天性赋予、发自本心的智慧,德行高妙的人能够领悟它并执行它,而德行低下的人往往会反对它。
第三章 正心 (18)
第四章 正心 (25)
第五章 修身 (33)
第六章 审问 (41)
第七章 明道 (50)
第八章 正心 (59)
第九章 正心 (67)
第十章 明道 (76)
第十一章 正心 (85)
第十二章 知物 (93)
第十三章 ………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纲 领
【导读】
第一章是《中庸》全书的开篇之作,同时也是全书的纲领,接下来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都是围绕本章所提出的问题而展开论述的。在这一章里提出并解释了“中庸”的含义。推及到我们每个人自身,就是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
【原文】
天命之谓性①,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谓教③。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④,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⑤。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⑥;发而皆中节⑦,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⑧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
①天命:天赋。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
②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③修道之谓教:修道,按照道德的原则修养自身。教,教化。意为:人能修道以教化于人。
④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提高警惕,谨慎对待。
⑤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à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⑥中(zhòng):符合。
⑦节:节度法度。
⑧致,达到。
【译文】
天赋予人的品德就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而运动变化的规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加强自身修养并教化于民众就叫做“教”。
“道”是片刻也不可以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在隐蔽的地方就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就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使是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需要谨慎的。
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在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却能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各得其所而生长繁育了。
【评析】
朱熹说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以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说明“道”的实体存在于我们自身,人是不能片刻离开“道”的,一旦离开了就会走到邪路上去。这个“道”并不在人身外,而是存在于人的本心之中,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提高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忠实地按照道的原则修养自身,以求逐渐达到“圣神功化”的最高境界。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人们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了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的情感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不过分,这就叫做“和”。也就是说人如果能把喜怒哀乐的感情表现得恰到好处,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解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