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你的叛逆少年
》
售價:NT$
454.0

《
草木有灵
》
售價:NT$
1367.0

《
哈布斯堡女皇:玛丽亚?特蕾莎和18世纪欧洲的权力博弈(王权与革命交织的时代,哈布斯堡家族四位权势女性的治国、磨难与沉浮)
》
售價:NT$
653.0

《
首发经济:重塑商业生态与消费未来
》
售價:NT$
301.0

《
中国国家地理 美丽的地球·生命交响(全6册)
》
售價:NT$
2897.0

《
前世今生:穿越时空的灵魂伴侣
》
售價:NT$
301.0

《
出瀛海:晚清诗人的海外观察与体验(九州之外,更有瀛海,全球视野下的中外交流史力作! )
》
售價:NT$
296.0

《
制造规则 : 国际标准建立背后的历史与博弈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余修武、李向阳、江珊、余员琴编*的《无线传 感器网络与矿山安全监控》是一部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与矿山安全监测监控领域的专*,系统地介绍 了国内外多年来WSN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尤 其重点介绍了作者们研究WSN在矿山安全智能监测预 警与定位的关键技术成果。全书共6章,主要内容有 :绪论、WSN矿山安全监测无线通信技术研究、WSN矿 山安全智能监测数据传榆路由协议研究、WSN矿山安 全智能监测数据去冗技术研究、WSN矿山安全智能监 测人员定位算法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书可供从事安全技术与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 与智能监控监测预警、短距离无线通信、目标定位跟 踪、信息融合、无线路由、通信系统与信息工程、矿 业工程等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阅读和参考,还可作 为上述专业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同时也 可供从事环境监测、生产过程监控、传感与自动化、 军事侦察、机器人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来源与资助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矿井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要求
1.4 WSN技术发展现状
1.4.1 WSN概述
1.4.2 WSN研究进展
1.5 本书主要内容
第2章 WSN矿山安全监测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1 无线通信介质
2.1.1 无线电波通信
2.1.2 微波通信
2.1.3 红外线通信
2.2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分析
2.2.1 IrDA通信技术
2.2.2 UWB通信技术
2.2.3 Bluetooth通信技术
2.2.4 Wi—Fi通信技术
2.2.5 ZigBee通信技术
2.3 矿山监测采用ZigBee通信技术分析
2.3.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2.3.2 矿山监测无线通信技术要求
2.4 WSN矿山监测ZigBee技术
2.4.1 ZigBee协议体系架构
2.4.2 ZigBeeWSN拓扑模型
2.4.3 ZigBee组建WSN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WSN矿山安全智能监测数据传输路由协议研究
3.1 WSN传输路由协议
3.1.1 WSN路由协议特点
3.1.2 WSN路由协议类型
3.1.3 典型路由算法比较分析
3.2 矿山监测WSN路由算法特点分析
3.2.1 矿山环境对路由算法的需求
3.2.2 矿山结构对路由算法的需求
3.2.3 矿山监测对路由算法的需求
3.3 矿山监测APTEEN改进型LRCEB路由协议
3.3.1 Sink附近节点负载均衡策略
3.3.2 簇首选举代价减少算法
3.4 LRCEB路由协议仿真测试
3.4.1 换选簇首次数对比测试
3.4.2 网络能量消耗对比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SN矿山安全智能监测数据去冗技术研究
4.1 WSN中信息数据去冗意义及技术
4.1.1 信息数据去冗意义
4.1.2 信息数据去冗技术
4.1.3 矿山监测数据特点与去冗分析
4.2 WSN数据融合技术
4.2.1 数据融合理论基础
4.2.2 数据融合技术分类
4.2.3 矿山监测数据融合要求
4.3 WSN矿山监测ISEDA数据融合算法
4.3.1 ISEDA模型及基本思想
4.3.2 ISEDA算法融合处理过程
4.4 算法性能分析与仿真
4.4.1 算法性能分析
4.4.2 算法仿真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wSN矿山安全智能监测人员定位算法研究
5.1 WSN定位技术及分析
5.1.1 定位技术特点及基本概念
5.1.2 定位技术性能评价
5.1.3 定位理论模型及分类
5.1.4 定位典型算法及比较
5.2 WSN矿山人员定位分析
5.2.1 矿山环境对定位的制约
5.2.2 矿山人员定位监测需求
5.2.3 矿山空间结构对定位的影响
5.3 基于锚点优化的R—A混合定位算法
5.3.1 矿山RSSI传播模型
5.3.2 锚节点优化算法
5.3.3 R—A定位算法及流程
5.4 算法测试与性能分析
5.4.1 y值与k值测定
5.4.2 结果及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