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本书是美国Taylor&Francis Group 所属的CRC 出版公司出版的《电力工程丛书》的第12分册。该书作者H.Lee Willis 是国际上输配电系统领域的权威专家,曾经长期在ABB 公司供职,参与指导了世界各国250 项输配电系统管理项目的实施,发表了300 多篇科技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2013 年2 月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了H.Lee Willis 等的专著《配电系统规划参考手册(第二版)》。美国电网主要经过20 世纪70 年代之前的大规模建设和改造而成,其电网中的大部分设备已经运行了40 年以上,《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一书就是美国管理电网设施的经验总结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了借鉴美国电网发展经验、电网设施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我们从2008 年开始就着手《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第一版)》的翻译工作;2012 年12 月CRC 出版公司出版了该书第二版,全书的篇幅由548 页增加到了821 页,不仅改写了大部分内容,还提出了用于设备管理的可持续点方法。于是从2013 年开始我们着手第二版的翻译工作。先后有 9 人参与了本书第一、二版的翻译工作。在本书第一版初稿翻译阶段,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张根周、毕鹏翔、薛军负责第1、2、3、4、5、6、7 章初稿翻译工作;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恭娴负责第10、12 章初稿翻译工作;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李依凡、眭肖钰、谢芳、王丽负责翻译第8、9、13、14、15、16 章初稿翻译工作。在本书第二版初稿翻译阶段,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张根周、毕鹏翔、薛军负责第1、2、3、4、 5、6、7、11、13、14、15、16、17 章初稿翻译工作;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毕鹏翔负责第8、 9 章初稿翻译工作;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恭娴负责第10、12 章初稿翻译工作;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外语系毕蔚然负责翻译附录 A 和附录 B。初稿完成后张根周、毕鹏翔、高恭娴对各章的术语和内容进行了统一。毕蔚然参加了全书的校核和定稿工作。在本书第1 章,作者指出“The authors have deliberately used the term‘Power Delivery’ rather than‘T&D’throughout this book in order to make a point that is both crucial to success in dealing with aging infrastructures,but very often overlooked. The infrastructure involved in the issues being discussed here includes a good deal of the T&D system,but not all of it.”。另外,在本书第15 章中还介绍了炼油厂等企业的电力系统,因此我们将“Power Delivery”翻译为“供电系统”。在本书第16 章和附录A 中,作者指出“‘Age’is the period time a pole or group of poles has been in service.”。明确设备运行时间为“年龄”,并且书中用设备年龄、设备等效年龄来表征设备状态,为方便讨论我们设备年龄单位统一为“岁”。本书从第一版初稿的翻译到第二版定稿历时9 年,值此译稿完成之际,衷心感谢各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刘健教授、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张平康博士、朱跃高级工程师、倪建立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力出版社编辑陈丽、陈倩、中国水利水电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晖等对译稿初稿的修改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尽管很多人为本书的翻译付出了宝贵的心血,但由于本书翻译校核工作量巨大,一定还存在一些错误,望读者见谅。读者如发现任何翻译不足之处,烦将相关情况发给我们(763752252@qq.com),以便我们予以纠正。 译者2016 年 3 月于西安原版前言和第一版一样,《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第二版)》可以作为有关供电系统设施老化及其引起的问题和用于管理老化供电系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参考手册和培训指南。电力是重要公共产品中唯一的其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完全由传输系统的特性而不是由产品的生产过程确定的产品。美国输电系统的老化意味着电能质量差,频繁和长时间的停电,使长期依赖这些系统的电力客户,电力公司和大型重工业企业的业主和员工面临令人沮丧的挑战。在2001 年出版的《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第一版)》中包含了我们当时能够得到的与供电系统老化有关的所有材料。仅在12 年后,这个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因而本书第二版大部分为新内容。早在1994 年,我们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全美供电系统的老化日益成为威胁整个电力行业的重要问题。尽管在那个时期由于供电系统设施老化带来的频繁和长时间的停电、系统维护维修费用的增加等症结才刚刚出现,但设备年龄、系统性能及供电企业的财务状况等预测结果清晰地表明这些问题将持续发展。系统事件表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在20 世纪的最后5 年,全美电力系统的老化开始出现导致快速降低客户服务水平和公众对电力公司信任水平的系统运行问题。从1994 年到1999 年,本书作者致力于供电系统老化及其可行的解决方案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原创性研究和试验。作者从世界各地收集了大量创新的已经过验证以及某些未经过验证的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审查,并对这些技术组合并验证其有效性直至能够把握这些技术。在2001 年出版的《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第一版)》中,汇集了作者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但是事情通常就是这样,就在本书第一版出版之后我们很快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可持续点方法。原本我们只是将可持续点分析当作一个有趣和功能强大的数学技术,可以从历史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构建更为精确和有用的规划和决策支持模型。但我们逐渐意识到将这一分析方法用作管理方法更为有效。部分原因是这种方法很简单:失效设备被更换的一组设备最终都会发展到可持续点年龄、可靠性、性能和成本,在此之后,设备每年的状态基本保持不变,而不是继续劣化。设施再也不会劣化了。只要将失效的设备更换为新设备或修复好设备,系统最终将发展到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点,新更换的设备正好与失效的老设备平衡,从而使整个系统的状态基本保持不变。几乎每个供电系统的可持续点都在未来(因此系统的状态每年都会变差一点)以及处于可持续点的系统不能让人接受的高成本和低可靠性的事实不影响这种方法的价值。这个概念非常有实用价值,因为有许多可能的可持续点,每种运行策略对应一个可持续点。公司的设备策略可能是安装最牢固的设备,那么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就不用考虑设备的维护,只有当设备失效时才需支付更换设备的费用。而对于大部分设备,这种策略最终会导致很高的失效率从而需要更换大量设备。另一方面,“无论是否需要”,公司也可以选择从一开始就进行大量的检查、维护,主动进行精心的维修和翻新。这样,设备使用时间可能会更长,设备失效也不会太频繁。但总体成本可能更高,至少在最初,当大多数系统是新的时候是如此。从长远来看,介于“故意忽视”和“强烈关注”之间计划将接近最优。电力系统管理的要点是可以选择,通过选择设备运行和管理策略来移动可持续点,通过选择最优的设备运行和管理策略来改变设备的年龄和状态。供电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设备运行、维修和载荷策略,选择不同的可持续点。对新系统最优的策略对老系统未必最优。在一家供电企业运行良好的策略也可以应用于另外一家供电企业,但效果未必最好。这个概念的一个价值是它清楚地表明,“基础设施老化”这一术语不能仅仅包括了所有设备,它还必须包括供电企业采用的载荷标准,设备操作指南,检查、维修和翻新策略。这些标准和指南等也会逐步“劣化”,结果与当前的需要相比就过时了。电力行业面临的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包括设备磨损、设计过时、变电站用地与输电走廊受限、工程设计标准和运行规程过时等。良好的老化基础设施管理包括优化设备的选择及其翻新,并使之与设备运行和管理策略的变化相融合,以实现电力企业期望的经营目标。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第 1 章和第 17 章组成,对设施老化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可持续点方法和可行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及其影响等进行总结。第二部分由第2~6 章组成,给出了一系列详细了解基础设施老化及其解决方案所需的背景材料。第三部分由第7~10 章组成,讨论了老化设备状态劣化的各个方面及其系统影响,以及所有这一切与电力系统诸多性能和供电公司或工业电力系统用户业务需求之间的关系。第 11~14 章主要讨论为有效管理设备老化及其影响,在实施测量、研究、计划、建模和决策中所需的方法和技术。第 15 章和第 16 章为案例研究。第 15 章总结了设备老化及其的影响和 6 家依赖电力系统开展业务活动的公司应对设备老化的方法。给出了应对设备老化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根据企业的观点和需求的不同,“最优策略”之间可以存在很大差异。第16 章详细给出了一家大型供电企业设施老化管理的项目,目前该项目作为一项新的优化流程已经成为了供电企业正常开展的业务。在本书后面补充了两个附录。附录A 讨论了一种基于电子表格的可持续点模型及其应用。附录 B 讨论了可持续点概念及算法,并利用实例说明了其要点。H. Lee WillisRandall R. Schrie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