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还可以的金女士(小镇女孩误入时尚圈血泪史)
》
售價:NT$
245.0
《
王阳明全集(套装5册)
》
售價:NT$
1367.0
《
萤火虫全球史:西方战争史上的著名战斗机
》
售價:NT$
388.0
《
360张图表读懂6S精益管理
》
售價:NT$
449.0
《
良好生活的哲学 : 为不确定的人生找到确定的力量
》
售價:NT$
449.0
《
DeepSeek+Dify+Ollama全栈AI开发实战:前端本地部署到大模型集成训练
》
售價:NT$
403.0
《
五维管理:管理入门九堂课
》
售價:NT$
449.0
《
剑桥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马利亚研究
》
售價:NT$
398.0
編輯推薦:
本书收录了两位作者(高峰、孟捷)近年来的一批论文,论题大体围绕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以后所经历的长波。对战后长波的两次结构性危机以及危机前后各个阶段的分析构成了本书的主题内容。这两次危机分别是19731975年危机,以及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收入本书的论文均在期刊上发表过,专业性非常强。本书的目标人群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相关领域的专业读者。
內容簡介:
本书是国内学者运用长波理论解释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尝试。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是由经济、技术和制度这三重条件相互结合而造成的;当这三重条件的结合推动了积累率的增长,带来有利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环境时,就会形成一次扩张性长波,反之,就会为结构性危机的爆发和向萧条长波的转折铺就道路。对战后长波的两次结构性危机以及危机前后各个阶段的分析,构成了本书的主体内容。这两次危机分别是19731975年危机,以及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在19731975年间经历的危机,将战后经济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在这次危机之前,是所谓的战后黄金年代,发达资本主义作为总体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罕见的长期繁荣。在这次危机后,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发达资本主义进入了新自由主义阶段。长波理论将二战以来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史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貌似孤立的阶段或任一次结构性危机,都必须置于这个整体中来考察,才能充分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对于后续历史的意义。
本书是国内学者运用长波理论解释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尝试。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是由经济、技术和制度这三重条件相互结合而造成的;当这三重条件的结合推动了积累率的增长,带来有利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环境时,就会形成一次扩张性长波,反之,就会为结构性危机的爆发和向萧条长波的转折铺就道路。对战后长波的两次结构性危机以及危机前后各个阶段的分析,构成了本书的主体内容。这两次危机分别是19731975年危机,以及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在19731975年间经历的危机,将战后经济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在这次危机之前,是所谓的战后黄金年代,发达资本主义作为总体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罕见的长期繁荣。在这次危机后,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发达资本主义进入了新自由主义阶段。长波理论将二战以来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史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貌似孤立的阶段或任一次结构性危机,都必须置于这个整体中来考察,才能充分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对于后续历史的意义。
關於作者:
孟捷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现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总干事、《政治经济学报》主编,以及国际知名出版物Research in Political Economy的编委。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价值和积累理论》(2018)、《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016)等,并有译著《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曼德尔著,与李民骐合译,2000)、《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鲍尔斯等著,与赵准、徐华合译,2010),主编演化和创新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高峰孟捷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现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总干事、《政治经济学报》主编,以及国际知名出版物Research in Political Economy的编委。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价值和积累理论》(2018)、《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016)等,并有译著《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曼德尔著,与李民骐合译,2000)、《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鲍尔斯等著,与赵准、徐华合译,2010),主编演化和创新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高峰
1933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和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其中个人著作3部,主编著作3部,合写著作3部。代表性学术著作为:《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垄断资本理论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吴玉章奖金优秀奖等学术奖励。
目錄 :
序
1 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
1.1 三种有关资本主义经济长波的理论
1.1.1从范盖尔德伦到新熊彼特主义长波理论
1.1.2曼德尔论半独立经济变量与长波
1.1.3长波与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调节学派和社会积累结构学派
1.2 积累体制、制度型式与阶级斗争
1.2.1 制度型式与资本积累
1.2.2 积累体制的嬗替与阶级关系的再生产
1.2.3 阶级斗争与技术革命生命周期
1.3技术、经济与制度的协同演化
1.3.1在技术和制度之间:社会积累结构学派的得与失
1.3.2 技术经济范式与制度的创造性毁灭:佩蕾丝和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
1.4尾论
2 战后黄金年代是怎样形成的
2.1 黄金年代的形成及其制度基础
2.2 黄金年代的积累体制:兼评调节学派对黄金年代形成原因的解释
2.2.1 黄金年代的宏观经济结构
2.2.2 调节学派的理论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3 曼德尔和新熊彼特主义的解释
2.3.1 战后技术革命、相对剩余价值大跃进和长波
2.3.2 技术革命生命周期和黄金年代的形成
2.4 尾论
3 黄金年代的终结与1973-1975年结构性危机爆发的根源
3.1 利润率下降和危机的爆发
3.2 利润挤压论对危机的解释
3.2.1 生产率危机和工资上升的双重挤压:从调节学派到社会积累结构学派
3.2.2 供给侧解释的局限:布伦纳对利润率挤压论的批评
3.3 布伦纳的过度竞争论及相关争论
3.3.1沉淀资本与国际间的过度竞争
3.3.2 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克罗蒂和布伦纳的争论
3.4 从垄断资本学派到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迈向新的理论综合
3.4.1 如何达成一个兼容供给侧和需求侧因素的分析框架
3.4.2 两种需求侧解释:福斯特和布伦纳的争论
3.4.3 对生产率危机和利润率下降的需求侧解释
3.4.4 创新和投资类型的转化与19731975年危机
3.4.5 战后无产阶级化的终结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成熟和停滞
3.5 尾论
4 金融资本与现代资本主义都市化
4.1都市化与阶级垄断地租: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发展
4.2 都市化、制度环境与阶级垄断地租的形成
4.2.1 都市化与剩余的吸收
4.2.2 都市化的制度条件
4.2.3 都市化与阶级垄断地租的形成:巴尔的摩的案例
4.3 从初级循环到次级循环:一个解释资本积累金融化的马克思主义框架
4.4 哈维和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 新自由主义积累体制与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
5.1 新自由主义积累体制的崛起及其特征
5.2 新自由主义体制下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5.3 利润率和积累率的乖离
5.4 资本积累金融化与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
5.4.1 金融化的性质
5.4.2 资产市场泡沫、消费扩张和次贷危机
5.5 过度投资、利润率和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
6 金融化与利润率的长期变动
6.1引言
6.2 金融资本与利润率
6.2.1 金融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含义:从希法亭到当代
6.2.2 金融资本与利润率平均化
6.3 如何在利润率的经验量度中反映金融化
6.3.1 金融部门的利润率
6.3.2 金融部门和实体部门的统一利润率
6.3.3 若干评论
6.4 尾论
7 论长波
7.1 资本积累过程中的波动性
7.2 战后扩张长波的主要特征
7.3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长期波动
7.4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的扩张长波的主要推动力量
7.4.1 信息技术革命
7.4.2 利润率回升
7.4.3 世界市场扩大
7.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扩张长波转化为萧条长波的必然性
7.5.1 信息技术革命对投资的推动作用逐渐趋于减弱
7.5.2 利润率变动趋势的逆转
7.5.3 经济全球化所影响的世界市场在发生变化
7.6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扩张长波的进一步讨论
7.7 此次萧条长波的主要特征
7.8 展望
內容試閱 :
收入本书的,是高峰教授和笔者近年来撰写的一批论文,其论题大体围绕着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以后所经历的长波。20世纪70年代,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复兴了长波理论的传统,将之运用于考察二战结束以来的晚近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长波理论,其中包括曼德尔的理论,以及法国调节学派和美国社会积累结构学派的理论。与此同时,一批以熊彼特思想为指引的演化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他们的长波理论。运用长波理论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其要害在于将二战以来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史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貌似孤立的阶段或任一次结构性危机,都必须置于这个整体中来考察,才能充分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对于后续历史的意义。
读者会看到,对战后长波的两次结构性危机以及危机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分析,构成了本书的主体内容。这两次危机分别是1973-75年危机,以及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在1973-75年间经历的危机,将战后经济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在这次危机之前,是所谓战后黄金年代,发达资本主义作为总体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罕见的长期繁荣,也正是因为这次繁荣,发达资本主义才得以摆脱20世纪上半叶被危机、战争和革命所困扰的局面。在这次危机后,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发达资本主义进入了新自由主义阶段。对新自由主义阶段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存在一定的分歧,这种分歧集中体现在如下一点上:究竟是把这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2008年危机视为70年代开始的萧条长波的延续,还是看作一次新的长波扩张时期。以布伦纳、科茨为代表的一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坚持将整个新自由主义阶段视为一次萧条长波,而以谢克等人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从1982年开始,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了新自由主义大繁荣。这种分歧也反映在本书的两位作者的观点上。自2002年以来,高峰教授就一直持有与后一派相同的看法。在笔者看来,新自由主义阶段似乎可视为双重长波的叠加:一方面,第四次长波的下降期仍在顽固地持续,另一方面,第五次长波的上升期则在艰难地开始。由于技术革命以及经济和制度因素在地缘上的不平衡发展,第五次长波的上升期主要体现在美、英等国,而在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四次长波下降期的幽灵仍然徘徊不去。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是哪一种趋势构成了这一时期更为主要的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长波的研究,多限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范围内,并没有将新兴经济体尤其中国纳入视野,这一点或许影响了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波性质的判断。对这一维度的考察,应该是未来长波理论研究的重点。
当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复兴时,对黄金年代的产生及其终结的原因的分析,自然成为头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这些分析中,调节学派和社会积累结构学派发展了一种在方法论上属于中间层次的制度理论,其特点是将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一般运动规律,与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因素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书在相当程度上汲取了这些理论的养料(尽管也对这些理论的弱点提出了批评),在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分析中,始终强调了制度因素所起的作用。与此同时,本书还借鉴了演化经济学或新熊彼特派经济学对技术革命及其生命周期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两位作者尽管在个别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分享了如下基本观点: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是由经济、技术和制度这三重条件相互结合而造成的;当这三重条件的结合推动了积累率的增长,带来有利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环境时,就会形成一次扩张性长波,反之,就会为结构性危机的爆发和向萧条长波的转折铺就道路。
收入本书的论文均在期刊上发表过,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篇为孟捷撰写;第七篇为高峰撰写;第四篇为孟捷与龚剑合作撰写;第六篇为孟捷、李亚伟、唐毅南合作撰写;一些篇名在收入本书时有所改动,各篇的小标题有许多是新拟的。利用此次出版的机会,作者又对书中多篇论文做了程度不等的修订和补充,个别图表也有更新,其中第二篇还有较大幅度的修改。此外,为方便读者了解长波理论的源起和马克思主义者对长波理论的贡献。正如曼德尔和C弗里曼先后指认的,范盖尔德伦是长波理论的最早提出者,但因其著作以荷兰文发表在一家社会主义杂志上,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国际学术界的了解和认可。直到20世纪70年代,曼德尔在《晚近资本主义》一书中介绍他的思想,才使其逐渐获得重视。1996年,范盖尔德伦的著作译为英文,收入弗里曼主编的《长波理论》中。
高峰教授是我敬仰的前辈学者,他的《资本积累和现代资本主义》等著作在上个世纪90年代采用了将理论和经验数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进路,提升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水准,影响了包括笔者在内的一批青年学者。承蒙高先生慨允,本书收入了他的近作《论长波》。
感谢胡乐明教授、卢荻教授、许建康研究员和丁为民教授,笔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获益良多。同时也感谢李亚伟、骆桢、张雪琴、龚剑、张梓彬、朱德志、秦蒙、孙小雨、余超在成书过程中提供的各种帮助。
笔者的研究在2016-17年间曾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校内科研基金的资助,特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