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英博物馆:讲故事的中世纪神话艺术
》
售價:NT$
1010.0

《
大学问·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一部三代造神指南,重构夏商周祖先神话)
》
售價:NT$
449.0

《
俗说矩阵——线性代数详解(Python+MATLAB)
》
售價:NT$
505.0

《
当代前沿社会理论十讲
》
售價:NT$
500.0

《
诸王的不列颠:从罗马帝国时代到联合王国的2000年
》
售價:NT$
959.0

《
论人类的教育
》
售價:NT$
500.0

《
人民币与国际货币体系变迁
》
售價:NT$
454.0

《
哈佛大学科学通识课:探索宇宙、地球与生命
》
售價:NT$
509.0
|
編輯推薦: |
很多人听到陶艺,想到的便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那些如玉肌理般的瓶瓶罐罐,殊不知,现当代陶艺早已脱离了传统的范式,进入了全新的雕塑、空间、装置、艺术领域。本书将带你认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超乎想象的陶艺世界。
|
關於作者: |
林洁,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先后获浙江大学经济学学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艺术管理、艺术评论。
曾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编辑,杭州泥儿陶瓷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在传媒、艺术品、表演艺术行业有20余年从业经验。
|
目錄:
|
现代性的回响
中国现代陶艺评论
林洁著
目录
前 言
形质神的熔融王修功的釉彩幻象 1
基于从唐三彩和唐代长沙窑、国画、西方抽象艺术中汲取
的营养,王修功创造了一种独到的以彩釉色块构成为样貌
的陶瓷绘画样式,实现彩釉色块的交融转化和彩釉表面的
质感变幻,瓷釉流动混融,气象深沉浑厚,从传统中开创
了新的局面。
台湾陶瓷工业拓荒者 2
形、质、神的熔融 4
抽象意象无象
朱乐耕风格研究 19
朱乐耕的艺术风格,从学习中国传统工艺入手,后于西方
现代艺术中受到启迪和影响,经历了具象求变借鉴西方
抽象艺术表达东方意象追求无象之境的不断蜕变。他
的作品既具鲜明的现代性,又有相当突出的本土性,可以
看到传统与现代的链接、转折以及进一步发展。
具象求变 20
抽象之风 22
意象之趣 25
无象之境 31
从媒介到材料:林振龙的陶瓷物语 39
林振龙创作的第一阶段,受
20世纪
90年代台湾前卫陶兴
起的影响,以陶艺作为表达自身观念的媒介,对社会议题
发声;第二阶段,在工作室独立进行从试验到烧制的全过
程,以泥、釉和火呈现造型、肌理和釉彩的新视觉。陶艺
是他的创造物,工作室是他安放和实践人生意义的场所。
90年代前卫陶 40
造型、肌理和釉彩 44
工作室陶艺 52
生命的真性:高峰的瓷上吟咏 55
以摹、改、创为创作原则,高峰在
40年的创作历程中,
发掘和运用古代装饰技艺,孜孜以求陶瓷本体语言的表达,
用作品抒发感受,为自己的心灵留影。他的作品,是实用、
视觉、精神的结晶体
有实用性,有吸引眼球和魂魄的
视觉性,有与文人画相契合的精神内核。
摹、改、创三则 57
生命之真 62
陶工之道 67
技艺和观念的平衡陆斌的陶艺实验 71
陆斌的创作道路,曾追随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风,继而在
追求观念和技艺的平衡中不断探索前行。他的作品,始终
具有陶瓷独特的材料语言,有无穷尽的技艺追求,有或隐
或显的社会批判,在艺术中蕴含了哲学,并建立在技术的
基石上。
形式至上 72
实验的两翼 77
紫砂的难题 82
两种气质 84
〔另一则〕碎碎不安观陆斌碎岁平安展 86
双生吕品昌的艺术观念和实践 89
在吕品昌不同阶段的作品中,烙刻着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
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这是真实的时代印记,他主动学习和吸
收西方艺术观念,然后转化为与民族题材、本土文化结合的创
作实践。双生,是他艺术生涯的关键词。
艺术思潮和创作实践 90
艺术观念关键词 101
肌理.生理.心理高振宇的泥恋三部曲 107
高振宇各阶段的陶瓷作品,反映出泥从肌理到生理再到心理的
变化。他的作品风格受到故乡宜兴及紫砂的影响,也受到日本
民艺运动和日本现代陶艺观念的影响。他从未放弃器皿的内部
空间及功能性,他把情感、技艺都融入了泥土,就像一个痴情
的恋人。
肌理.生理.心理 109
所以是高振宇 115
爱 118
承继与出新:胡小军的陶瓷绘画 121
胡小军承继了中国陶瓷绘画所具有的民俗思维、根于民间
美术又吸收文人画,以及世俗性强等特点,同时又自由地
运用着泥土、釉料、色料、火候,用具有古意的笔墨画出
这个时代的生活与想象、自然与精神世界。
民俗思维和图式语汇 122
缩釉山水与文人画 125
肌理、线条与世俗性 128
天真的眼质朴的心 132
华夏器韵:熊开波的时空织体 137
熊开波作品以《华夏器韵》命名,是从精神到物质的浓缩提
炼:华夏
作品的地理维度和作者的精神根基,器
作
品之物质形式,韵
以气韵生动为追求。他的作品中隐含
着多种时间与空间,交汇成内涵丰厚的时空织体。
成器之路 138
泥、釉、火与气韵 141
时间与空间的交织 144
观念、感性与技术:耿雪的跨媒介艺术 149
耿雪的创作,涉及了陶瓷、雕塑、文学、动画、影像、音乐等多
种媒介,与学者提出的四种跨媒介模态关系理论达成高度的一致
性。她以跨媒介的方式,在作品中实现了观念、感性与技术的共生。
媒介转换与融合 150
跨媒介参照和叙事性 156
观念、感性、技术 159
参考文献
162
后 记
164
|
內容試閱:
|
前言
现代性(modernity)问题在20 世纪60 年代开始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界研究和争论的重要议题,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成为中国学界关注的焦点。①现代性是什么?其内涵和外延如何?它包含哪些层面和分支?历来都是争议不休的问题。
在有关现代性概念的界说中,比较著名的有如下三个:
一是吉登斯将现代性看作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包括从世界观、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的一套架构,主要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并在20 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现代性与传统的根本区别在于一种制度性的转变,即对于社会而言, 它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的全球化,对于个人而言,确立了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思考与追求。
二是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它旨在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来建构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其中个人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时代特征,主体性 原则构成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的原则。理性成了真理之源、价值之源,从而也成了现代性的安身立命之地。
三是福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这种现代性的态度,福柯把它解读为一种哲学的质疑,亦即对时代进行批判性质询的品格。对福柯来说,现代性从根本上意味着一种批判的精神。① 基于哈贝马斯的立场进行推演,学者沈语冰提出了现代性的五自 原则,即哲学与世界观层面上的主体性自我、科学层面上的客观性自然、实践层面上的道德自律与政治自由、审美与文化层面上的艺术自主。②艺术自主,也称艺术自律,是指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领域与宗教、道德、伦理等其他价值领域分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自给自足的世界。③自主性成为现代艺术的关键特征。
现代性是一种延续的尚未终结的规划,或者说是一种至今仍很有活力的思维方式。它并不只是存在于通常所说的现代,也存在于所谓的后现代或当代。④但现代性的复杂还不仅于此,现代性由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两个矛盾统一的层面构成。启蒙现代性体现为理性的胜利, 即科技对自然、社会的全面征服,它追求绝对、精确、统一,合理化和工具理性是其基本表现,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为其具体展现。审美现代性是受启蒙精神激励而从启蒙现代性中萌生出来,对现代性进行激烈否定和超越的文化或艺术活动,它促使现代艺术家对文化传统、现代社会和现代自我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是内在于现代性的双重实质,是现代性的完整内涵⑤。
审美现代性本身存在于一种张力场域中,这种张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审美现代性对立于传统,挑战各种宗教、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等级制权威和束缚,主张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其次, 作为一种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对异化人性的救赎,审美现代性对立于工具理性,试图拯救人性于机械化、制度化、工具化的碎片式生存状态; 第三,作为一种独立反思品质的保持者,审美现代性也警惕自身的权威化和僵化,因此它也对立于自身的存在,试图不断实现自我突破。⑥ 审美现代性的复杂特性和面貌,还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认识:首先, 把主体从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牢笼中解救出来,对感性的回归和关注是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其次,拒绝平庸,以个性化的审美趣味抵御庸常,以变化消解一成不变,以创造性超越陈腐的日常生活;再次, 宽容、歧义和多元是审美现代性的基本范式,即保留歧义和多元,捍卫宽容和差异;第四,审美现代性带有一种对现存社会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功能,艺术对社会种种不公和阴暗面的揭露与控诉,就是这种反思性的表征。①
现代艺术,被认为是审美现代性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代陶艺就是以审美现代性为核心特征、以陶瓷为主要媒介的艺术②,本书所关注的现代陶艺,是指始于日本走泥社和美国奥蒂斯陶艺革命,具有明确的现代自我意识和反思精神,突出陶艺材质和工艺的独特语言,不以实用为目的,而以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进行关注和艺术表现为存在价值的艺术创作③。它基于对陶瓷传统的学习和深刻反思,但现代性作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进入了陶瓷艺术领域,造成了深刻的改变④。
一般认为,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背景是20 世纪50 年代美日陶艺革新运动,不过,从50 代至80 年代,日用陶瓷设计和工艺陶瓷设计观主导着中国陶瓷的发展,几乎没有现代陶艺发展的空间。直到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现代陶艺才开始正式萌发并迅速成长。概括起来,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⑤:
第一个阶段是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中期的萌发期,表现为陶艺创作中对材质的粗放运用、对观念的表达、对形式视觉冲击力的追求等;第二个阶段是从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末期的自觉探索期,陶艺家们开始普遍注重艺术个性、材料品性、手工即兴、随机性和偶发性等, 注重艺术的表现性和观念性;第三个阶段是进入21 世纪后,在日趋开放的环境中通过频繁的文化交流,以及反思和实践,现代陶艺获得长足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风格。⑥
本书是对十位陶艺家所做的个案研究和评论,从作品切入,描述艺术风格、解读艺术家创作的思想资源和变化历程,把作品放回到时代语境中理解,评价作品所包含的美学的、社会的意义。选择艺术家的依据, 在于他们所具有强烈的审美现代性特性以及多元的艺术表现样貌。通过这些个案,试图发现身处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陶艺家对于现代性的回应,寻找审美现代性在陶艺创作中的回响和表达。另一方面,也试图由点到面,进而勾勒出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主要样貌,探寻从艺术创造到文化更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引用文献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
张红霞:《张力之维的审美现代性建构20 世纪中叶世界陶艺革命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