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卢浮宫馆藏中国陶瓷
》
售價:HK$
1010

《
建安 决战赤壁(208—213)
》
售價:HK$
281

《
亨利·贝尔坦的“中国阁”
》
售價:HK$
347

《
超越高绩效团队教练(第4版)
》
售價:HK$
714

《
四旋翼无人机轨迹规划与跟踪控制算法
》
售價:HK$
449

《
我一直在想:丹尼尔·丹尼特自传
》
售價:HK$
714

《
投资反脆弱修炼手册
》
售價:HK$
296

《
三九全景脉法
》
售價:HK$
301
|
| 內容簡介: |
|
“;传统”;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第二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实证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困境,及其在实践中的挫败,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所应对的直接时代背景。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革命的实质是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存在论基础和视域的确立。以卢卡奇和柯尔施及葛兰西等为代表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和另类诠释,其立论基础就是对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革命实质的重申和发掘。具体包括:柯尔施对“;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重申;卢卡奇对历史辩证法的探寻;葛兰西对“;实践哲学”;的倡导。在卢卡奇和柯尔施的革命主观前提基础上,葛兰西进一步明确地转换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经济和政治批判主题,表达为文化批判转向。这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要过渡和转向,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者们恢复和发掘马克思哲学革命真义的逻辑应有之义,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理论走向。霍克海默对社会批判理论的建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历程中的理论结果,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完成。社会批判理论作为社会历史性的反思理论,其实质是人道主义的伦理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过程中的理论困境,是实践本体论基础的缺失和退却。其立论基础虽然是对马克思哲学实践本体论实质的重申和发掘,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者们并没有真正贯彻实践本体论的基础和视域。
|
| 關於作者: |
|
吴友军,女,1970年生,博士、博士后,空军航空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空军级专家,吉林省双百人才。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一等资助项目各1项,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1部,编著5部,译著1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天津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求是学刊》《人文杂志》《国外理论动态》《社会科学战线》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4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篇。
|
| 目錄:
|
前言
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背景与立论基础
节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时代背景
一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
二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实证化和意识形态化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现实背景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立论基础:对马克思实践本体论实质的重申和发掘
一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本质特征
二 卢卡奇对马克思实践本体论实质的发掘:对历史辩证法的探寻
三 柯尔施对马克思实践本体论实质的重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 葛兰西对马克思实践本体论实质的发掘:对“;实践哲学”;的倡导
第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理论走向与理论结果
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理论走向:从经济批判和政治批判走向文化批判
一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主题:经济批判和政治批判
二 从经济批判和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
三 葛兰西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意义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理论结果:社会批判理论的建构
一 从文化批判到社会批判
二 霍克海默对传统理论实质的剖析:科学化非反思的知识性理论
三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立场:历史视域的回复和对人主体能动性的高扬
四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初步构想:社会历史性的反思理论
五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具体展示:社会历史反思性的批判活动
六 社会批判理论的精神实质:人道主义的伦理批判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理论困境与理论局限
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理论困境:实践本体论基础的缺失和退却
一 实践本体论基础的缺失:卢卡奇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归于物质现实必然性
二 实践本体论基础的退却:柯尔施的理论与实践的断裂
三 实践本体论基础的外在设定:葛兰西的“;历史主体-历史客体”;的夺取文化领导权方式
四 实践本体论基础的脱离:人道主义伦理批判的困境和局限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的理论局限:片面化的实践观
一 限于实践的目的性的片面性
二 缺失对实践的双向否定性关系理解的片面性
三 扬弃否定的片面性
第四章 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与走向
节 社会批判理论的转向
一 向语言哲学的交往理性的转向
二 承认理论的转向
第二节 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延展与出路构想
一 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延展
二 社会批判理论未来发展的出路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