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在城在乡: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清史研究丛书新编)
》
售價:NT$
505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全新增订本 带你领略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
》
售價:NT$
235

《
法律解释:来自其他学科和私人文本的视角
》
售價:NT$
449

《
世界戏剧史(第10版)
》
售價:NT$
1520

《
琴道新论 琴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
》
售價:NT$
500

《
从帝国到共和国1299至1938:土耳其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
售價:NT$
439

《
儒学、数术与政治 灾异的政治文化史(第二版) 陈侃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重要问题的力作 博雅史学论丛中国
》
售價:NT$
500

《
百病食疗科学搭配饮食 对症食疗调养 花小钱防大病 家庭常备书
》
售價:NT$
245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视角,从《共产党宣言》以及其他有关文献中所描述的“人”与“自由”的关系出发,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与“手段”关系的理论洞见为方法论,探讨三个问题:“自由”与“翻译主体”的关系,“翻译主体”不可或缺的情感因素在表现为“移情”时所显现的是什么样的“历史实在”,“移情”作为一个主要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译者主体性的显现。由五个部分构成。章“绪论”,阐述研究缘起、现状和意义,揭示思路、结构、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手段:为什么总是手段?”。第三章“目的:如何实现真正的目的?”。第四章“主体性与翻译过程”。第五章“结论”。
|
| 關於作者: |
|
徐艳利,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外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
| 目錄:
|
章 绪论
节 研究缘起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入学思想的一般论述
二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自由、“移情”与翻译
三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和西方翻译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马克思主义与翻译研究
二 关于翻译主体的研究
三 关于“移情”的研究
第三节 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手段:为什么总是手段?
节 西方翻译理论史中的乌托邦倾向
一 西方翻译理论史的发展阶段
二 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译者身份地位的转变
第二节 《七十子希腊文本》的翻译:一个不变的范式7
一 《七十子希腊文本》翻译一的理想诉求
二 理想译者的要求
三 自由消失,理想失落
第三节 奈达:乌托邦的复制?
一 奈达科学翻译思想
二 等效原则——复制的乌托邦
三 不变的要求——理想的译者
第四节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乌托邦中的乌托邦
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一场反乌托邦运动
二 依旧乌托邦,依旧理想译者
三 手段与目的分离:难以实现的乌托邦理想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的:如何实现真正的目的?
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一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与原始翻译
二 原始翻译的三个关键概念
三 翻译的不确定性与母语
第二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之源
一 对语言的博物馆神话(the myth of the museum)的拒斥
二 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
三 整体主义
第三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意义
一 对确定性及西方传统的乌托邦翻译双向的反动
二 对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强调
第四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批判
一 过分强调译者主体性,走向反面
二 科学主义凸显,人文关怀降低
三 对“意向性”的忽视
第五节 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移情”转向
第六节 “移情”与施坦因的现象学“移情”论
一 “移情”及其发展简史
二 施坦因的“移情”论
第七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翻译主体建构
一 “移情”、翻译主体与自由
二 当前翻译主体研究及“移情”研究中的缺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