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秦汉至唐律令立法语言论要
》
售價:NT$
347.0

《
茶叶帝国3000年
》
售價:NT$
602.0

《
机器人建模与分析的几何代数方法
》
售價:NT$
857.0

《
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手册,第32版
》
售價:NT$
1265.0

《
神道与日本文化
》
售價:NT$
439.0

《
凤凰台上(全2册)
》
售價:NT$
351.0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修订版)
》
售價:NT$
490.0

《
和平的捍卫——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观照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伦敦大学政治美学教授埃斯特·莱斯利于2005年写作的一部关于自然、社会、艺术化学工业结合的科学哲学书籍。本书一共分为七章,从前言、卡路里蛋白质的基因合成转化、合成颜色之美、垃圾物品再合成的经济角度等出发,重新审视我们对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人工物质出现的迷人故事的几个方面,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说明我们可以如一步探索历的重大技术变革。这本书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它以一种与科学和技术历史学家团体的方法标准不同的方式检查合成产品。这是一本大胆而新颖的书,将为科学技术史家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
|
關於作者: |
埃斯特·莱斯利是伦敦大学伯克贝克英文和人文学院的政治美学教授,著有《·本雅明:战胜习俗》(2000)《好莱地:动画、批评理论和先锋》(2002)和《综合世界:自然、艺术与化学工业》(2005)。
|
目錄:
|
章物质和哲学,煤炭与诗歌
第二章眼状墨纹与合成色彩
·第三章昏暗和亮光,市场经济中的
损耗与成就
·第四章闪烁与外空:一段乌托邦的r/>·第五章色彩里的阶级斗争
·第六章纳粹的彩虹
·第七章第三帝国的抽象与提取
德国之后:污染物、气味以及
·第八章
光彩夺目的色彩
结束语大自然的美丽胴体
·参考文献
·致谢
|
內容試閱:
|
构建艺术与科学的坚实基础
—序
科学与艺术成为跨越科学与人文领域的热点问题已经有许多年了。我们不时地看到一些相关的活动、项目、展览等举办,其中一些还有高端的人士参与。在基础教育、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中,对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来说,科学与艺术之关联和素养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个议题成为热点的同时,其成果在表现形式和质量水准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除了少数意识到其重要的真正热心者之外,许多高端人士的参与,往往只是被临时来,发表一些朴素的感想,或是做些基于其本职工作的联想和发挥,但这些参与、观点和言论,却并未基于扎实的学理研究。许多相关的作品的完成,经常也只是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建构了比较表面化的关联,甚至只有相对牵强的对接。这些不足的存在,使得科学与艺术这一领域的发展并不理想。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在此领域中深入、扎实、系统的学理研究的缺乏。或者说,虽然已经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但现在科学与艺术在国内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还只是一个被提出的问题,或者被关注的主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
20年前,本人曾主编了一套名为“大美译丛”的翻译丛书,在那套译丛序中,我曾写道:“广义的科学美学的内容,也即对于自然之美与科学之美的认识和审美提升,应属于科学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其重要的一部分。鉴于国内对此领域的深人研究之缺乏,我们选择了翻译国外有关重要论著的方式。不过,即使在国外,这些研究也是分散的,也还没有像其他一些相关领域——如一般美学和科学哲学等——的研究那样形成规模。因此,我们在策划此套丛书和确定选题时,对原著的选择余地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要从文献海洋的边边角角中将科学美学的重要代表作筛选出来,难免会有明显的遗漏,再加上获取版权的困难,又不得不再次对一些初
选的佳作割爱,这使得本丛书涉及的范围和规模受到不少影响。尽管如此,
在本丛书现有的选题中,还是涵盖了几个重要的方面,如关于自然界和艺
术之中美的典型体现之一——螺旋——的研究,关于美与科学之关系的
科学哲学研究,关于人们对所认识的天体与音乐、数学与音乐共同之规律和
美感的研究,关于艺术与物理学之关系的研究等等。”
这套译丛当时只出版了批5种,分别是《艺术与物理学——时空和光的艺术观与物理观》《生命的曲线》《美与科学》《心灵的标符——音乐与数学的内在生命》,以及《天体的音乐——音乐、科学和宇宙自然秩序》。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译丛没有能继续延续出版下去,但已经出版的几种书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原本我们设想其主要读者应该是跨学科领域的科学人文研究者,后来却意外地发现在艺术领域中对此译丛关注的读者远远超出了我们原来的想象。这也说明,艺术与科学的问题,确实是一个会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人们兴趣的话题。
20年后,艺术与科学仍然还是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如前所述,这些年来在此领域中更有影响的著作和研究工作依然还是为数不多。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文化及与之相关的各领域的发展,例如像教育领域中“STEAM”(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的兴起,以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对核心素养的强调、大学中通识教育的广泛开展等,更不用说在科学、艺术和科学人文教育中对跨学科研究的关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艺术与科学这一主题(或者说研究领域)的需求却日益增长。而以前的“大美译丛”因系多年前出版,现在早已脱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敏锐地意识到这类选题的价值,找到我,希望能重出“大美译丛”并继续增加新的品种。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了新的这套“艺术与科学译丛”。有些遗憾的是,原来“大美译丛”中几种优秀的作品(如《艺术与物理学——时空和光的艺术观与物理观》等),多年后已经联系不上版权。现在在这套新的“艺术与科学译丛”中,我们除了重版可以解决版权的几种著作之外,将陆续组织翻译更多的新作品,而选择的标准,则是在广义的艺术与科学这一领域中有、有新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各类作品。我们将以开放的方式将这套丛书持续地做下去。
希望“艺术与科学译丛”能够为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转化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兵
2020年9月20日于清华园荷清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