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早期干预丹佛模式辅导与培训家长用书
》
售價:NT$
539.0

《
萨满文化研究丛书——通古斯人的心智丛(全三册)
》
售價:NT$
1639.0

《
帝国潜流:清代前期的天主教、底层秩序与生活世界
》
售價:NT$
490.0

《
鲨鱼大图鉴:世界现生536种鲨鱼完全解读
》
售價:NT$
2189.0

《
世界美食丛书:面包+咖啡(2册)
》
售價:NT$
1000.0

《
化学工程发展战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
售價:NT$
2540.0

《
新冠病毒感染临床实践指导 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及康复
》
售價:NT$
230.0

《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标准物质分析图谱
》
售價:NT$
1474.0
|
內容簡介: |
本书回溯互联网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三大关键问题是技术标准选择、核心资源管制权归属和信息控制权归属。政府、商业公司、技术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等四大主体,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博弈、合作,在此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深刻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当前,全球围绕5G标准、数据本地化、平台治理、人工智能治理等问题进行博弈的本质是数据控制权之争,也是自“9·11”事件以来全球信息控制权之争的深化。本书以史为鉴,坚持开放、共享理念,寻找在博弈中达成合作的方略,为推动中国互联网治理走向善治贡献力量。
|
關於作者: |
张建军,传播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传播、互联网治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部社科基金、中央网信办和天津市社科基金等多个项目,主讲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新媒体传播研究”。
|
目錄:
|
第一章互联网的起源与道法自然精神1
第一节“出了问题的美国”与“嬉皮士”1
第二节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建立13
第三节阿帕网与核战争无关16
第四节道法自然:互联网技术社区与自我治理法则21
小结29
第二章标准之争——网络控制权的首次国际博弈30
第一节什么是互联网30
第二节万网之网的核心:TCP/IP协议32
第三节互联网是国际协作的产物,不是美国的独家发明40
第四节技术团体与各国政府的首次交锋:联网协议三方之争44
小结53
第三章自由与控制:美国国内网络控制权之变56
第一节现代互联网先驱:国家科学基金会网56
第二节从专业网到大众网:现代互联网的开启65
第三节国家意志:《高性能计算法案》与信息高速公路78
小结85
第四章核心资源之战:网络控制权的第二次国际博弈87
第一节推进全球联网: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与全球电子商务框架88
第二节波斯特尔“实验”:稀缺性与核心资源控制权之争93
第三节ICANN:全球互联网治理合作的第一个正式组织109
第四节艰难的放手:美国政府移交ICANN控制权历程127
小结134
第五章虚拟空间的国际多方博弈136
第一节国家登场:信息社会世界峰会136
第二节IETF精神的发扬:联合国互联网治理工作组139
第三节互联网国际治理的推进:突尼斯峰会143
第四节不做决议,只对话:互联网治理论坛144
第五节无力的多数派:国际电信联盟大会147
第六节NETMundial会议和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152
小结157
第六章信息控制权:正在上演的互联网第三次国际博弈159
第一节自由与控制:“9·11”事件与美国政府互联网政策的转向160
第二节网络安全全球治理规则的博弈170
第三节数字空间的国家监控:斯诺登与美国棱镜项目174
第四节数字围墙升起:走向分裂的互联网?185
小结212
第七章数字主权:全球数据争夺战215
第一节新时代的石油:数据215
第二节从网络主权到数字主权:意识与战略219
第三节从“安全港”、“隐私盾”到“隐私框架”:欧美数据主权的多方博弈229
第四节布鲁塞尔效应:区域规则对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影响235
第五节算法与平台: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新挑战240
小结243
结论246
参考文献252
|
內容試閱:
|
序
20年前,在内蒙古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张建军来到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跟随我攻读传播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他在天津高校工作了几年,之后又回到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1世纪第一个十年正值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时期,因为本科时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读书期间他关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领域较多,也曾在几家互联网公司实习,自己还先后创建了几个教学网站,这些网站至今仍在维护更新。他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互联网治理,工作以后也继续在这个领域耕耘,2016年后陆续获得教.部和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今天这本书应该说是对其多年相关研究的一个总结。
研究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史以及互联网治理,对当下和未来有何意义呢?当前,有关5G标准、数据本地化、平台治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全球性互联网治理棘手问题,是否可以从历史中找到有益的启示。在本书的作者看来,尽管这些问题分属不同层面,表现各异,本质上都与信息控制权有关。5G标准之争的实质是决定数据底层传输方式的争夺。在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围绕计算机联网协议——也就是底层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标准,在美国、欧洲以及其他国家之间也发生过激烈纷争,美国政府主推TCP/IP协议,欧盟力荐OSI协议,而国际电信联盟则主张X.25协议。数据本地化是各国政府因担心自己丧失互联网信息控制权而采取的防御性行动。平台治理和人工智能治理,本质上是在社会日益数字化的背景下,企业、政府、用户之间,围绕数据控制权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决策权而进行的权利再平衡。这种数据控制权之争并非新事,实际上自2001年“9·11”事件以后就开始了,而且争夺也在逐渐深化。“9·11”事件后,《爱国者法案》开启了美国以国家安全之名监控全球信息流动之门。各国也因此跟进出台、更新各自的网络安全法等制度。美欧之间的数据安全港、隐私盾框架协议以及2022年初新达成的隐私框架,均与《爱国者法案》密切相关。斯诺登曝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