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仕途之外:先秦至西汉不仕之士研究
》
售價:NT$
305.0

《
经纬度系列丛书·帝国陨落:君士坦丁堡的40次围城
》
售價:NT$
347.0

《
浪客剑心:东京篇(全6册)
》
售價:NT$
1163.0

《
人生法则:33条商业和生活指南
》
售價:NT$
347.0

《
政商现形记: 清朝的权力、贸易与商帮
》
售價:NT$
398.0

《
早期干预丹佛模式辅导与培训家长用书
》
售價:NT$
539.0

《
萨满文化研究丛书——通古斯人的心智丛(全三册)
》
售價:NT$
1639.0

《
帝国潜流:清代前期的天主教、底层秩序与生活世界
》
售價:NT$
490.0
|
內容簡介: |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环节。面对社区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社区共治是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本书引入网络有效性分析视角,致力于对中观层面社区治理组织间网络结构和互动关系的考察,并提出了对社区共治网络有效性的过程性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基于网络生成、互动和统筹三条进路的有效性影响因素与机制,给出对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三社联动”和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等现实路径及其机制的理论解释。
|
關於作者: |
王杨,法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出站,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访问学者(2019-2020)。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等。曾在《中国行政管理》、《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参编中英文专著各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教.部、团中央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8项,获得1项省部级学术获奖(民政部2015政策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积极参与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领域相关政策咨询与社会服务工作,承担多项民政部、北京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各区、街道等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为北京市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建言献策。
|
目錄:
|
第一章导论——社区共治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社区共治的相关意涵与内容
第二节社区共治成为发展方向——社区治理模式的演进逻辑
第三节研究的现实面向与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社区共治总体研究述评
第二节社区共治路径与机制研究述评
第三章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一节已有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基于生命周期的网络有效性分析框架的提出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四章社区共治网络生成: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及其绩效影响机制
第一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作为形成社区治理网络的基础
第二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绩效衡量和案例绩效评价
第三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绩效的机制分析和政策建议
第五章社区共治网络互动:“三社联动”机制
第一节“三社联动”作为社区共治网络发展路径
第二节“三社联动”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三社联动”机制的多案例研究
第四节“三社联动”机制的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社区共治网络统筹: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及其有效性机制
第一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制度与理论面向
第二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作为网络统筹路径
第三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有效性机制的多案例研究
第四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机制的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结语
附录A社区社会组织培育问卷
附录B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访谈提纲
附录C“三社联动”访谈提纲
|
內容試閱:
|
序一
认识王杨至今已经8个年头了,从她进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到现在她这本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的著作即将出版,作为合作导师,我见证了她在社区治理研究方面的努力和成长。自从事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方向的博士后研究以来,王杨一直深耕这一领域。除了大量阅读文献之外,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她都经常深入基层,反复到书中提及的几个案例社区进行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她积极参与这些社区的活动,为社区发展提供咨询。我想,当她在研究这些案例的时候,里面每一个被匿名化的对象都是她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她对学术的执着和扎根基层的精神令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国的社区治理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的历史变迁,各个城市都有多元而丰富的创新实践,为学术界提供了理论研究的“富矿”。我国的社区治理既符合社区治理的一般规律,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需要不断进行本土化理论探索的重要议题,更为学者们构建中国社区治理理论学派提供了机遇。王杨的这本《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社会网络视角下社区共治路径与机制研究》,就是以中国社区治理共同建构的过程与机制为研究对象,尝试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解释,这足以看出她对探究中国之治的勇气和决心。
我从事社会组织和社会创新的研究多年,社会组织和社会创新的实践场域通常在基层、在社区。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我国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是个长期的治理结构与功能调适过程,并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干预方法,也无法套用西方的理论进行解释。在中国特色的社会变迁背景下,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必然需要坚持党建引领和相关利益主体共建共治共享,需要同向同行的努力,其路径与机制一定会区别于西方现有的社区治理理论。王杨这本书非常敏锐地看到了这一过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运用多案例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理论阐释。我认为本书至少包括以下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从理论价值来看,本书拓展了社区治理的研究视角,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