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水库式经营
》
售價:NT$
286.0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售價:NT$
270.0
《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
售價:NT$
649.0
《
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8版)
》
售價:NT$
545.0
《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售價:NT$
484.0
《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
》
售價:NT$
380.0
《
攻金之工:早期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金属艺术
》
售價:NT$
6528.0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NT$
254.0
編輯推薦:
《中国纹样之美:植物篇》
1.中国各民族纹样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本套书精选了作者团队挖掘整理的龙纹、凤鸟纹、鹤纹、蝴蝶纹等动物纹样,以及牡丹花纹、八角花纹、莲花纹、菊花纹等植物纹样。这23款纹样,从人间草木,到龙凤祥瑞,从人口众多的汉族,到壮族、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为读者带来一副广阔的纹样画卷。
2.作者团队潜心挖掘复原再造中国纹样,从2018年起,建设以纹样为标本的中华民族文化视觉基因工程,为国内该领域的带头人。本套书除了展示中国纹样图示,还配有古老传说,仿佛可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用简单轻松的方式,与不同寓意的纹样相遇。
3.套装书附赠纹样色卡、ai矢量图文件,方便读者进行设计。套装书为小开本精装,内文使用为进口100g特种纸,方便随身携带翻阅。
《中国纹样之美:动物篇》
1.中国传统纹样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本套书精选了作者团队挖掘整理的龙纹、凤鸟纹、鹤纹、蝴蝶纹等动物纹样,以及牡丹花纹、八角花纹、莲花纹、菊花纹等植物纹样。这23款纹样包罗万象,精美绝伦,上溯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从一草一木,到龙凤祥瑞,除了涉及人口众多的汉族,还有壮
內容簡介:
《中国纹样之美:植物篇》
本书收录了牡丹花纹、八角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梅花纹等中国传统植物纹样图案,讲述了这些植物纹样在我国各民族中的寓意,以及背后故事及传说,诉说了古人对植物的喜爱。植物纹样的由来,有的是与游牧民族一起传播到中原,有的是西南边陲的古老寓言,有的则来自于民间的神话传说。本书纹样图片皆为作者与团队精心收集梳理绘制完成,并在其后配有中国传统色名称,精美漂亮,值得珍藏。
《中国纹样之美:动物篇》
本书收录了龙纹、凤鸟纹、鹤纹、蝴蝶纹、鹿纹、象纹等中国传统动物纹样图案,讲述了这些动物纹样在我国各民族中的寓意,以及背后故事及传说,诉说了古人对动物的信仰与敬畏。在这些动物中,有的与古人朝夕相处,有的则是来自神话传说中由不同的动物结合演化成的神兽。本书纹样图片皆为作者与团队精心收集梳理绘制完成,并在其后配有中国传统色名称,精美漂亮,值得珍藏。
《中国纹样之美》套装系列图书分为“动物篇”“植物篇”两册。纹藏团队希望能通过这两本书让读者爱上中国传统纹样,领略中国传统纹样之美。
《中国颜色》
人类的文化和生活缤纷多彩。本书包含了9大类、100种中国传统颜色,配上精美的照片和颜色故事,与你一起发现不同的光景和意义。
红:贯穿整部中华历史的深厚底色,象征吉祥、喜庆、婚嫁与热闹。
黄:我国先民最早将其认定为盘古开天辟地时混沌天地的原始色彩,有严肃、隆重、正面的含义。
蓝:是古代中国庶民阶级的色彩。
绿:大自然里充满了恣意、比例调和的绿,在我国色彩史中,却曾经属于低微的颜色。
紫:曾经为龙袍的专用色,也是道教尊崇的颜色。
褐:是传统颜色系列中历史悠久且广泛流传的色彩之一,色感低调。
白:白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本义为虚空,在古代指素色。
灰:传统颜色名词,给人阴暗低沉的感觉。
黑:是我国历史上单色崇拜时间长、含义多的一种色彩,也是传统书画中重要的用色。
原来在生活中,我们早已不知不觉见证了绚丽的中国颜色。
關於作者:
黄清穗
纹藏团队创始人,“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发起人。现执教于广西艺术学院,同时担任多个高校客座教授、专家,为多个国家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授课,著有多部纹样专著。
覃淑霞
纹藏团队成员,现为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黄仁达
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艺术学院(Ontario College of Art)。
曾任职多伦多广告公司美术指导/香港电影策划/台湾有线电视台美术部经理。
现从事广告设计,旅游及写作。
已出版书品:《小二,再来一杯啡》《酗巴黎》《巴黎逛街地图》《北京逛街地图》《上海逛街地图》《东京逛街地图》等共13本。
目錄 :
《中国纹样之美:植物篇》
花卉
牡丹花纹
八角花纹
莲花纹
菊花纹
梅花纹
宝相花纹
桃花纹
果、树
桃纹
石榴纹
葡萄纹
松纹
竹纹
枝叶
卷草纹
《中国纹样之美:动物篇》
天
龙纹
凤鸟纹
鹤纹
蝴蝶纹
地
鹿纹
象纹
牛纹
虎纹
水
鱼纹
蛙纹
《中国颜色》
赤
010
赤色 012红色 014赭色 017朱色 019朱砂(辰砂) 021丹色 023银朱色 025绛色 027茜色 029胭脂红 031苏枋色 / 木红色 033石榴红 035牡丹红 037朱槿色 039暮色 040玫瑰红 042
曙色 044红梅色 046桃色 048
黄
050
黄色 052土黄色 055栀子色 057檗黄色 059柘黄 061明黄 063雌黄 065铅黄(密陀僧) 066琉璃黄 068藤黄 070鹅黄 071缃色 073萱草色 074琥珀色 076金黄色 078
蓝
080
蓝色 082靛蓝 085吴须色 087青花蓝(苏麻离青) 088湛蓝 090群青色 092石青色 094景泰蓝 096绀色 097孔雀蓝 099琉璃蓝 101阴丹士林 103霁色 105天青 106缥色 108秘色 110
绿
112
绿色 114草绿色 117苍色 118铜绿 120祖母绿 122石绿 123翡翠色 124青翠色 125碧色 127鹦鹉绿 128柳色 130葱绿 132竹青色 133豆绿 135艾绿 136
紫
138
紫色 140葡萄色 143紫砂色 145茄子色 146紫藤色 148青莲色 149藕合色 151
褐
152
褐色 154酱色 157茶色 159玳瑁色 161棕色 163香色 166黄栌色 168
白
170
白色 172练色(素色) 175粉色 178瓷白色 180铅白(胡粉) 182月白色 184玉白色 186云母白 188
灰
190
灰色 192灰白色 194青灰色 196银灰色 199银鼠灰 201银色 202
黑
204
黑色 206玄色 210墨色 212漆黑 214皂色 216乌黑 218黛色 221
参考文献
223
內容試閱 :
《中国纹样之美:植物篇》
在原始狩猎时期,人类的思想与艺术创造的母题是并肩作战的伙伴。农耕时期,枝、叶、花、果、树通过食用、药用以及观赏,逐渐占据人类的生产生活。植物纹样是源于自然生态的艺术创造。先民对生态进行模拟,并将他们的人文意识反映其中,从而在中国的深厚历史土壤中培育出各式各样的植物纹样。
彩陶纹样在新石器时代发展起来,除了动物纹样,花纹、叶纹、藻纹、果实纹等简单的抽象植物纹样也开始出现。春秋战国至汉代,植物纹样的题材都有所突破和扩展。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植物纹样才产生转型,真正进入中国艺术的装饰主体领域,影响着后来中国植物纹样的风格变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在这一时期广泛传播。魏晋南北朝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鲜卑族以及南诏国时期的云南白族、汉族等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因此在石窟艺术、建筑装饰、器物上涌现大量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的莲花纹、宝相花纹、卷草纹等植物纹样。
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始陆续出现葡萄纹、石榴纹,这些来自异域的植物纹样披着全新的外衣与东土的人们展开互动,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大唐的繁荣与开放展现出风格鲜明的唐代美学特征,植物纹样丰满、繁复、华贵,无不映射出盛世气象。国色天香的牡丹深受唐人追捧,他们大量种植牡丹,从观赏到诗词,再到书画、纹饰,牡丹比比皆是,在中国后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此同时,唐代丝绸之路上的交往与贸易达到鼎盛,自汉代出使西域的使者张骞将石榴、葡萄带回中原后,以其作为原型的纹饰得以风靡。我们至今仍可以在博物馆看到大量的铜镜上展示着充满希腊艺术风格的海兽葡萄纹、缠枝葡萄纹,还有那火红喜庆的石榴纹被广泛应用后,形成了中原汉族与新疆维吾尔族的民间生活中差异化的特色。不得不提的是,佛教在唐代充满着活力,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演变而来的宝相花纹在融合了佛教风格与唐代审美后,在大唐趋于华丽和饱满,其象征寓意更为世俗化,并且出现了以牡丹花或其他花卉为母体变形成的宝相花纹。
元朝形成了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汉民族文化并存及相互渗透的文化体系。负有盛名的元代青花瓷器上多有缠枝卷草纹、缠枝莲纹等卷草与花卉的组合出现,也源源不断地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纹中的松纹、竹纹。此时的植物纹样大多在表现技法上融合了伊斯兰风格,在表现题材上多使用汉族传统的“岁寒三友”“四君子”等植物图样。多种风格的融合,组成了这个时期独特的植物纹样风格,也从侧面展示着草原民族的个性。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众多植物纹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菊花纹、桃花纹、梅花纹、宝相花纹、桃纹、松纹等常见的植物纹样都围绕“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一特征呈现于服饰、瓷器、织绣上,如菊花纹、桃纹寓意延寿,宝相花纹、牡丹花纹寓意富贵吉祥,莲花纹寓意连生贵子等。满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植物纹样随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发展和演变,但从整体风格上来看也多受汉文化这一主流文化的影响。
本书为呈现中国民族纹样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还加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植物纹样,这些纹样都基于其本民族的文化信仰、历史故事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演变、成型,是十分真诚而又珍贵的民间艺术创造。如八角花纹在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壮族、侗族、苗族、哈尼族等民族中都是常见的几何型植物纹样;壮族的姆洛甲、彝族的咪依噜都是它们各自崇拜的花神文化;西北地区有新疆维吾尔族的阿娜尔象征着独特的女性之美;东北地区有延边朝鲜族仰慕的春天的使者——金达莱。
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民族的植物纹样,如今我们再一一看来,似乎都产生了一种回归到自然的审美心理。花的寿命十分短暂,却在其生长之时或轮回之时重新被赋予无限的关于人、关于世间万物的生命与情感,它们要承载的比人的一生要多得多。庄子曾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也许是提醒我们,在这庞大的中国民族纹样体系面前,我们的所见、所思、所做还微不足道,因此对于本书的体例、内容、纹样的选取等各方面的考量,也没有办法做到全面又均衡,只能选取一些相对具有代表性的纹样进行描述和展示。在本书中,我们保持着敬畏之心写下纹样之形意,画下纹样之美,希望能在时间的刻度上让中国民族纹样再次留下印迹。
《中国纹样之美:动物篇》
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动物的存在。渔猎时期,原始先民依靠部分动物为生存的基础和保障。而人类在原始社会的蒙昧与无知,激发了他们对于动物形象的无限想象。动物纹样题材既有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也有不同动物结合演化成的神兽,它们安抚人类的恐慌、局促,用线条与色彩给人以生命的最高信仰。
中国动物纹样种类多,分布广,出现时间也很早。新石器时期是原始的动物纹样涌现的开端,彩绘陶器上呈现了蛙纹、鱼纹、鸟纹、蛇纹等早期的动物纹样,尽管它们大多简单、拙朴,不经修饰,但似在诉说着生命起源的故事。殷商、周时期弥漫着原始的巫术崇拜,一件件青铜器凝重沉厚,其表面刻画虎纹、龙纹、凤纹、象纹、牛纹等动物纹样,背景则是密不透风的云雷纹。它们覆盖在青铜器体上,似乎显示着强大的力量,人们在面对它们的时候不禁屏息凝神、惊叹不已。春秋战国时期的动物纹样在继承了商周时期动物纹样的基础上,被打造得更为自由灵活,题材开始逐渐向自然生活的方向转变,龙纹、凤纹进一步演化,鹤纹、鹿纹、鸟兽纹、狩猎攻占纹等动物相关纹样在自然写实风格基础上逐渐萌芽。秦代大建宫阙,龙纹、凤纹、四灵纹等动物纹样在建筑雕刻、瓦当上广为应用,还有那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秦始皇陵陪葬墓中发现的大量青铜水禽,它们都显露出即便是权力无限的皇帝也无法触及的渴求与梦想,那些关于长生不老、飞升成仙的愿望与这些器物有着紧密的联系。到了汉代,羽化成仙、阴阳五行、鬼魂观念等思想迅速蔓延和流行,祈求长生似乎已经成为贵族和百姓的共同心愿,龙凤、鹤、鹿、玉兔、蛇等动物纹样包含着仙化的寓意,源源不断地呈现在画像石、墓帛画、陶尊上。
六朝时期,社会兴衰起伏、动荡不安,此时印度佛教已传入中国,北魏的佛教艺术发展兴盛,建了许多佛教石窟,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动物也带着佛教的神话色彩,引人注目。如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图》上的那只九色鹿善良、美丽,能够舍身救人,相信邪恶、欺骗终会有报应。这也说明了,鹿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充满着灵性,是善良、祥瑞的象征。隋唐时期的多元文化交融给动物纹样的传播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各类海兽、翼兽、摩羯等纹样从国外传来,加上汉民族的蝴蝶、龙凤、鹿、仙鹤等动物纹样,动物纹样被打造得更为华美、细腻,因此我们在唐代十分盛行的铜镜、金银器、丝绸等器物上似乎能听到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回响。宋代盛行文人喜爱的中国花鸟画,因此飞鸟、花、蝶自然是被赋予生动色彩的主角。不得不提的是宋徽宗的《瑞鹤图》中的那十八只仙鹤,各以飘逸灵动的姿态飞舞在缭绕烟云中。清秀雅致的鹤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希望成仙修道,收获美好吉祥的愿望。
潘天寿先生说过元代绘画“全承宋代绘画隆盛之余势,以元人治画之环境,一任自然发展而成之”,有着巨大影响力的青花瓷亦是如此。元代青花瓷上的动物纹样风格保留着北方民族苍劲有力的笔法与粗壮沉着的渲染,云龙、凤鸟、马、孔雀、莲池鸳鸯等动物纹样既凝聚了汉民族吉祥美好的寓意,又汲取了北方旷野的审美养分。明清时期,社会的多元化也带动了动物纹样的多元化。在宫廷里,龙凤纹样繁缛华丽并逐渐程式化,成为皇家专属,鹤、麒麟、虎等纹样出现在文武官员朝服的补子上,以划分品级官位;在民间,年画、皮影、剪纸等大受普通百姓喜爱,鱼、蛙、牛、虎、蝴蝶等许多常见的动物纹样已经广为流传,承载着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愿。不仅满族、汉族文化融为一体,其他少数民族也深受汉民族文化影响。因此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动物纹样既为各民族所喜爱,又由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衍生出更加精彩的纹样。
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更是异彩纷呈,他们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许多生动、感性的民族史诗,我们也能够在动物纹样中窥见其缩影。因此,我们在编撰此书时也将部分少数民族的动物纹样历史和故事纳入主体内容中,以期拓宽中国纹样之美的边界。如苗族的龙纹取材于生活劳动,种类可以变化多样,似乎是万物皆可为苗龙;畲族有着别具一格的凤凰文化,传说中的凤鸟就是高辛帝之女三公主的守护神鸟;黎族的蛙纹既有独特鲜明的造型,又延续着古老的生殖崇拜思想;傣族地区是大象繁衍居住的家园,传说中的神象“掌月朗宛”深受人们崇拜;土家族每年大办牛王节,用牛纹祈愿平安和丰收;彝族的“四方八虎”在传说中还具有足以支撑天地,推动世界运转的力量……这些民族的动物纹样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尽管在纹样的寻找、发掘、再创造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遗憾,同时在编撰此书时无法做到系统与全面的呈现,但我们相信如此美好又灿烂的中国民族纹样终会与我们重逢。
纹样之于民族,也许是图腾崇拜的延续,也许是强有力的精神纽带。我们从各民族的织物、饰品、瓷器、雕刻等诸多载体上,精心挑选出了本书所呈现的10种动物纹样,希望能让读者们以简单、轻松的方式,与远道而来的它们相遇、相识,共同感受中国动物纹样之美。、
《中国颜色》
色彩源于大自然,华夏先民从观察天地运行间日出日落和时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中,得出赤、青、黄、白、黑为衍生宇宙大地色彩的五种基本色调的观念,从而建构出“五色观”色彩理论。有关“五色”概念的记载,最早见于上古文献专事记录舜、禹和皋陶对话的《尚书·益稷》之中。古人根据土、木、火、水、金(五种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的五行法则而定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并与颜色建立关系;又把权势地位、哲学伦理、礼仪宗教等多种观念融入色彩中,渐渐整合出一套独树一帜的色彩文化系统,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色彩文化是历代政治经济、社会风情、文学艺术、民俗节庆,以及思想观念与审美标准的反映,内涵多彩丰富,同时应用范围又十分广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从服饰、建筑、
绘画、书法、玉器、瓷器、工艺、家居摆设,以至生活饮食及中医药理等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均与色彩沾上了关系,亦显示出前人对色彩的重视。
大约自公元前 11 世纪的周朝开始,人们便赋予色彩特殊的含义,把色彩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类:“正色”即前述的五色;而“间色”则由不同的“正色”以不同的比例调和而成,归属为次要的颜色,故又称为“闲色”。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势篇》曾指出“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意即色彩可千变万化、多不胜数,但始终离不开“五色”。可见这“正色”和“间色”的说法,与现代光学中的红、绿、蓝“三原色”理论(见 004 页注 1)和印刷术中的青色、洋红色、黄色、黑色四色彩印原理(见 004 页注 2)类似,即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色彩的结构模式,只是在当时缺乏科学实验的基础。
传统颜色五彩缤纷,色泽涵盖领域宽广细腻,且各色又分别传递不同的思想和意义。本书在烂漫迷人的色彩世界中,挑选出 100 种自古流行至今,依旧发挥强大影响力,以及仍活用于现代我国社会生活的重要颜色,并对每种色彩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应用特色,以至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含义进行系统式解读。
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本书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四个基本专有名词——色相、明度、彩度及色阶(见 004 页注3)来加以说明。另外,每种颜色附有示范及参考用的彩印色卡,并分别标示各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范例说明见下图),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的知识,感受传统东方色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