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精简写作:博报堂演讲撰稿人教你写出好文章(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从荒诞到反抗:导读加缪《局外人》和《鼠疫》(谜文库)
》
售價:NT$
305.0
《
给孩子的考古
》
售價:NT$
296.0
《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售價:NT$
505.0
《
我以为这辈子完蛋了(经历了那么多以为会完蛋的事,我还是活得好好的!)
》
售價:NT$
398.0
《
社会情绪的传递与互动研究:以情感符号为视角 (光明社科文库·法律与社会)
》
售價:NT$
434.0
《
推荐系统核心技术与实践
》
售價:NT$
505.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售價:NT$
347.0
內容簡介:
传播和转化新的技术,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创造发明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环节。然而,尽管学术界和实践界对成果转移转化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然面临前沿科技成果实际产业转化率不高,大量技术链、产业链发展受限未根本解决等严峻挑战。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做了多层面的研究,认同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条件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综合效应。近年来,技术转移的综合视角以及非线性的技术转移机制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综合多层视角或因素进行非离散变量的实证检验仍十分鲜见。成果转化是一个多主体、多维度、多层次,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既有研究对多个相关因素的“多层面效应”的忽视,使得现有研究成果无法很好地解释、预测和指导成果转化实践。同时,由于文化、地理、区域等因素影响,成果转化政策安排的理论适用性因地区而异,而既有研究多关注欧洲北美区域。考虑到中国复杂的各级政府间网络体系和区域技术资源以及独特的人文背景,有必要在中国的成果转化政策背景下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与探讨。故本研究基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成果转化实践现状,借鉴国内外成果转化制度和主体相关文献和实践经验,基于制度理论、技术转移主体理论和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理论方法,响应技术转移多层框架设想,构建了包含成果转化宏观层面的制度、中观层面的资源和微观层面的组织背景下的成果转化多层框架,以探究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环境下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提升问题,并为政府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的意义:本研究从基于离散变量的单一视角转向基于组合条件的多层结构视角,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多层框架,综合采用能够分析这种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并且在中国的成果转化实践场景中进行跨区域检验,这对于理解和解释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转化绩效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贡献于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理论和技术转移转化理论,并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实现持续高效的成果转化提供实践层面的指导,对于揭示提升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關於作者: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担任浙江省技术市场促进会理事。主持和参与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杭州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课题,以第一作者在《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浙江经济》《Journal of Knowledge Economy》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錄 :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研究
第3章 基于多层视角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组态模型构建
3.1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分类及演变
3.2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驱动成果转化绩效的机理
3.3 科技成果政策驱动成果转化绩效的中观条件和微观条件..
3.4 核心变量的测度
3.5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多层视角框架组态模型构建
第4章 多层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组态效应与绩效实证研究
--以中介机构为立足点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4.2 研究方法
4.3 实证分析
4.4 研究结论
第5章多层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组态效应与绩效实证研究
--以科技企业为立足点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5.2 研究方法
5.3 实证分析
5.4 研究结论
第6章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多层视角框架影响路径研究
--以龙盛集团为案例
6.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6.2 案例呈现 ....
6.3 案例总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1 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文献计量
附录2 调研问卷 -
附录3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供给与政策协调测量量表
附录4 四地区大学及科研院所数量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