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精选集
》
售價:NT$
398.0

《
爱因斯坦学习法
》
售價:NT$
281.0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NT$
602.0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NT$
367.0

《
理智与疯狂
》
售價:NT$
347.0

《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售價:NT$
505.0

《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98.0

《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编写说明
大别山“28 年红旗不倒”,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这些革命历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数量浩繁的革命回忆资料更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使后来者了解大别山革命历史,弘扬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和大别山精神,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一些大别山革命历史的亲历者、亲见者、亲闻者便陆续撰写回忆文章,留下了大量革命回忆资料。多年来,各级党史工作部门和学术机构虽然汇编了其中一部分资料,但由于大别山革命历史跨度长、活动地域广,大量回忆资料总体上呈现出零散的状态,给党史、革命史研究和社会各界学习、了解大别山革命历史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编辑了这套集成性的《大别山革命历史回忆资料丛编》。全书根据大别山革命历史阶段分为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卷(上、中、下)、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卷(上、下)和解放战争时期卷(上、中、下),共4卷9册,收录革命回忆资料 736篇。
本《丛编》所搜集整理的回忆资料记述的历史时间长、资料形成时间久、资料来源跨度大、记述的地域范围广,内容极其丰富,资料的体例格式也不完全统一、规范,有一些史实回
|
內容簡介: |
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这些革命历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数量浩繁的革命回忆资料更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使后来者了解大别山革命历史,弘扬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和大别山精神,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一些大别山革命历史的亲历、亲见、亲闻者便陆续撰写回忆文章,留下了大量革命回忆资料。多年来,各级党史工作部门和学术机构虽然汇编了其中一部分资料,但由于大别山革命历史时段长、内容跨度大、活动地域广,大量回忆资料总体上呈现出零散的状态,给党史、革命史研究和社会各界学习、了解大别山革命历史带来了诸多不便。全书根据大别山革命历史阶段分为建党与大革命时期卷、土地革命时期卷(上、下)、抗日战争时期卷、解放战争时期卷,共收录革命回忆资料753篇,近400万字。本丛编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研究宣传专项引导资金2019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成果。对党史研究和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和价值
|
關於作者: |
田青刚,男,河南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大别山精神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大别山红色资源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文化、红色资源研究。曾接受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采访,担任《长征英雄 吴焕先》、《刘邓大军在安徽》等电视专题片访谈专家。在《党史研究与教学》、《中州学刊》、《历史教学》等重要学术刊物独立发表研究论文近60篇;出版《吴焕先》《红二十五军长征人物传略》《大别山精神》读本等著作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项目《大别山精神研究》等各类科研项目26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科研奖9项。
|
目錄:
|
《大别山革命历史回忆资料丛编》 主编:田青刚
《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卷》 本卷主编 刘喜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卷 上》本卷主编:孙启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卷 中》本卷主编:田青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卷 下》本卷主编:孙启正;牛长立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卷 上》本卷主编:张金林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卷 下》本卷主编:张金林;赵赞
《解放战争时期卷 上》本卷主编:李志坚
《解放战争时期卷 中》本卷主编:李志坚;牛珂珂
《解放战争时期卷 下》本卷主编:李志坚
|
內容試閱:
|
前言
大别山革命历史享有“28 年红旗不倒”的美誉。建党初期,这里就有返乡知识分子传播进步思想,创建和发展党的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形成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不久,在中革军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下,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北上长征,并率先到达陕北,出色地完成了先遣任务;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这里活跃着红二十八军和便衣队以及豫南红军游击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新四军第五师的成长地,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发生的中原突围、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分别标志着解放战争的开始和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战略转折。
然而,长期以来,大别山革命史研究相对滞后,与其历史地位远不能匹配。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史料的匮乏、零散和单一。以大别山革命史研究较为深人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而言,学界广泛使用的资料,无非是几套档案史料的合集,如鄂豫、皖三省的《革命历史文件汇集》《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4)《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等。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革命史资料则基本处在零散分布的状态,除《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1~8)、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1~7)外,未见系统性出版的大型资料集成。另外,这些为数不多的史料,基本上是以收录党、政、军部门的正式文件为主,包括上级的指示、决议、规定,巡视员的汇报,下级部门的请示、报告、总结,等等。从研究角度来看,这些政策性文件不可或缺,但仅有这些,资料显然过于单一。
历史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多层次、多面向的,或者说,历史应该是立体的而非线性的。大别山的革命史有深厚的地域性底蕴作支撑,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习惯,乃至该区域的移民、宗族及由此形成的民性等因素都会对革命产生潜在的、隐性的影响。美国著名汉学家罗威廉(William T.Rowe)的《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一书,就是从大量的文集、方志、宗谱、传记等地方性文献入手,考察麻城一带一以贯之的“暴力”因子,来展示不同于传统革命史书写的新图景。
资料的零碎与单一,制约了大别山革命史研究,使得近年来在革命史研究领域已经多有尝试的新理论、新视角、新范式等无法与大别山革命史相嫁接,妨碍了相关研究的深人和成果出新。
《大别山革命历史回忆资料丛编》(以下简称《丛编》)这套资料搜集、整理整合了已出版及部分未出版的大别山革命亲历者、参与者、见闻者的回忆性文章既弥补了以档案为主的现有资料之不足,同时其集成特点也解决了研究利用这类资料的不便。由于挖掘、整理、筛选了部分未刊资料,这套资料具有了一定的独特价值。
由于大别山革命历史跨度长,地域广阔,所涉及的鄂、豫、皖三省各级党史革命史资料是海量的。我们从中选取了大别山革命亲历者、见闻者的回忆性文字或由其口述别人代笔的文章,按照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汇集成了这套资料丛编 。在选取的标准上,秉持了客观、严肃、认真的原则,本书主要选取回忆性文章,故事性、文学性太强的不收录,有争议的文章慎重收录,个人成书的回忆录选择性摘录。
本套资料丛编按照历史时期分成四大部分,分别是“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覆盖了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 28 年的历史。由于大别山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平衡性,各个时期收录文章数量不等。
“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是革命的早期阶段,时间大致从 1921年建党到1927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区的活动范围和影响比之后来的各个时期相对较小,因而所收文章较少,其内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建党活动、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等方面。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分上、中、下三卷,时间上大致从 1927 年八七会议至1937 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时为止。上卷、中卷为“苏区创建发展时期”,大致从 1927 年八七会议到 1934 年红二十五军长征,涉及党的革命重心转移,三次武装暴动,苏维埃政权、经济、军事、文化、医疗卫生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初心生成的重要历史时期,一大批知识分子党员回乡闹革命,毁家革命、破家革命等革命行动惊天动地,留下了诸多珍贵记忆。在苏区局部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相当深人的社会革命,在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都有所实践,相关材料不在少数。因此,本卷可收录文章较多,但为了照顾各部分之间的平衡性,有所取舍。下卷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时间上从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为止,内容包括红二十五军长征和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游击战争两个部分。其中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回忆资料不但让我们看到了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长征的胜利,还让我们看到了源出大别山地区以吴焕先、徐海东等为首的“娃娃兵”,破除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西进北上长征中创造的奇迹。红二十八军在高敬亭的领导下,总结出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在敌人的“烧山倒林”“移民并村”等严酷条件下坚持斗争,保证了党在大别山的“红旗不倒”,创造了便衣队这一党、政、军三位一体独具特色的斗争形式。资料的主体是政治和军事,内容略显单一,但也相当丰富。“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上大致从 1937 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到 1945 年日本投降。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坚持在大别山的红二十八军和豫鄂边红军游击队、便衣队等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随后党又派来部分出身本地的干部来此对农民进行抗日动员,以“文化下乡”的方式极大地唤醒了大别山民众的民族意识、御侮意识。这一时期党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华中敌后坚持斗争,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与社会建设。大别山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研究相较于西北、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研究而言比较滞后,与史料的匮乏不无关系。《丛编》收录的有关史料,相信会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比较大的助益。
“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和千里跃进大别山两大军事行动,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别山军民顾全大局、排难创新、不胜不休的精神气概,是大别山精神延伸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别山革命史研究中,解放战争时期相对薄弱,一是研究方向单一,以军事为主;二是研究所依赖的史料匮乏,大都以对政策性文件的解读和利用为限。实际上,大别山雄踞华中,其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历来为中国共产党所重视,党在这一地区也进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丛编》的这部分史料类别比较多样,内容也相当丰富。
《丛编》各卷从 30万字到100万字不等,整套资料集近 400万字,是一部内容充实、体例合理、考订严密、出处清晰的大型史料集。我们相信,这套史料集的出版将会嘉惠学林,助力大别山革命史研究,进一步彰显大别山在党史、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