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法律史学学说史(中国法学学术史丛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售價:NT$
857.0

《
方尖碑(全2册)
》
售價:NT$
490.0

《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新论
》
售價:NT$
398.0

《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售價:NT$
745.0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NT$
449.0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NT$
230.0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398.0

《
雪的练习生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本书针对高水平对外发展格局下世界各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机遇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阐述,并结合新的区域合作格局,在总结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发展机遇,探讨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的可行路径,建议在创造投资与贸易条件、优化合作路径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合作的新突破。
|
內容簡介: |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区域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以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为研究背景,对近年来全球区域合作的理论发展、实践创新,以及区域合作形态演化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深入阐述区域合作格局的变化,本书分两条主线展开:一是针对具体区域(中日韩、东南亚和南亚、西亚北非、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合作格局的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二是对区域合作演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论述。力求全方位地展现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合作格局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及走向,解析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区域合作对我国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
目錄:
|
导论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一、全球经济将长期陷入低迷
二、全球经济前景分析
第一章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与
机遇
一、“一带一路”是稳住我国外贸基本盘的坚实保障
二、“一带一路”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
三、“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链
五、“一带一路”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
第二章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合作
建议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
新形势
二、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
挑战
三、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
建议
第三章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中日韩区域合作态势
一、中日韩合作的区域格局及构成要素
二、中日韩区域合作的进展与局限
三、中日韩合作趋势分析
第四章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的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东南亚区域经济受到的影响
二、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东南亚区域应对经济冲击的措施
三、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
四、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的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
第五章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的南亚区域经济发展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南亚区域经济受到的影响
二、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南亚区域应对经济冲击的措施
三、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南亚区域经济合作
四、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的中国与南亚区域经济合作
第六章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西亚、北非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
走向
一、区域范围与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二、西亚、北非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与面临的挑战
三、西亚、北非国家经济发展处于新阶段
四、中国与西亚、北非的经济合作前景
第七章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欧盟区域合作的新趋势
一、欧盟区域合作的新进展
二、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欧盟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中国与欧盟合作趋势分析
第八章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俄罗斯的区域合作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俄罗斯经济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二、俄罗斯区域合作的进展与挑战
三、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中国与俄罗斯合作的新进展
第九章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非洲经贸合作新动态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前非洲经贸合作概况
二、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非洲经贸合作趋势
三、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新动态
四、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新方向
第十章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大洋洲区域合作的发展
一、公共卫生问题对大洋洲经济的影响
二、大洋洲区域合作的新变化
三、公共卫生问题影响下中国与大洋洲区域合作面临的挑战
|
內容試閱:
|
导论 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2020年初进入新发展格局时期,世界经济和区域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可以说,新发展格局带来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全球化的发展逻辑,影响着全球化的进程,这种态势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全球化已经进入“三高一低”(高成本、高利率、高风险、低成长)的状态,并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区块化”特征日益明显,从而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环境和空间。此外,中美贸易摩擦和在高科技领域加大对华的“封锁与脱钩”以及严重的国际地缘冲突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了极大的扰动,进而导致供需两端均出现显著萎缩,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在这种情况下,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出现深刻的变化。因此,长期而言,全球经济滞胀和区域发展的分化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特征。
一、全球经济将长期陷入低迷
新发展格局对全球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不仅导致投资与贸易萎缩,也严重挫伤民众信心。在这一态势下,全球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是大概率事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全球化进程受挫
新发展格局的冲击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特别是美国试图通过“民主科技价值联盟”方式拉拢盟国以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的对华出口,严重干扰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全球化的进程也因此显著受挫。相比之下,区域多边合作机制发展较稳定,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替代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此外,在此次公共卫生问题带来的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造成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进而导致世界经济的巨幅震荡,也对全球跨国企业既有的供应体系稳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地区)政府和跨国企业均意识到产业链安全性和供应链稳定性的重要性,因而将此提升到产业布局的最优先级,由此使得全球的产业链布局呈现出显著的“短链”“散链”和“安全链”的发展取向,也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合作的区域化建构与发展。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这种变化意味着总供给曲线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开始左移,显示全球化进程受挫情况下,产业全球布局带来的产能持续扩张以及因此形成的及时高效供给状态被人为遏制。此外,相比而言,区域化的发展无法完全覆盖全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这也使得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增大,全球供需结构逐步由长期存在的需求缺口向供需结构失衡转化,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加剧。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下,相应的防疫措施极大地促进了部分新兴技术和服务场景的推广,包括线上娱乐、远程服务、在线教育、大数据追踪、虚拟体验等技术将在疫后得到长期的保留和延伸,从而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能。
2.人口结构恶化
尽管公共卫生问题的发展趋势逐渐向好,但长期而言,公共卫生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劳动人口的供给数量和年龄结构。新发展格局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不仅会提高全球人口死亡率,也会降低人口生育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冲击。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报告显示,从1950年至2020年,全世界的总和生育率由4.97下降至2.47,其中2020年至2021年期间,人口总和生育率下降显著,其中2020年降至1以下,为1950年以来首次。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贝塞拉表示,“新冠长期症状”会影响个人工作、上学、参与社区生活与日常活动的能力。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戴维·卡特勒的研究也表明,12%至17%的新冠患者在发病12周后仍有3种或3种以上的症状,而就那些出现明显损伤的患者而言,其劳动能力下降了70%。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日本新生儿数量首次跌破80万人,仅为79.97万人,较上年减少4.3万人,创下1899年有统计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日本总死亡人数也突破纪录,达到158.2万人,较上年增长近9%,这突显出人口老龄化和新发展格局的严重影响。此外,公共卫生问题所导致的经济停滞带来的收入不稳定和大规模裁员潮,将大幅影响家庭生育意愿,未来的全球人口变化趋势将更加复杂,人力资本积累将受到显著影响。从要素流动情况看,人力资本积累下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产业布局被动或人为进行调整,以及生产效率与供应链效力明显降低,而且随着地缘冲突加剧,原物料价格巨幅波动,将进一步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以及需求的萎缩,全球经济大概率将陷入低迷。
全球失衡加剧
低增长、高通胀环境叠加公共卫生问题带来的冲击和大规模救助政策后遗症,政府和企业深陷债务危机,金融机构呆坏账率上升;再加上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国暴力加息造成全球范围的通胀加剧,各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运用空间收窄。与此同时,为降低通胀水平,各经济体纷纷调涨基准利率,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估值水平和资产价格的缩水。由于各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中的地位不同,因而转嫁金融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差异极大。发达经济体可以借助优势货币地位降低冲击,而新兴经济体之间应对危机能力的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凸显。公共卫生问题叠加金融紧缩的冲击,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债务危机与货币贬值不仅使得相关经济体的资产价格严重缩水,更加速资本的撤离,使得相关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丧失动能,通胀和货币贬值使其资产的实际价格相较于发达国家下降更多,发达经济体的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回撤也进一步削弱了这些经济体克服危机的潜力,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加大,全球失衡进一步加剧。
地缘冲突影响
除公共卫生问题的出现外,地缘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造成的重大冲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继续增强。受地缘冲突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和原物料供应与价格呈现巨幅波动态势。根据统计,自俄乌冲突发生以来,石油、天然气、粮食价格出现明显的震荡;因此,在地缘冲突影响下,欧洲国家及部分新兴国家的经济进一步低迷,进而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负面冲击。而从另一方面看,地缘冲突带来的能源与粮食供给危机极大地提升了发达经济体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供给结构的动能,与绿色能源相关的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由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态势也将极大改变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不同经济体发展基础的差异,产业发展形态的偏好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上述这些情况表明,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以及地缘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对抗加剧的情势下,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也将大概率陷入低迷。
二、全球经济前景分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3年1月30日更新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了对2022年、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2022年为3.4%, 2023年降为2.9%, 2024年将升至3.1%。报告列举了经济增长的积极现象:2022年下半年劳动力市场表现较为强劲,家庭消费和商业投资相对稳健,欧洲经济对能源危机的适应情况也好于预期,全球通胀形势也有所改善。但报告也指出,多重因素仍对世界经济走强起到阻碍作用:由于通胀居高不下,货币政策可能收紧,这将导致经济活动放缓;乌克兰危机升级可能破坏能源或粮食市场稳定,进一步冲击全球经济;此外,如果金融市场突然出现重新定价,则可能导致金融环境收紧,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尤其不利。整体而言,202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衰退风险仍会有所增加(如美国硅谷银行突然倒闭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等,全球经济将逐步降温并进入“浅衰退”区间。相比较而言,日本、欧元区和英国的衰退风险更高,而与中国经济关联性更高的东盟经济面临的衰退风险相对较小。
总体而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与稳定的因素仍处于持续变化之中,且负面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地缘政治和公共卫生问题等外生性冲击始终存在。尽管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大体结束,但后遗症在短期内却难以消除,这主要体现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长期存在和新发展阶段世界范围内的超宽松财政与货币政策在短期内难以完全退出。因此,这些外生性的不稳定因素依旧会在较长的周期中推升全球通胀和抑制全球产出。二是全球经济将长期受通胀影响。从目前情况看,除少数能源与粮食安全边际较高的制造业国家、部分长期陷入通缩的国家以及一些大宗商品供给国外,大多数经济体均面临通胀压力且周期较长。尽管2023年美国通胀将大概率持续回落,但长期通胀很难在年内回到2%的政策目标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国家不得不采取紧缩性政策以抑制需求,从而为通胀降温,导致全球的流动性收紧,美欧将陷入经济低迷,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会面临较大压力。三是地缘政治与逆全球化的影响加剧。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和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华限制的持续,地缘政治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再加上逆全球化思潮与政策的蔓延,全球产业链碎片化的趋势增强,贸易摩擦与生产成本的增加将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从而使得世界经济进入“浅衰”周期。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回落到2%的区间,受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和通胀持续的影响,潜在的滞胀风险将进一步上升,而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最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