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诗词串起中国史:按照朝代顺序用诗词串起一部中国通史。
》
售價:NT$
1224.0

《
知宋·宋代之交通
》
售價:NT$
403.0

《
知宋·宋代之君主
》
售價:NT$
454.0

《
民国时期京剧名伶专集汇编(全4册)
》
售價:NT$
20298.0

《
创建教练文化:十字路口的组织升级
》
售價:NT$
347.0

《
量子力学 恩利克·费米
》
售價:NT$
245.0

《
马长寿内陆欧亚学文存(全三集)
》
售價:NT$
2030.0

《
银行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应对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1)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亲历中国丛书”选取的对象是大师,是20世纪的世界文化名人;他们更抱有中国关怀、中国情结。他们关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关注中国的历史命运。丛书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行迹,精选其在中国期间发表的演讲及谈话。从这些真实、生动的文字中,我们会感受到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思想文化的撞击。书后还配有中国的文化名人如徐志摩、胡适、蔡元培、鲁迅对这些大师的点评,可谓中外大师言论并录。
(2)与其他专门收纳大师著作的图书不同,上海辞书版“亲历中国丛书”选取的内容是大师在中国谈中国的问题,而不是其思想理论的罗列,有针对性会让读者更精准地看到大师对中国的直接评价和感受。这套从书选择的大师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曾经亲临过中国,二是对中国友好,三是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3)采用碎片化的方式肢解冗长的内容。通过再编辑的方式将大师们冗长、深奥的谈话、讲演等拆解开来,选取有趣的、易懂的又能表达其主要思想的内容,配以鲜明、风趣、有哲理性的标题,在相对容易的阅读中领悟大师们的经典言论。通过大师与中国这个关键词吸引读者,通过精彩的内容再编排让当下的中国人有所启迪和领悟,令人常读常新。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套
|
內容簡介: |
《杜威:教育即生活》(“亲历中国丛书”之一)
1919年,应胡适等人的邀请,杜威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中国之行,这不但在当时中国的知识界和教育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杜威思潮”,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1922年的学制改革的先锋。杜威的讲演对胡适、陶行知、张伯苓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次访华,也对杜威自己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古老中国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也给他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启示。从1919年6月8日开始,杜威先后在教育 部礼堂、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地作了16次社会与政治哲学讲演,16次教育哲学讲演,15次伦理学讲演,8次思维类型讲演,3次关于詹姆士、柏格森和罗素的讲演。这些讲演发表在《晨报》、《新潮》等报刊杂志上。后来这五大系列讲演还被汇编成书,由北京晨报社出版,并在杜威离华之前重版了十次,每版的印数都是一万册,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此书精选收录了杜威在华期间的16次教育哲学演讲和16次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演讲,体现了大师的视野和风范。
|
關於作者: |
康桥:本名沈益洪。上海市语文学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中国修辞学会会员。1985年起任教于上海大学文学院。曾出版专著、编著、译著等几十种,重要译著有林语堂《中国人》、纪伯伦《人生箴言录》等。近年来致力于文史编纂和创作。先后主编“亲历中国丛书”“古迹寻踪丛书”等,编著《理解国学》《古迹寻踪日历》《佛像:永恒的微笑》《碑刻:凝固的墨迹》《古塔:耸立的骄傲》《亭台楼阁:千姿百态的俊美》等。
|
目錄:
|
【目录】目录:
“亲历中国丛书”总序 ……………………………………1
序 杜威对中国的指点 ……………………………………1
教育哲学演讲
一 教育之所以必要 ………………………………………3
二 教育与儿童和社会 ……………………………………9
三 游戏与活动 ……………………………………………16
四 做戏与工作 ……………………………………………23
五 环境与习惯 ……………………………………………31
六 教育即生活 ……………………………………………38
七 学科与生活 ……………………………………………45
八 科学进步对社会的影响 ………………………………53
九 科学进步对道德的影响 ………………………………61
十 科学发展为何重要 ……………………………………69
十一 科学内容与教育的关系 ……………………………77
十二 学制的组织 …………………………………………87
十三 中等教育学制的内容 ………………………………95
十四 职业教育 …………………………………………103
十五 道德教育的内容 …………………………………111
十六 道德教育的目的 …………………………………119
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演讲
一 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派别 ………………………130
二 科学精神对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影响 …………136
三 人群与人群的冲突 …………………………………143
四 人与社会的冲突 ……………………………………150
五 鉴别的标准 …………………………………………156
六 各社会共同生活的要素 ……………………………162
七 经济生活的重要 ……………………………………170
八 分位与契约 …………………………………………178
九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 ………………………………187
十 国家与政府 …………………………………………195
十一 德系学者的答案 …………………………………204
十二 英国的自由主义 …………………………………212
十三 人民的权利 ………………………………………220
十四 国际政治 …………………………………………230
十五 知识思想与社会生活 ……………………………237
十六 知识思想的自由 …………………………………245
中国人眼中的杜威
在杜威博士之六十生日晚餐会上之演说(蔡元培) …256
杜威先生与中国(胡適) …………………………… 258
杜威在华讲演年表 …………………………………………263
|
內容試閱:
|
序 杜威对中国的指点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教育学家杜威,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在20 世纪亲临中国的大家之中,杜威的影响最大,对他的争议也最大。
杜威(John Dewey,1859 年10 月20 日—1952 年6月1日),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一个村庄。1875—1879 年在佛蒙特大学求学,后曾任教于中学。1882—1884 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1884 年后,先后在密执安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1899—1900 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1902—1904 年,担任芝加哥大学教育院院长。1904—1930 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930—1939 年担任该校荣誉退休教授。1905—1906 年担任美国哲学学会会长。曾被授予美国多所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1952 年逝世于纽约。杜威学识渊博,一生著述颇丰。杜威早年接受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的理论,后来形成了自己的实用主义体系。
杜威曾于1919 年4月30 日—1921 年8月2日来华访问,共计在中国生活了两年零3个月3天。
邀请杜威访华的,主要是杜威的中国弟子胡適、蒋梦麟、陶行知等。然而,究竟是什么机构出面邀请,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主要是北京大学、尚志学会、新学会、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及江苏、浙江的一些教育会。
杜威本来并没有访华的计划,他于1919 年2月至4月,作为“交换教员”,由哥伦比亚大学派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讲学。此时,杜威已经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得知杜威访问日本的消息后,原先就有意邀请杜威访华的陶行知等,就一面写信给杜威,一面写信给哥伦比亚大学。杜威来华后,所作讲演备受欢迎,又一再延长访华日程。
杜威到达中国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知识界极其渴求新知识新学说,因此,杜威所宣传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改良主义的思想以及他的教育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知识界。
杜威在中国的演讲次数,数以百计,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北京的系列讲演,二是在全国各地所作的巡回讲演。他在北京的讲演,主要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和教育 部会堂举行,主要由胡適等人任翻译。这些讲演,后来由北京晨报社结集为《杜威五大讲演》出版,后不断重印,成为当时人们争相阅读的畅销书,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他又足迹遍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及东北地区,这些巡回讲演的内容也被全文记录下来,并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这些小册子印数之大,难以统计。
据《胡適日记》记载,杜威本不是一个擅长演说的人,但他每次讲演之前,都作了充分准备,讲演的主要内容,都以书面形式事先交给口译人员,以使他们想好合适的中文词汇。
杜威的“五大讲演”,是指他在北京所作的五个系列讲演,共58 讲,其一为《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其二为《教育哲学》,其三为《思想之派别》,其四为《现代的三个哲学家》,其五为《伦理讲演纪略》。此外,杜威在北京还作了关于“现代教育趋势”和“美国之民治的发展”的系列讲演。
《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一共讲了16 次。杜威从19 世纪的社会科学讲起,介绍了霍布斯、斯宾诺莎、黑格尔、洛克和卢梭的理论,同时也在分析之中,宣传了他的实用主义的理论。他指出:不同的人,由于属于不同的“宗教和政治”,属于不同的“经济和家庭的群”,属于不同的“地理区域”,难免会发生冲突,因
此,要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着手,调整国家、政府、人民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主张提高“人的权利”,包括“生活的权利”“行动的权利”“财产的权利”和“契约的权利”。他所理解的改良主张,一是“民主的保民政策”,二是“利用普及教育,使人人的机会平等”,三是“利用专门知识,研究专门的问题”。尽管杜威的主张在当时渴望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的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界引起了不小的共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改良主义与当时刚刚在中国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格格不入的,对于五四时期中国的现实政治而言,他的理论不免有点隔靴搔痒。
《教育哲学》也讲了16 次。
杜威首先阐述了教育的必要性,认为“大多数的人对于学问没有趣味,所以我们应该改良学校的制度和教材,使他们也能感受教育的教益”。接着,杜威提出了“不以学科为中心,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主张从游戏、运动、手工三方面着手,“以本能为基础,使儿童利用本能,得到应得的知识”。他认为,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的生活和本能,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良好的公民,而学校的学科,正是其中的桥梁。这里,杜威指出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并讲述了他的名言:教育并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杜威列举了四种方法:游戏、有组织的活动、演戏和工作。他说:“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科学的方法便是试验的方法。这方法的大意,简单说,便是用人的动作,将一方的心的作用与别一方的天然界的事实连起来。”“试验方法的重要分子,便是‘假设’。这不是空守,也不是武断,只是提出假设来作试验的指挥。”这里,不乏中肯之言,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痕迹。
杜威也重视人格教育。同时,他也谈到了学制组织、职业教育等问题。在讲座末尾,他补充说:“现在乘此改造教育制度的机会,中国倘能避免西洋失败的弊病,将来成效一定比西洋为大,我可以断言的。”
杜威的教育理论,几乎为当时刚刚走出私塾教育的中国教育界全盘接受,盛行一时,影响极其深远。比如他后来在南京暑期讲习班的讲演,男女同学共同参加,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男女同校”。以他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北京、南京、苏州、上海等地纷纷办起了“实验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验学校还命名为“杜威学校”。
1919 年10 月20 日,杜威60 岁生日之际,蔡元培先生在生日宴会上发表演说,简要地评价了杜威哲学,认为它是由康德的实证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递演而成”,并比较了杜威哲学与孔子学说的异同。
杜威在中国的代言人是胡適,他曾撰文引发了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他曾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把杜威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两条:一是“历史的方法”,即从历史背景出发,研究一种学说的来龙去脉;二是“实验的方法”,认为“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胡適后来发展了杜威的理论,提出在科学研究上,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等理论。
1955 年,中国大陆继批判俞平伯的红学观点之后,发动了一场批判杜威、批判胡適的运动,声势浩大,不少知名学者纷纷撰文,这些文章还结集为《胡適思想批判》出版,其中虽有一些切中要害的中肯之言,但总的来说,对杜威总的态度是彻底否定。改革开放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指引下,不少学者开始重新评价杜威,并有一些论文、论著问世。
几十年来,杜威哲学在中国起起落落,从开始的盲目崇拜,到后来的彻底否定,再到如今的“重读杜威”,可以说,杜威的理论伴随我们走过了这些岁月。
本书全文收录了杜威《教育哲学》和《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讲演。这两个讲演的内容,至今值得一读。此外,本书还选择了几篇颇具代表性的评论文章,书后附有杜威在华活动的年表。
我们谨以本书来纪念杜威访华,纪念杜威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并以此献给当今的中国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