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高能量家庭
》
售價:NT$
153.0

《
汉晋士大夫结党交游研究
》
售價:NT$
296.0

《
考古何以可能?——考古学理论的对话
》
售價:NT$
449.0

《
大学问·昌明国粹:柳诒徵及其弟子之学术
》
售價:NT$
454.0

《
好天气(茅盾文学奖得主苏童《黄雀记》后历时11年长篇新作)
》
售價:NT$
403.0

《
有兽焉.10
》
售價:NT$
305.0

《
人文传统一(“人文传统”系列丛书第七版,人文传统1:史前时期—中世纪,回溯人类文明的源头)
》
售價:NT$
653.0

《
西瓜船
》
售價:NT$
255.0
|
編輯推薦: |
古代文学研究名家刘世南先生选注。
度越元、明,发展唐、宋,集传统诗歌之大成。
选篇新颖,注解简明,兼具通俗性与学术性。
得天独厚,承继自《诗经》至明之诗魂诗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无愧于其时代。
“星星世界遍诸天,不计三千与大千。倘亦乘槎中有客,回头望我地球圆。”
|
內容簡介: |
“中华好诗词”系列图书(全12册)是一套中国古代传统诗词经典的名家注本汇编,汇集自先秦直至近代的优秀诗词,加以注解、说明、评析。本册《清诗三百首》为刘世南先生所选注版本。清诗选注版本并不多,刘世南版的《清诗流派史》自出版以来就被学界论定为“一部体大思精的断代诗歌史”,无论在大众读者还是学术界之间,均赢得了一致的好评。《清诗三百首》在《清诗流派史》出版后编注,从诗史到诗选,顺理成章。书中结合了清诗流派的研究成果,每首诗后都有说明、注释,内容简洁明晰,语言风格优美。
|
關於作者: |
刘世南(1923—2021):
江西吉安人。父亲为前清秀才,自幼亲承庭训,精熟经史。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研究。曾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受聘为《豫章丛书》整理编辑委员会首席学术顾问等。著有《毅梁传直解》《清诗流派史》《在学术殿堂外》《大螺居诗文存》等。
|
目錄:
|
目录:
五言古诗 001
印度在禅河庵,与予寺舍相距五里,
纪事(二首选一)/ 邢昉 003
田园杂诗(选一)/ 钱澄之 004
赴东(六首 有序)/ 顾炎武 006
临江悯旱 / 施闰章 012
赠朱士稚 / 屈大均 014
刘逸民隐如 / 陈维崧 016
大孤山 / 朱彝尊 020
行十八滩中 / 赵执信 021
朗陵行 / 冯廷櫆 023
古诗二十首(选一)/ 赵翼 025
夜起步月,偕妇王采薇 / 孙星衍 026
自励(二首)/ 洪亮吉 028
舟中望太湖诸山有作 (二首选一)/ 郭麐 030
秋感二首(选一)/ 郭麐 031
澄海楼望海 / 孙原湘 032
寒月吟(五首选一)/ 龚自珍 034
夷人退还定海后,纪诗四章,寄呈王明府师丕显,兼寄咸龄、鹿泽长两观察、舒司马恭受、朱明府绪曾、孙鹾尹廷璐
(四首选一)/ 姚燮 036
杂述(选一)/ 郑献甫 038
黄焦石 / 郑珍 039
重游盘山寺 / 魏源 041
登衡山南天门 / 邓辅纶 043
泰山诗,孟冬朔日登山作 / 王闿运 045
秋感(二首选一)/ 江湜 046
偶 书 / 龙 文彬 048
屯海戍 / 刘光第 049
戊戌纪事八十韵 / 唐烜 051
感 旧 / 陈沣 058
登巴黎铁塔 / 黄遵宪 059
北游诗五章(选一)/ 袁昶 063
七言古诗 067
春雪歌 / 申涵光 069
我昔(三首选一)/ 吴嘉纪 070
王不庵作卧龙松歌为余寿,
诗以酬之 / 屈大均 071
陆宣公墓道行 / 钱谦益 075
永和宫词 / 吴伟业 079
榆关老翁行 / 吴兆骞 088
万泉叹 / 胡天游 092
悍 吏 / 郑燮 094
凿冰行 / 沈德潜 095
后凿冰行 / 沈德潜 097
钱舜举《萧翼赚兰亭图》/ 姚鼐 099
得稚存、渊如书,却寄 / 黄景仁 102
阿桐生日 / 郭麐 105
《杨、陆谈诗图》,为退庵题 / 郭麐 107
月午楼歌 / 孙原湘 110
月夜望君山 / 姚椿 112
中秋,嶰筠尚书招余及关滋圃军门天培
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 / 林则徐 113
抚州行,寄太守郭松厓前辈 / 黄爵滋 117
远行篇 / 彭蕴章 120
悔昔篇 / 李联琇 122
独行海上,作歌告哀,言之无罪,
惜当事者终竟不闻也 / 蒋敦复 125
中秋后十日夜,书啸和
尚水灾诗后 / 徐子苓 128
五言律诗 131
赠祖心上人 / 邢昉 133
别孙不害,途中有怀 / 钱澄之 134
剡溪道中 / 宋琬 135
夜 发 / 吴 嘉纪 136
泊樵舍 / 施闰章 137
摄山秋夕作 / 屈大均 137
人日衡阳道中 / 屈大均 138
晚次崞县 / 朱彝尊 139
独 立 / 梁 佩兰 140
出 都 / 赵 执信 141
杨三十五过广陵客舍 / 金农 142
塞上观落日 / 胡天游 144
十一月十三日,冷水步夜起玩月 / 袁枚 145
哭杨子载 (二首选一)/ 蒋士铨 146
雪后归南村,道中作 / 李宪噩 147
山 烧 / 曾燠 148
莱州蜉蝣岛 / 阮元 149
摇 落 / 张 问陶 151
题友人斋壁 / 屠倬 152
次韵答宗涤楼稷辰赠行
(二首)/ 林则徐 153
西平道中 / 程恩泽 155
戏 书 / 梅 曾亮 156
灰塠,相传始皇焚书处
(二首选一)/ 祁嶲藻 157
同子毅弟早起至岱顶 / 何绍基 159
蟋 蟀 / 汪 士铎 160
当阳道中 / 朱琦 161
明 月 / 鲁 一同 162
闻定海陷五章 (选二)/ 姚燮 163
赠刘生子莹之琇,生布衣,
业烛笼为活 / 郑珍 165
正月十六戏书 / 郑珍 166
偶忆(五首选一)/ 邵懿辰 167
公安县 / 莫友芝 168
赤津岭 / 贝青乔 169
春日杂诗(二首选一)/ 沈谨学 170
湖州道中 (二首选一)/ 薛时雨 171
和朱暝庵《岁暮杂感》
(三首选一)/ 郭嵩焘 172
将抵邵武 / 江湜 174
宿范水即事,是去年经乱处 / 姚濬昌 175
湖因水涸而曲,略写其状 / 易佩绅 176
雨泊凤凰山下石泉庵 / 李慈铭 177
夜行萧山道中,望姚大舟不至 / 周星诒 178
轮船所谓买办唐姓者,余识之且二十年矣, 见之而叹 / 范当世 179
辛丑元日试笔(二首)/ 文廷式 180
七言律诗 185
简侯研德,并示记原 / 钱谦益 187
梅 村 / 吴 伟业 188
检阅故人姜筼筜遗稿,泫然有作 / 宋琬 189
紫 蒙 / 屈 大均 190
秋夜同梁巨川、卢儁斯过宿潘子登寓斋, 早起别去,与巨川登锦岩,
次子登韵 / 陈恭尹 192
拂水山庄 / 查慎行 193
残冬展假,病榻消寒,聊当呻吟,
语无伦次,录存十六章 (选一)/ 查慎行194
次韵堇浦春日书怀 (四首选一)/ 厉鹗 195
出国门作 (二首选一)/ 杭世骏 197
书家书后 / 姚范 199
归田即事 (四首选一)/ 赵翼 200
登永济寺阁,寺是中山王旧园 / 姚鼐 201
金陵晓发 / 姚鼐 203
晓 行 / 洪 亮吉 204
读放翁集 / 吴锡麒 205
邕州城楼 / 黎简 207
金陵别邵大仲游 / 黄景仁 208
十六日雪中渡江 / 张问陶 209
送客至莫愁湖上,遂登胜棋楼,
有作 (二首选一)/ 舒位 210
王荆公祠 / 吴嵩梁 212
喜家书至 / 郭麐 213
独 坐 / 彭 兆荪 214
梦谒顾亭林先生墓,得句云: “芒鞋踏破七州土,竹杖横挑四岳云。” “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先生语也。醒时记忆,遂足成之 / 韩是升 216
春暮意行近郊,偶赋 / 陈寿祺 217
金陵杂感(二首选一)/ 陈文述 219
过襄阳,书寄家遁溪丈 / 邓显鹤 220
客中除夕 / 姚椿 221
送频伽还魏塘 / 屠倬 222
三 十 / 姚莹 223
沉 阴 / 程 恩泽 224
三 叹 / 吴 振棫 225
监利王子寿去刑部主政归,
作诗寄之 / 梅曾亮 227
西岭道中 / 徐荣 228
舟行晚望 / 宗稷辰 229
送三侄世龄还文水学舍 / 祁嶲藻 230
酒中书扇,赠林二观成霈然 / 张际亮 231
山人诗舲柬至,谓名酒如美人,
能来共赏乎?值盆荷盛开,主客皆茗艼矣, 口占奉谢 / 何绍基 233
南 邻 / 汤鹏 234
挽林文忠 / 汪士铎 235
自沾益出宣威入东川 / 郑珍 236
贵阳寄内 / 郑珍 237
自临安至於潜,夜宿浮溪旅店作 / 贝青乔238
喜闻少鹤病已 / 邵懿辰 239
草堂杂诗,三首(选一)/ 莫友芝 241
送梅伯言归金陵 / 曾国藩 242
得张亨甫开封书 / 戴钧衡 243
谒于忠肃公墓 / 周寿昌 244
南康野次书所见 / 周寿昌 246
园花为风雨摧落,感赋长句 / 刘蓉 247
途中书意 / 江湜 249
近 年 / 江湜 250
九 日 / 郭 嵩焘 251
初七日去大营,拟寄城中诸友 / 金和 252
冬 柳 / 蒋 春霖 253
忆 家 / 符 兆纶 255
醉 来 / 蒋 湘南 256
三汊河晚宿 / 戴家麟 257
春日西湖即席 / 周星誉 258
和珊士送春诗,心字韵 / 李慈铭 259
病榻不寐 / 翁同龢 260
衡 门 / 翁 同龢 262
城 西 / 高 心夔 263
寄同年龚济南易图/ 高心夔 264
海水(二首选一)/ 张之洞 265
赠日本长冈护美 / 张之洞 267
八月十五日夜,森比德堡对月 / 曾纪泽 268
香严书询近况,诗以代柬 / 曾纪泽 270
北征别张廉卿,即送其东游
(二首选一)/ 吴汝纶 271
雨中度棋盘岭 / 樊增祥 273
闻都门消息(五首选一)/ 樊增祥 274
和友人吴山水仙王祠 / 袁昶 276
寄榆园逸叟 (二首选一)/ 袁昶 277
齐河大风,晚始得渡 / 叶大庄 278
偕朗溪、芦台访熙民叔侄村居 / 郭曾炘 279
山 居 / 陈 宝琛 281
寄怀左子兴领事秉隆/ 黄遵宪 282
谷雨后一日抵里 (四首选一)/ 沈曾植 283
叔节先生善余,前后共事学校八年矣。
乃三年之中,三更巨变,叔节有田而不能耕, 余无一椽之庇,况乃田耶?作此调叔节,
并以自调 / 林纾 285
生 日 / 朱 铭盘 286
七月十四夜,结客十数辈泛东湖
看月 / 陈三立 288
遣 怀 / 陈 三立 289
伤邹沅 / 陈三立 290
大桥墓下 / 范当世 292
写 怀 / 严复 293
游花嫩冈,谒华盛顿墓宅 / 康有为 294
自七月至十月,有感而作,
四首(选一)/ 文廷式 296
过卢沟 / 杨锐 298
偕伯严云锦亭夜坐,
有怀梁节庵去夏同游 / 易顺鼎 299
平 望 / 易 顺鼎 300
百花洲楼成,赠伯严 / 沈瑜庆 302
丁酉四月初七日,厦口东望台、澎,
泣而有赋 / 林鹤年 303
京口阻雨 / 林寿图 305
西 苑 / 李 希圣 306
金陵听说法,三首(选一)/ 谭嗣同 308
上任父 / 赵熙 310
讯伯严 (二首选一)/ 杨增荦 311
奉怀南海先生星加坡,兼请东渡
(二首选一)/ 梁启超 312
闭 门 / 黄节 314
外舅《哀余皇》诗题后 / 林旭 316
五言绝句 321
采石矶 / 吴伟业 323
楼 观 / 顾 炎武 323
泰州绝句 / 杜濬 324
余澹心寄金陵咏怀古迹诗,却寄
(二首选一)/ 王士祯 325
青 山 / 王 士祯 327
山 行 / 施 闰章 327
将游大梁 / 洪昇 328
湖楼题壁 / 厉鹗 329
检先孺人遗箧,得载己亥康熙五十八年
雪夜诗 / 钱载 330
所 见 / 袁枚 331
鸡 / 袁枚 331
读曲歌(二首选一)/ 钱大昕 332
悯 旱 / 洪 亮吉 333
新凉曲 / 黄景仁 334
途中书见(二首)/ 宗稷辰 334
暮雨谣三叠 / 龚自珍 336
读李义山诗集 / 曾国藩 338
当古谣十三章(选二)/ 姚燮 338
三坡曲(二首)/ 郑珍 340
神洲滩谣二首(选一)/ 莫友芝 341
横 石 / 莫 友芝 341
溪 上 / 沈 谨学 342
春 雨 / 张 祖继 342
涧石(二首)/ 杨文莹 343
为人题画兰(三首)/ 秦树声 344
阻雨谣 / 孔宪彝 347
东溪诗(并序二首)/ 樊增祥 348
七言绝句 351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 钱谦益 353
与儿子 / 金人瑞 354
闵友谈水东之胜 / 杜濬 355
舟中见猎犬,有感而作
(二首选一)/ 宋琬 356
上巳将过金陵(二首选一)/ 龚鼎孳 356
绝 句 / 吴 嘉纪 358
答 人 / 申 涵光 358
东归道中(三首选一)/ 汪琬 359
春暮杂忆,和彭羡门韵 / 陈维崧 360
为钱给事晋锡题王给事原祁富春大岭图
(二首)/ 朱彝尊 361
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 王士祯 363
雨中度故关 / 王士祯 364
泊长沙西门,追念旧游有感 / 汤右曾 365
昭阳湖行,书所见 / 赵执信 366
过许州 / 沈德潜 367
西湖杂诗(选一)/ 黄任 368
归舟杂诗(二十六首选一)/ 黄任 369
瘦 马 / 金农 369
春 寒 / 厉鹗 370
西湖春雨,四首(选一)/ 厉鹗 371
沂州道中,忆故园梅信 / 杭世骏 371
春日杂诗(二首)/ 袁枚 372
西湖葛岭有嘲 / 王鸣盛 374
即 事 / 钱 大昕 375
虎 邱 / 吴 锡麒 375
绝 句 / 郭麐 376
滁 阳 / 彭 兆荪 377
樾亭弟至京夜话(四首选二)/ 钱仪吉 378
吴桥暮雨 / 姚莹 379
偶 成 / 梅 曾亮 380
己亥杂诗(选二)/ 龚自珍 381
云 里 / 吴 振棫 382
题壹斋师饯书图(二首选一)/ 祁嶲藻 383
立夏后一日,长椿寺牡丹初开,
漫题 / 祁嶲藻 384
不 见 / 黄 爵滋 384
高邮州署,秋日偶题(三首)/ 魏源 385
逆 风 / 何 绍基 387
补竹(选二)/ 何绍基 388
忆长安旧游(二首选一)/ 鲁一同 389
读史(二首)/ 朱次琦 390
咄咄吟(一百二十四首选二)/ 贝青乔 392
秋夜独坐 / 周寿昌 394
岁除日戏作二诗 / 江湜 394
舟中二绝(选一)/ 江湜 396
平原道中 / 郭嵩焘 396
吴淞江归棹 / 沈谨学 397
无题(二首)/ 张裕钊 398
甲申三月十三日出都,小住津门, 四月三十日还京,绝句五十首
(选二)/ 李慈铭 399
将之江右视筱珊侄 / 翁同龢 401
齐河道中雪行,偶作
(二首选一)/ 王闿运 402
金陵杂诗(十六首选一)/ 张之洞 402
书陆放翁《南园记》后(二首)/ 张洵 403
阿 房 / 丁 尧臣 405
听 竹 / 樊 增祥 406
奉和《金陵杂诗》十六首
(选一)/ 樊增祥 407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 / 樊增祥 408
海行杂感(五首选二)/ 黄遵宪 409
示儿,二绝(选一)/ 杨文莹 410
读《史记·世家》,感齐姜及赵衰妻事, 得两绝句 / 陈豪 411
丁巳八月十三日过菜市,吊晚翠
(三首选二)/ 王存原 414
戊戌八月纪变,八首(选一)/ 康有为 416
自襄樊至西安,道中绝句 / 易顺鼎 417
附录 论清诗流派 望学术殿堂
——刘世南先生访谈录 / 郭丹 420
|
內容試閱:
|
序言:
总序
今天,我们和诗词打交道的方式,大致可概括为“说诗”和“用诗”两种。对于这两种方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做过区分、说明。他用晏殊、欧阳修等人写爱情、相思的词句,比拟“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之“三种境界”,可视为“用诗”。他所下的转语“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则承认了“说诗”的存在。
春秋时期,我国即有了频繁、成熟地引用《诗经》来含蓄、典雅地抒情达意的“用诗”实践。“用诗”可以“断章取义”,将诗句从原先的语境剥离出来,另赋新意。“说诗”则应以探求作者原意为鹄的,尽管作者原意可能并不是唯一的、封闭的,尽管探求的过程也需要读者“以意逆志”、揣摩想象,但不能放弃这种探求。正如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自序中所云:“注杜者必反覆沉潜,求其归宿所在,又从而句栉字比之,庶几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历其世,面接其人,而慨乎有余悲,悄乎有余思也。”
通常,我们对诗词的阅读和研究,属于“说诗”,应尽量探求作者原意;在作文或说话时引用诗词,则是“用诗”,最好能符合原意,但也不妨“断章”。接触诗词,首要的是“说诗”,弄清原意;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用诗”,让诗点化生活、滋养生命。
我们“说诗”,应怎样探求作者原意呢?愚以为,必须遵从诗词表意的“语法”,通过对文本“互文性”的充分发掘寻绎。《文心雕龙·知音》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诗”是抒志摛文、将情志外化为文字的“编码”过程;“说诗”则是沿波讨源、通过文字探求情志的“解码”过程。作者“编码”达意,有一定的“语法”;读者“解码”寻意,也必须遵从这些“语法”。同时,作品是一个“意脉”贯通的有机整体,承载的是作者自洽的情意,反映在文本上,即是字、句、篇、题乃至诗词书写传统之间彼此勾连的“互文性”。这些不同层次的“互文性”,构成了通常人们所说的“语境”。“说诗”应充分考虑文本的“互文性”,理顺“意脉”,重视作者言说的“语境”。凡此种种,既限定了阐释的边界,也保证了阐释的效力,将专家、老师合理的“正解”和相声、小品、脱口秀演员搞笑的“戏说”区别开来。
散文语言“编码”达意,比较显豁、连贯,诗词语言则讲究含蓄、跳跃,故“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理有情”“笔断意连”之类的话语常见诸诗话、评点。用书法之字体比拟的话, 散文似楷书,诗词则是行书或草书。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抨击,传统文体的书写和说解传统,在当下已命若悬丝。从小学到大学,哪怕是专业的中文系,也没有系统教授传统文体写作的课程。即使是职业的研究者,也普遍缺乏传统文体的书写体验。这种“研究”与“创作”的断裂,直接导致了今日的新生代研究者对诗词的感悟力和解读力普遍不高。因为诗词表意往往含蓄、跳跃,如果没有深切的创作体验,就很难把握住全篇的“意脉”,解说难免支离破碎、顾此失彼。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拿过毛笔,面对楷书还大致可以辨识,但如果面对的是一幅行书或草书,他连怎么写出来的(笔顺、笔势)都很难弄明白,更不要说鉴赏妙处、品评高下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说,现在社会上喜欢写诗词的人可是越来越多了呀!的确,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是好现象。不过,很多朋友是因为爱好而写作,他们自学的诗词素养, 就写出一首符合“语法”且“意脉”贯通的诗词来说,还有不小的距离。记得数年前,当能够“写”诗词的计算机软件被开发出来时, 有朋友问我怎么看待?如何区别计算机和人创作的诗词?我说:我能区别计算机和古人创作的诗词,但没法区别计算机和今人创作的诗词,甚至计算机创作的比我看到的绝大多数今人创作的还要好, 起码平仄、押韵没有问题。因为古人所处的时代,古典文脉传承不成问题,诗文书写是读书人必*的技能,生活、交际常常要用,他们所受的教育中有系统、大量的创作训练,既物化为教材,也可能是师友父子间口耳相传的“法门”、技巧。因此,古人写诗词,就像今人说、写白话文一样,不论雅俗妙拙,起码是符合“语法”且“意脉”贯通的。而在传统文体被白话文体大规模取代的今天,我们已成了诗词传统的“局中门外汉”(张祖翼《伦敦竹枝词》初版自署),不论是写作还是说解,如果不经过刻意、系统的训练,要做到符合“语法”和“意脉”贯通,都非常困难。想必大家都有过学习外语的体验,之所以感觉困难、进展缓慢,是因为缺乏“习得”这种语言的文化氛围。计算机“写”诗词,不过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平仄、押韵程序,提取相关主题的关键词排列、拼凑,绝大多数今人也差不多,都很难做到符合“语法”且“意脉”贯通。以上是我数年前的回答。ChatGPT 的诞生,使我的看法略有改变,但它要写出合格的诗词作品,尚待时日。
今人对诗词的感悟力和解读力普遍不高,除了缺乏创作体验, 还由于时势变迁,所受专业化的教育训练,使他们的国学素养一般比较浅狭。而诗词又是作者整个生命和生活世界的映射,可能涉及作者生活时代的社会风俗、礼乐制度、思想观念、地理区划乃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如果对诗词生成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自然难以充分发掘文本的意蕴及其“互文性”,无法还原作者言说的“语境”,解说难免隔靴搔痒、纰漏百出。
今天,我们对传统文体的看法已经和“五四”先贤有了很大不同。很多人意识到,传统文体未必没有价值,未必不能书写、表达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尤其是诗词,与母语特性、民族审美、文化基因的关系更为密切。最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娱乐节目的热播,更是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于人心、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诗词创作和说解的水平呢?窃以为, 就学术、教育体制而言,应该恢复诗词创作教学,适当修复“研究” 和“创作”之间良好互动的关系。在古代,文学创作教学的传统源远流长,不仅指授诗文作法、技巧的入门书层出不穷,即使那些以传世为期许的诗话、文评,比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等,也以提升创作能力为鹄的,带有浓厚的教科书特征;文学活动的主体, 通常兼具创作者、评论者和研究者“三位一体”的身份。“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了传统文体,并从西方引进了一套崭新的现代文学研究和教育机制。这套机制将“研究”和“创作”断为二事,从此, 中文系不以培养作家为使命,而以传授用西方现代文论生产出来的“文学知识”为主要职责。一定程度上说,这些知识不仅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国性”及其生成的古典语境,未能很好地阐发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基因、民族审美和母语特性,而且完全不涉及传统文体的创作。诚然,伟大的作家不是仅靠学校培养就能造就的,但文学创作的能力却是可以培养、提升的,中文系的研究和教学不应放弃对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职是之故,我们有必要修复“研究”和“创作”之间良好互动的关系,特别是亟待从创作视角阐释我们的文学遗产,并以研究所得去丰富、深化传统文体的创作教学。这既可以填补研究空白,推动学科、学术、话语这“三大体系”建设,也可以反哺当代传统文体创作,是赓续中华文脉的当务之急!
就个人而言,细读、揣摩国学功底广博深厚、“研究”和“创作”兼擅的前辈名家的“说诗”论著,必不可少,特别是钱仲联、羊春秋等现代诗词研究泰斗。他们前半生接受教育的时候,诗词还以“活态”传承着,在与晚清民国古典诗人的交往中,他们“习得”了诗词创作与说解的能力。同时,他们后半生主要在高校执教,颇了解当代读者的学习障碍和阅读需求。因此,由他们操刀撰写的诗词读物,往往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既能传达古典诗词的神韵,又契合当下读者的阅读需要。
作为中华学人,我们对诗词的研究,毕竟不能像有些汉学家那样,偏重理论“演练”。我们有着赓续文脉的重任,必须将研究奠基于对作品的准确解读之上。这势必要求我们尽快提升对诗词的感悟力和解读力。另外,作为 80 后父亲,自从儿子出生以后,我的“人梯”之感倍为强烈,想从专业领域为儿子乃至普天下孩子的成长奉献涓滴。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在编纂“民国诗学论著丛刊”“名家谈诗词”等丛书之后,我计划再编纂一套“中华好诗词”丛书, 把自己读过而又脱销的现代学术泰斗撰写的诗词经典选本,以成体系的方式精校再版,和天下喜欢或欲了解诗词的朋友分享。这个设想,得到了诗友、洪泰基金王小岩先生的热情绍介,以及新东方集团俞敏洪、周成刚和窦中川三位先生的垂青、支持!编校过程中, 大愚文化的王秀荣、郭城等老师,付出了很大辛劳。我们规范体例、核校引文、更新注释中的行政区划,纠正了不少讹误,并在每本书书末附录了一篇书评、访谈录或学案。对于以上诸位师友的热情襄赞,作为主编,我心怀感恩,在此谨致谢忱!
这套丛书,是我们抱着“发潜德之幽光,启来哲以通途”的传承目的编的,乃 2024 年度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古典诗教文道传统的当代阐释及教育实践”(2024JZDZ049)的阶段性成果。每个选本,都是在对同类著作做全面、详尽调查的基础上精挑细选出来的。选注者不仅在相关研究领域有精深造诣,而且许多人本身就是著名诗人。他们选诗,更具行家只眼;注诗,更能融会贯通;解诗,更能切中肯綮。每册包括大约三百首名篇佳作及其注释、解析,直观呈现了某一朝代某一诗体的精彩样貌。诸册串联起来,则又基本展现了从先秦到近代中华诗词的辉煌成就。读者朋友们通过这套丛书,不仅可以在行家泰斗的陪伴、讲解下,欣赏到中华数千年来最为优美的古典诗词作品,而且能够揣摩到诗词创作和欣赏的基本“法门”。而诗歌又是文学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是所有文体中最难懂、表现手法最丰富的。诗歌读懂了,其他文体理解起来不在话下。诗歌表情达意的技法,也能迁移、应用到其他文体的写作中。缘此,身边的朋友不论是向我咨询如何提升孩子的阅读水平,还是请教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我开出的药方都是
“好好儿读诗,特别是诗词”。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往极端说,甚至“无以生”。诗人不仅能说出“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话,还是人类感觉和语言的探险家。读诗是让一个人的谈吐、情操变得高雅、优美、丰富起来的最为廉价、便捷的方式。你,读诗了吗?
陈斐甲辰荷月定稿于艺研院
试读: 印度在禅河庵,与予寺舍相距五里,纪事(二首选一)
邢 昉
古树三四围[1],清阴刚覆屋。晴雨相代间,葱青压群木。[2]
我友与我邻[3],幽然隔苍绿[4]。登陟颇无阻[5],往还径当熟[6]。
杳杳数旬内[7],至今虚一宿[8]。当密意反疏[9],以此成幽躅[10]。
盼君笋出土,瀹之饱我腹[11]。斯时欲往情,较深于看竹[12]。
邢昉:字孟贞,一字石湖,江苏高淳人。明末为诸生(俗称“秀才”),主持复社有名。入清后,弃举子业,筑室石臼湖边,以卖酒维持生活。其诗清真古淡,风格类似韦应物、柳宗元。与施闰章友善。去世后,施氏为辑其诗以传世。王士祯见之,恨未及友其人。有《石臼前后集》。
注释
[1]围:计量圆周的单位,即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
[2]“晴雨”二句:指由于阳光和雨水的不断滋育,这古树一片青葱,压倒一般的树木。以上四句是写景,但也暗含遗民品格高过普通人的意思。
[3]邻:动词,结邻。
[4]幽然:阴暗地,指树荫。苍绿:指树叶的青、绿两色。
[5]登陟:陟(zhì),也是登。指上山。颇(pō):略微。
[6]径:小路。
[7]杳杳:犹如“渺渺”“茫茫”,形容时间长。旬:十天。
[8]虚一宿:想到你庵里住一夜以便聚谈的愿望总没有实现。
[9]“当密”句:指我们两人本应来往密切,现在感情似乎反而疏远了。
[10]以此:因此。幽躅(zhuó):断绝的足迹,意谓没有来往。
[11]瀹(yuè):以汤煮物。
[12]看竹:《晋书》卷八十《王徽之传》:“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此用其意。
评析
清初的明代遗民,为了坚守民族气节,有很多出家做和尚的,本意不一定信佛。印度大概也是这种人,因而邢昉称为“我友”,希望和他时常相聚。最后四句包含两层意思:到印度庵里吃新笋,是表示物质生活上的淡泊自甘;看竹,则表示精神上的超越世俗。而说盼望吃笋之情较深于看竹,带有诙谐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