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茶叶帝国3000年
》
售價:NT$
602.0

《
机器人建模与分析的几何代数方法
》
售價:NT$
857.0

《
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手册,第32版
》
售價:NT$
1265.0

《
神道与日本文化
》
售價:NT$
439.0

《
凤凰台上(全2册)
》
售價:NT$
351.0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修订版)
》
售價:NT$
490.0

《
和平的捍卫——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观照
》
售價:NT$
347.0

《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2024版)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跟踪行业20年,深入陶瓷企业车间10年,一位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功底的青年学者的倾心力作。创新点:1、运用超越集群理论分析陶瓷产业并指国内陶瓷产业集群的超越成长路径;2、构建我国建筑陶瓷产业发展的数学模型,解释和预测我国建筑陶瓷总理的变化。适用群体:陶瓷产区从事陶瓷产业管理的相关决策者,陶瓷行业从事陶瓷生产经营的管理者;学界从事“双碳”及产业集群升级的学者及研究人员。
|
內容簡介: |
中国以占世界21.5%人口生产了全球60%左右中国日用及建筑陶瓷,传统陶瓷单位能耗所产生的价值创造并不高。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环境保护法》,被誉为“史上*严”的环保法,在中央不断收严的整治潮中,伴随着新标准的出台,有一批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而遭遇地方政府的强制关门或限令停产,我国有多个地区对陶瓷产业亮起了“红灯”,企业环保治理不断加大,陶瓷行业经历了前所未的挑战。2020年9月以来在全球制造业无限看齐“碳达峰”与“碳中和”,在大环境的倒逼下,陶瓷行业如何从高能耗、高污染,以量取胜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向全新的产业生态重塑和重构是本书的研究重点。本书基于国内多个陶瓷产业集群多年数据,通过研究这些陶瓷产业集群从兴起到衰落及重塑和重构的过程,运用超越集群理论指出在“双碳背”景下国内陶瓷产业集群的超越成长的路径。
|
關於作者: |
徐华,男,汉族,江西鄱阳人,1979年10出生,景德镇陶瓷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面为产业经济及艺术经济,已出版专著一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完成省级课题10余项,主持编制国内多个陶瓷产区陶瓷产业发展规划。
|
目錄:
|
目录第一章 绪论 1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第二节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4第三节 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5第二章 产业集群超越理论研究综述 7第一节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7第二节 产业集群升级理论研究综述 9第三章 全球视角下我国陶瓷产业 20第一节 陶瓷产业的演变 20第二节 陶瓷产业的地位 23第三节 世界陶瓷产业的格局 25第四节 我国陶瓷产业发展概况 33第四章 佛山陶瓷产业集群的演化 41第一节 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 41第二节 佛山实施“腾笼换鸟”计划的背景 44第三节 佛山实施“双转移”战略时陶瓷行业状况 46第四节 佛山陶瓷“腾笼换鸟”计划中的总体规划 48第五节 佛山“腾笼换鸟”计划实施成效 58第五章 环保风暴倒逼临沂陶瓷产业升级 63第一节 临沂陶瓷产业发展概况 63第二节 临沂陶瓷产业战略定位 70第三节 临沂陶瓷产业发展目标及实施步骤 72第四节 临沂陶瓷产业转型模式 75第五节 临沂陶瓷产业的空间布局与园区建设 77第六节 临沂陶瓷产业转型的十大重点工程 85第七节 临沂陶瓷产业转型的主要任务 95第六章 区位选择视角下云南陶瓷产业演化 102第一节 产业区位理论及我国陶瓷产业区位演化 102第二节 云南地理位置及其陶瓷产业的发展概况 103第三节 云南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05第四节 建水紫陶产业转型规划 111第五节 建水紫陶产业转型重点 118第六节 建水紫陶产业布局 123第七节 建水紫陶产业升级重点工程 126第八节 建水紫陶产业技术升级 135第七章 意大利陶瓷产业发展的启示 149第一节 意大利陶瓷产业现状 149第二节 意大利陶瓷产业的发展简况 150第三节 意大利陶瓷产业的特点 152第四节 意大利陶瓷开拓国际市场经验 154第八章 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陶瓷产业升级研究 156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6第二节 我国建筑陶瓷行业生态分析 163第三节 建陶品牌生态系统 174后记 188参考文献 189
|
內容試閱:
|
陶瓷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是人类创造之物,制陶是人类学会用火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因此,陶瓷也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作为世界三大陶器起源地之一,陶器被发明至今已经历了上万年的传承。我国是瓷器的故乡,英文中“China”可译为中国,也可译为瓷器,因此,中国人对瓷器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几百年来,我国陶瓷畅销世界,甚至成为人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同时,我国陶瓷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近代,陶瓷产业衰败,令人扼腕叹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恢复了传统陶瓷的生产。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我国当代陶瓷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顶峰时期,我国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的年产量均占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高产量的背后是质量和价格的不尽如人意,是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2015年1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被誉为“史上*严”环保法,在中央日渐严格的“整治潮”中,伴随着新标准的出台,一批企业因环境影响评价不达标而被地方政府强制关闭或责令停产,“关、停、并、转、改”,不一而足。我国以约占世界18%的人口生产了全球60%左右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这些陶瓷的人均产值、亩均产值、单位能耗产值均远低于其他先进制造业,多个地区不断提高对陶瓷企业的环保治理要求,陶瓷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当前,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陶瓷产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控碳压力极大,在“双碳”背景下,如何把握机遇、厘清路径、推动产业集群超越发展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2020年以来,全球制造业皆向达成“双碳”目标努力,在此环境下,陶瓷产业如何从高能耗、高污染、以量取胜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全新的产业生态转变?我国的陶瓷产业已进入衰退期,应该如何避免路径依赖,突破集群生命周期的束缚?探索我国陶瓷产业集群超越成长的路径,是如今我们肩负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