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融合之力:推动建立“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研究

書城自編碼: 407300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經濟學理論
作者: 秦海林
國際書號(ISBN): 9787121486463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1-01

頁數/字數: /
釘裝: 平塑勒

售價:NT$ 40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售價:NT$ 270.0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 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

售價:NT$ 649.0
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8版)
《 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8版) 》

售價:NT$ 545.0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售價:NT$ 484.0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
《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 》

售價:NT$ 380.0
攻金之工:早期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金属艺术
《 攻金之工:早期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金属艺术 》

售價:NT$ 6528.0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NT$ 254.0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NT$ 80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77
《经济的律动:读懂中国宏观经济与市场》
+

NT$ 194
《策略性侵权判决规避问题:一项法律经济学的研究 李井奎》
+

NT$ 908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
+

NT$ 704
《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手册》
+

NT$ 680
《国 富 论》
+

NT$ 286
《政治经济学大纲(汉译名著本)》
內容簡介:
本书研判我国正迈入以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金融服务为活水源泉、加速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新阶段,进而提出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一体化推进思路。即”1+2+3”:建立一个统筹体系,优化市场和人才两种环境,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三项能力。最终助推实现”市场、政府、社会”纵向贯通、\产业、科技、金融”横向融合的良性循环新格局。 本书可为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从事相关政策制定、管理决策和咨询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以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对国际经贸感兴趣的读者学习。
關於作者:
秦海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1977年11月生,毕业于吉林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历任赛迪顾问副总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财经研究所副所长(其间挂职衡阳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赛迪集团总经理兼赛迪顾问总裁,主要从事工业经济、区域经济等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
目錄
目 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的形势3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演愈烈,要求构建金融支持与产业科技创新相匹配的机制3
(一)金融资本支持创新的模式需要更加多元化4
(二)产业韧性的提升需要稳定的金融供给5
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各国迫切需要形成高质量科技供给6
(一)科技创新需要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和产业需求牵引6
(二)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地位愈发重要7
三、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为科技和金融创造发展蓝海和红利8
(一)产业交叉融合推动形成新的创新路径8
(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价值9
第二章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机理的一般概述10
一、基于三者特征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理分析10
(一)科技创新、产业、金融的主体与特征10
(二)基于三者特征的科技、产业、金融相互作用机理分析13
(三)“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内涵与特征15
二、国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主要机制和作用17
(一)推动机制17
(二)具体作用18
第二篇 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美国:前沿科技企业之国,资本与技术深度耦合23
一、“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24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促进了风险投资的产生,创业资本与产业变革实现交融24
(二)21世纪以来,为维持全球科技霸主地位,前沿产业与金融实现深度拥抱25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25
(一)战略层面:以创新战略引领国家和产业科技发展26
(二)组织层面:较为成熟的科产金协同架构28
三、“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32
(一)企业:主导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32
(二)科研机构:善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经济价值转化34
(三)金融:能为前沿技术创新提供长效支持35
第四章 德国:制造业隐形冠军,面向需求进行科产金协同37
一、德国“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38
(一)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与技术投入加大,德国工业迅速发展38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德国积极发展科技产业以促进经济恢复,科产金融合速度加快39
(三)20世纪90年代后,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促进德国科技、产业、金融建设进入稳定成熟阶段39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40
(一)战略层面:以创新战略为牵引、工业战略为补充40
(二)组织层面:科产金组织架构较为成熟41
(三)政策层面:为企业营造良好创新环境42
三、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44
(一)企业:面向需求开展科技产业金融创新44
(二)科研机构:产学研用金协同发展45
(三)金融:政策性银行引领的金融协同模式47
第五章 日本:政府制度推动,打造辉煌一时的世界工厂48
一、日本“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48
(一)20世纪50年代,为扶持高技术中小企业,资本开始与产业科技结合48
(二)20世纪60至70年代,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风险投资支持创新提供良好环境49
(三)20世纪80至90年代,“科技立国”为金融支持创新按下加速键49
(四)21世纪开始,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停滞问题,科技、产业、金融结合更加紧密50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50
(一)战略层面:科技立国,以科技创新牵引科产金协同发展50
(二)组织层面:权责分明,合力推动科产金良性循环发展51
(三)政策层面:多措并举,为科产金良性循环发展创造条件53
三、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55
(一)企业:占据科产金深度合作主导地位55
(二)科研机构:TLO是日本科产金良性循环重要载体56
(三)金融:形成以银行体系为主导、信用担保为重要补充的金融体系57
第六章 韩国:产业科技引领、金融要素支撑58
一、“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58
(一)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推动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社会资本愈加活跃59
(二)21世纪以来,韩国科技金融出现波动,高技术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平稳成熟阶段60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61
(一)战略层面:政府主导的产业科技创新战略62
(二)组织层面:政府牵头、专业机构推动科产金一体化工作63
(三)政策层面:系统完善的政策体系64
三、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67
(一)企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核心67
(二)科研院所:为国家技术创新解决重大难题68
(三)金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助推剂69
第七章 以色列:政府支持风投催化,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地72
一、“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动态演变历程72
(一)1948年至1960年,以色列“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迈入初步奠基期72
(二)1960年至1990年,以色列“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迈入转型升级期73
(三)1990年至今,以色列“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迈入高速发展期74
二、政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做法74
(一)战略层面:以支持企业创新创业作为核心思路75
(二)组织层面:以实现组织协同高效作为根本路径75
(三)政策层面:以培育创新创业环境作为主要方式77
三、“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主体协同情况79
(一)企业:前沿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导者80
(二)科研机构:高校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的核心81
(三)金融:风险投资是以色列高科技产业的催化剂82
第八章 本篇小结:经验与启示83
一、美德日韩以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上的共性做法84
(一)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84
(二)顺畅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85
(三)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85
(四)繁荣的风险投资市场86
(五)多层次的资本市场87
二、辩证看待美德日韩以在“科技—产业—金融”融合过程中的亮点及对我国启示88
(一)注重前沿产业布局89
(二)追求技术专业性而非规模效应89
(三)即使是低速增长也要全力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90
(四)抓住机遇迅速发展91
(五)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92
第三篇 国内历程与现状
第九章 我国“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发展历程94
一、循环体系发展历程95
(一)“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的探索奠基期95
(二)“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96
(三)“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的快速发展期97
(四)“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的深度融合期98
二、科技、产业、金融政策体系变革历程99
(一)产业政策发展历程99
(二)科技政策发展历程101
(三)财税金融政策发展历程104
第十章 我国各主体参与“科技—产业—金融” 循环体系建设情况106
一、政府106
(一)组成情况107
(二)组织推动循环情况107
二、企业109
(一)主体情况110
(二)参与循环情况110
三、高校及科研院所112
(一)主体情况113
(二)参与循环情况114
四、金融机构115
(一)主体情况115
(二)参与循环情况116
五、小结117
第四篇 核心要求、瓶颈问题与新内涵
第十一章 新时代新征程对我国“科技—产业—金融” 良性循环提出三大核心要求121
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122
二、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123
三、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124
第十二章 新时期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建设的六大瓶颈问题126
一、亟待加强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顶层设计126
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不突显,我国对企业的支持方式有待加强127
三、我国金融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长期稳定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129
四、市场需求和政府支持对于科技企业的拉动作用尚不显著132
五、高质量的中介服务和平台不多,生态环境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133
六、专业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对于产业科技支撑效果有限135
第十三章 新时期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建设的新概念138
一、内涵138
二、特征139
三、概念外延140
第五篇 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
第十四章 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总体思路142
一、全面统筹推进,理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体系144
(一)加大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实力度,形成面向“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有力牵引144
(二)健全部门协同和央地协同机制,形成面向“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运行体系144
(三)完善多层次配套政策支持,形成面向“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基本保障145
二、优化市场、人才两种环境,激发“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活力146
(一)优化市场环境,全力提升科技、产业、金融间要素流通效率146
(二)壮大人才队伍,打造服务于良性循环的高素质人才蓄水池148
三、夯实科技、产业、金融发展基础,提升“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竞争力150
(一)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夯实原始创新能力150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产业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和动力151
(三)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配合的长效支持机制151
(四)加大市场应用供给、优化政府采购,促进成果高效转化152
第十五章 分区域推动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的路径153
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