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影神图 精装版
》
售價:NT$
653.0

《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售價:NT$
347.0

《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售價:NT$
254.0

《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售價:NT$
301.0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售價:NT$
398.0

《
钱生钱:低利率下的银行理财与基金投资手册
》
售價:NT$
352.0

《
西方服饰史:从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纪(第7版,一部西方服饰百科图典。5500年时尚变迁史,装帧典雅,收藏珍品)
》
售價:NT$
2030.0

《
仕途之外:先秦至西汉不仕之士研究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忆 你说甚么是我神圣的责任?
玉 这还用我说吗?就是你对于你丈夫跟小孩子的责任。
忆 我还有一个责任跟这个一样的神圣。
玉 万没有的,你说是甚么责任呢?
忆 我对于我自己的责任。
——《傀儡之家庭》(易卜生原作 欧阳予倩改译)
|
內容簡介: |
欧阳予倩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文化人物,是中国话剧的开创人之一。欧阳予倩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鲜活的戏剧运动史。欧阳予倩同时又是通才大家,他不仅是戏剧表演家、导演者、戏剧教育者、传播者,还是早期中国电影编导和开风气先的艺术研究者。
本书以中央戏剧学院独家馆藏为基础,收录了1990 年版六卷本《欧阳予倩全集》未刊文献资源,是为“集外”,包括话剧剧本、电影剧本、文艺理论及评论、杂文、讲演及座谈发言、诗词和书信,提供了多角度认识和研究欧阳予倩的新路径和新思路。
|
關於作者: |
高 音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央戏剧学院欧阳予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欧阳予倩与新中国戏剧的构建》。在《戏剧》《文艺理论与批评》《新文学史料》《戏剧艺术》等学术期刊和《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近60篇论文和剧评。有专著《北京新时期戏剧史》《舞台上的新中国》。《舞台上的新中国》获得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为北京戏剧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北京知联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杨 乐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话剧史。工作以来,在《戏剧》《戏剧艺术》《剧本》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欧阳予倩全集》(新编)、《中国工人戏剧选》等书籍的编纂工作,并参加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目錄:
|
前言 再见欧阳予倩 高音 1
话剧剧本 / 1
傀儡之家庭 3
皮格马林 68
玩具骚动 79
油漆未干 97
电影剧本 / 179
玉洁冰清 181
三年以后 193
天涯歌女 206
桃花扇 213
木兰从军 253
文论 / 301
谈二黄戏 303
汉口的花鼓戏 319
怎样完成剧运? 324
广东戏剧研究所第一期的工作 327
敬谢不敏 331
《油漆未干》介绍 332
关于王泊生先生剧院意见书的感想 334
剧本荒 335
念年之别 338
导演小言 340
悼鲁迅先生 342
推荐《国家至上》 344
心的武装 346
改革中国旧戏 347
论平剧的表演术 349
推进农村戏剧教育的商讨 352
电影政策献议 354
粤剧浅识 357
开展中的中国电影事业 360
序幕致辞 362
为本院第一届本科毕业公演致祝 364
关于广西省立艺术馆的一些情况 366
感谢与希望 368
一言致意 371
盛大的阵容 精彩的艺术 373
杂文 / 377
双十先生的话 379
五卅日的价值 381
开国周年志感 385
不能听任不合理的事情继续下去! 388
闲事闲谈 389
讲演及座谈 / 427
关于日本演剧我的感想 429
演剧与导演 432
中国旅行剧团谈话会 435
中国戏剧的发展 439
儿童戏剧运动 441
关于改造京剧的商榷 444
《桃花扇》排演记录 450
欧阳予倩与西川鲤三郎的对谈 468
三十年后的再会 470
在1958年北京戏剧、音乐创作座谈会的发言 481
戏剧工作者的“八字宪法” 485
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戏剧表导演艺术 488
在建院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523
戏曲问题 524
诗词 / 541
病中偶吟 543
答丹翁 543
漫与 543
题茉莉小传(卢由风倚声) 544
挽刘湛恩博士 544
送腴深三哥回里二首 544
洪深兄五十初度书怀 545
致红良小姐 545
行书寄蔡迪之律诗 545
步吕集义先生原韵和作 546
除夕二首 546
赠金玉琴 547
赠谢肇衡 547
七绝 547
随感二首 548
吊覃振 548
无题 548
赠市川猿之助先生 549
谷崎润一郎先生与我阔别重逢赋长歌为赠即希两政 549
桂菁祖舅莅京将回广州赋赠 550
赠桂菁祖舅 550
一九六〇年春游工部草堂 551
为前进座成立三十周年作 551
怀沙先生两政 551
赠董锡玖 551
赠童超 552
书信 / 553
致黄花岗演出委会诸同志 555
致梅兰芳 555
致朝鲜文化艺术工作者同志们 556
致林半觉 557
致冯至 557
致塚本助太郎 558
致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 558
致塚本助太郎 559
致塚本助太郎 560
致塚本助太郎 561
致刘芝明、钱俊瑞 561
致塚本助太郎 562
致林半觉 563
致葛丽娜·伊万诺夫娜·卡扎基娜 563
致林半觉 564
致文化部专家工作室 564
致梅兰芳 565
致稻垣乔正 565
致河原崎国太郎 566
致沙可夫、李伯钊 566
|
內容試閱:
|
再见欧阳予倩(节选)
高音
欧阳予倩是中国戏剧的现代形象,是中国话剧开天辟地的功臣。欧阳予倩的艺术人生贯穿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他的观念与实践时时刻刻影响着社会与时代。中央戏剧学院编纂的1990年版六卷本《欧阳予倩全集》对于欧阳予倩的文化影响传播功不可没,但受时局条件所限,还有大量散佚的文章、著述、演讲、谈话等,未收入1990版全集,六卷本全集存在全集不全的问题。作为欧阳予倩原工作单位和1990年版《欧阳予倩全集》的编纂单位,继承老院长衣钵,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深入欧阳予倩研究的基础上辑佚、整理、重编一部尽可能巨细无遗的《欧阳予倩全集》,是我们要完成的使命。《念年之别:欧阳予倩集外文档》是中央戏剧学院在重编《欧阳予倩全集》过程中的部分辑佚,我们及时展示给读者,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从这些文字中了解和体会我们的文化先驱者欧阳予倩的甘苦、胸襟与抱负。
近代以来,从事话剧的大都如洪深所说是文化运动上的战士,对他们而言,戏剧是社会事业,自然会承受社会变革更多的影响。他们承担起中国戏剧的开路工作,是建设中国话剧的先驱,是剧场革命的中流。身为旧家子弟、留日学生,欧阳予倩是中国近现代戏剧界最活跃的人物之一。欧阳予倩记录他前半生的自传体回忆录《自我演戏以来》被誉为“一部近代中国戏剧变迁史”、“一部形象的早期剧运史”。他1917年加入南社,是南社“以剧而负盛名并具有新思想的人物”。他“不慕名利,不考洋进士,尽把戏剧当做光荣职业。在当时那样的半封建社会是要经过很多斗争,受很多委屈的”。他不仅在新剧、旧剧都有地位,更为现代戏剧运动走南闯北。《怎样完成剧运?——告广东剧艺实习班诸生》是本书收入的一篇欧阳予倩讲演稿,写作于1929年欧阳予倩受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济深委任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广东戏剧研究所是近代中国戏剧研究实验机构,研究所的工作计划是整理国剧、介绍欧洲戏剧、创制新歌剧、组织模范剧场、组织小剧场、组织演员养成所等。开办演剧学校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实践的话剧教育工作。后因经费不足,演剧学校改为剧艺实习班。面对广东剧艺实习班诸生,欧阳予倩慨然陈述:“戏剧运动是革命运动。戏剧运动者是革命者。戏剧运动,是循着一定程序策略,去推翻旧时的戏剧,来建设适时代为民众的戏剧的事业。所以,颓废软弱之辈,不配做戏剧运动;头脑腐旧者,不配做戏剧运动;没有牺牲精神的,不配做戏剧运动;性情享乐者,不配做戏剧运动!”中央戏剧学院建院时期第一任副院长、与欧阳予倩院长亦师亦友的戏剧理论家张庚,1981年受欧阳敬如的邀请为《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撰写序言。张庚认为,欧阳予倩他们从事戏剧活动,往往并不局限于戏剧艺术本身,而是怀着救国救民、启迪民智的目的。“因此,他们在从事戏剧运动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从事政治活动。他们这种眼光远大的精神,对我们这些下一辈人也是有深刻的言传身教作用的;中国近代戏剧运动的革命性和战斗性风格是由他们传下来的。他们从事戏剧运动可以说是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这一方面固然和中国近代历史大故迭起,人民生活不安有关,但也和我们前辈这种锲而不舍的戏剧为人民的目的有关。”欧阳予倩1962年病重之时总结自己:“我是一个什么人呢,我是戏剧运动的积极分子。我自己肯定一直为此奋斗了一生。我当过演员、当过导演、写过剧本,搞过研究工作,搞过话剧、歌剧、地方戏,这一切都是为了运动。有错误那是水平所限,但我一生为戏剧运动没有退缩过。”5欧阳予倩一生挚友、中国戏剧家协会首任主席田汉说,
欧阳予倩不仅是话剧运动的启蒙者,也是它一贯的扶植者和导师。为建设中国新文艺推进中国新兴话剧运动,1922年欧阳予倩加入了五四精神影响下成立的戏剧协社,与洪深、顾仲彝等人掀动20世纪中国改译外国近代剧的潮流。本书收入欧阳予倩译介或者改译的《傀儡之家庭》《皮格马林》《玩具骚动》《油漆未干》四个话剧剧本。《傀儡之家庭》是欧阳予倩根据日译本对易卜生写实主义戏剧《娜拉》的改译,《国闻周报》1925年第2卷14期到16期连载,1925年5月由上海戏剧协社公演于职工教育馆。为保留时代风貌和译文本色,我们只对原译文明显的印刷错误做校订,对译文中涉及的专有名词做文字说明。欧阳予倩在《中央日报》发表的《介绍外国剧本》一文中认为:“中国人介绍外国剧本,是求中国观众扩大欣赏戏剧的范围,以期沟通世界的艺术,而且从许多外国剧本当中采取我们所需要的资料。”他也认为:“改译,是拿外国剧本改成中国现实,用中国话、中国服装、中国的舞台装置来演。”“话剧在中国基础未立,第一步应该叫观众认识话剧的价值……”欧阳予倩身体力行,1937年为急等剧本的上海业余剧人改译并导演了托尔斯泰的《黑暗的势力》。《黑暗的势力》改译为《欲魔》,故事发生在北方农村,欧阳予倩去掉原作中强烈的宗教气息,“补充些生活、人情和环境的理由”。《钦差大臣》是欧阳予倩为在香港的中国艺术剧社改编的,“用民国初年北边服装来演出”。欧阳予倩在剧本改译过程中融入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反映出翻译剧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关系。欧阳予倩重视对外国剧本、外国剧论和剧场资讯的翻译,其出发点就是为了引进进步的戏剧艺术观念,吸收别国戏剧文学、戏剧思潮的优长,为今后做工作上的借鉴。《油漆未干》是欧阳予倩根据原文直译,“因便于上演起见,颇有修改”。本书收入的《〈油漆未干〉介绍》中,欧阳予倩坦言,该剧本“郑重介绍也大可不必,总之用来作演喜剧的练习还是不错的”。在他看来,翻译剧并不是从书店到书斋,而是从书斋到舞台。在欧阳予倩这代人的认识中,话剧作为一种新的戏剧形态生根中国,它是近代中国面向现代世界的一种艺术自觉。中国话剧,特别是初期话剧,用欧阳予倩的话说是“用了外国的戏剧艺术形式,从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东西”。可以说,改译是通往话剧民族化的一条途径。
“槐秋一向叫我二哥,他自认是我的兄弟。我也素来和他不错。”欧阳予倩与创办近代中国第一个以演话剧作为职业的中国旅行剧团的唐槐秋同为湖南人,同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都创造了“甘掷衣冠称戏子”的人间传奇,两位都是中国话剧运动开疆拓土的人物。欧阳予倩与唐槐秋都参加了田汉主持的南国社,在戏剧鱼龙会上同台演出欧阳予倩的新作《潘金莲》。1929年,欧阳予倩打电话给唐槐秋,要他南下一起筹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唐槐秋到任广东戏剧研究所剧务主任,前后三年。戏剧研究所解散后,两人一同回到上海,组织现代剧团。1933年冬,唐槐秋在上海创办中国旅行剧团,前往南京首演,旨在建造“戏剧家的新生活”。次年,中国旅行剧团开始在华北平津等地演出,“收容了许多爱好戏剧的青年”。本书收入的《中国旅行剧团谈话会》,刊于1936年4月23日至25日的《时事新报》(本埠附刊),此时北上演出的中国旅行剧团带着几个看家戏于1936年秋冬之交回到出发地上海,连续公演八台剧目,其中就有欧阳予倩翻译的《油漆未干》。欧阳予倩与中国旅行剧团同志座谈,怀着敬畏和希望,以世界眼光谏言中国旅行剧团:“我们要想我们的话剧艺术能够跟人家相比,则我们就要如何地想办法来完整我们的演剧技术,而建立我们的基础。”追求和提高演出技术是欧阳予倩谈话的核心。
欧阳予倩总是强调他是在戏剧界服务的。他对戏剧运动的使命感使得他全身心投入对演出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探索。欧阳予倩的戏剧评论不局限于就剧论剧,更针对剧本创作,戏剧的表导演技术,演员、导演的养成,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重在建设、引导观众,讲究实用和效果。《推荐〈国家至上〉》是一篇从主题意义上评述剧作的道德文章。欧阳予倩推荐老舍先生展现回汉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的剧作,认为剧中以身作则任劳任怨的典型人物背后是积小胜为大胜、积小成为大成的觉悟。欧阳予倩的戏剧评论背后是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自觉。
“鲁迅先生和我们服役的文化部门不同,然而他的伟大坚韧的斗争精神,却应该是全人类的表率,对于从事于电影和戏剧的工作者,尤其是我们努力的最后的昭示……‘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存!’”欧阳予倩是这篇发表在1936年10月25日上海《大公报》上的《悼鲁迅先生》一文的署名者之一。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欧阳予倩和明星影片公司的同事程步高等带着摄影机去大路新村9号先生家中拍摄先生逝世的新闻片。1936年10月26日,欧阳予倩写下了《不要以悲哀来纪念鲁迅先生》一文,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和个人的感悟。“经周夫人的允许,我们从楼上到楼下一一拍摄……当我们拍摄卧室的时候,室中的空气不知不觉感到十分严肃。周夫人亲自将桌上的笔墨书籍和烟灰缸茶杯等布置得跟先生身前一样,这个时候旁边站着的几位作家,他们的眼泪流了下来……”1939年欧阳予倩担任桂林文化界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大会主席,在《救亡日报》上发表了《鲁迅不死》。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欧阳予倩把杂文当作一种社会干预和思想表达的檄文。欧阳予倩的杂文、随笔甚至政论,与他擅长的文论有很大不同,他遵循着短兵相接的斗争策略,通过社会批评和时事评论带出了那个风云时代的特殊节奏。鲁迅先生的杂文深刻地影响着欧阳予倩的社会态度。在1990年版《欧阳予倩全集》中,欧阳予倩这一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创作被忽略。欧阳予倩的系列杂文《闲事闲谈》写于1941年至1942年抗战时期的桂林,受《扫荡报》编辑邀约陆续发表在《扫荡报》桂林版上,后由文化服务社广西分社出版。《闲事闲谈》针对当时的经济生活、社会现象、现实政治以及文艺运动,欧阳予倩忙里偷闲“将手掌当桌子”,笔不停书,它为了解当时当地的中国现实提供了一个杰出戏剧家的不同视角。“想替受压迫者说句公平话”,既是欧阳予倩杂文的出口,也是创作电影剧本《天涯歌女》的初衷。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新文艺和新思潮奔涌而来。收入1990版《欧阳予倩全集》的《电影半路出家记》,是欧阳予倩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从事电影工作的回忆录。欧阳予倩笔下的人物和事件,还原了早期中国电影人的生存状态,为研究中国早期电影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欧阳予倩1926年开始参与早期电影活动,为民新影片公司编写《玉洁冰清》。虽然欧阳予倩一再强调“我本是个戏剧工作者,过水银灯下的生活并不是很自然的”,但他编剧、导演、表演,样样在行,在电影理论建树上更有一种学术自觉。欧阳予倩认为电影不仅成就最伟大的企业,也是伟大的事业。民新电影公司进行影片宣传的杂志《民新特刊》是欧阳予倩发表见解的平台。1926年创刊的《民新特刊》第一期,他为宣言执笔,“电影者,新世纪特殊之艺术,普遍之力超乎戏剧,故善用之,可以沟通文化,普及思想……中国固有其超越之思想,纯洁之道德,敦厚之风俗,以完成其数千年历史之荣誉,苟能介绍于欧美,则世界必刮目相看……”。1926年在编写《三年以后》期间,他得出“剧本是灵魂,导演是骨干,演员是筋血,摄影是肌肉”的论断。1928年由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创办的《电影月报》是20世纪20年代电影界影响最大的刊物,他的《导演法》自1928年以来在《电影月报》连载5期。本书收入欧阳予倩编写的三部电影《三年以后》《玉洁冰清》《天涯歌女》的本事及字幕和新《桃花扇》《木兰从军》两部电影剧本。欧阳予倩为民新公司排了三部电影后就去广东办戏剧研究所了。1932年冬到1933年冬,他游历了法国、英国、德国,两次到苏联。1933年底,他参加了福建人民政府的抗日反蒋活动,失败后东渡日本。1934年秋,欧阳予倩回到上海重新开始电影创作,为刚成立的新华公司编导新《桃花扇》。新《桃花扇》是欧阳予倩的第一部有声片,如欧阳予倩自述,这个戏的主要人物安排和故事轮廓有似于孔云亭的《桃花扇传奇》,但内容全不一样。故事发生在北伐时期,主人公是革命青年,斗争的对象是军阀、买办和不自爱的知识分子。1935年7月,欧阳予倩入明星公司,任编剧委员会主任,为明星公司编导了《清明时节》《小玲子》《海棠红》。1938年,欧阳予倩为创作电影《木兰从军》,翻阅了明、清两代的一些笔记中有关木兰从军的传说。如俞正燮的《癸巳存稿》所引《江南通志》的记载:“说木兰姓魏,隋恭帝时人,立了很大的战功,从军十二年,人不知为女子,凯旋回乡,改着旧裳,同行尽骇,皇帝听到,要纳她为妃,她不从,一气就自杀了。据说,也就因为这样,史官没有为她立传。”欧阳予倩本想把木兰作为一个反封建的女性,把戏写成悲剧,后来一想,为了宣传抗战、鼓舞人心,应当着重写她的英勇和智慧。《木兰从军》1939年春天放映,是上海孤岛时期影响最大的古装电影。修改本发表于阿英在上海办的刊物《文献》1939年3月10日第六卷上。不久,日本人控制孤岛,《文献》被封。1948年,欧阳予倩在香港拍摄他最后一部影片《恋爱之道》,在电影特刊上他写下这样一段话:“当这部片子在观众面前放映的时候,一个新中国已经不是希望和理想,而是现实,铁的现实了!……我就以这部片子送去可诅咒的旧中国,迎接人民的新中国。”本书收入的《开展中的中国电影事业》以及新中国诞生之际由欧阳予倩等16位电影界知名人士签名的《电影政策献议》,从电影的本体到电影政策的20条献计,为拟定新中国的电影政策提供基于经验的建议,既有全局观照,又有技术探讨,可谓事无巨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