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前端工程化——体系架构与基础建设(微课视频版)
》
售價:NT$
454.0

《
《诗经》全注全译全本彩图 全书系列50万册焕新升级典藏纪念版
》
售價:NT$
2545.0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NT$
407.0

《
大钱:如何选择成长股
》
售價:NT$
505.0

《
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工作指南
》
售價:NT$
398.0

《
关系5.0
》
售價:NT$
612.0

《
翻篇是一种能力
》
售價:NT$
296.0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唐伯虎集笺注》是一部对明代著名才子唐伯虎的诗词作品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的学术著作。校勘异文之外,别立题解,考证其创作年代、内容主旨等,笺注则解释语词,疏通文意, 文后附以解析,赏析其艺术特色。本书共收入唐伯虎诗词曲赋等600多首,文40余篇,是了解唐伯虎其人、其文的重要参考书籍。唐伯虎的诗词风格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多用口 语,意境清新,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反思。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伯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
關於作者: |
唐寅(1470—1524),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以字行。弘治十一年(1499)乡试解元,人称“唐 解元”,但蹭蹬科举,布衣终老,而以风流才子闻名。唐伯虎诗画兼善,诗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即民间所说“江南四大才子”),画名与沈周、文徵 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
目錄:
|
上册
前言(一)
例言(一)
原序(一)
其一袁袠(一)
其二何大成(二)
其三何大成(三)
其四何大成(四)
其五曹元亮(四)
其六張鼐(五)
其七唐仲冕(六)
唐伯虎詩文全集卷一
賦
嬌女賦()
金粉福地賦()
惜梅賦()
樂府
短歌行()
相逢行()
出塞二首()
紫騮馬()
驄馬驅()
俠客()
隴頭()
隴頭水()
咏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二首()
五言古詩
白髮()
........
|
內容試閱:
|
林語堂先生在他的傑作《蘇東坡傳》第一章中曾精闢地説過:‘認不認識一個人不在於是否和他同一時代,這是共鳴瞭解的問題。畢竟我們只認識自己真正瞭解的人,而且只對自己真正喜歡的人纔能充分瞭解。’這話完全適合於我們對唐伯虎的認識。我們覺得,較之周圍那些用虚僞和謊言層層包裹的人,五百多年前的唐伯虎還容易瞭解得多。當然,這是在我們通讀了他的六卷詩文集,並儘可能多地欣賞了他的繪畫、書法及印章之後達成的認識。其實,類似的認識古人早已説過。稍晚於唐伯虎的晚明文壇領袖袁宏道就説:
吴人有唐子畏者,才子也,以文名,亦不專以文名。余爲吴令,雖不同時,是亦當寫治生帖子者矣。余昔未治其人,而今治其文。大都子畏詩文,不足以盡子畏,而可以見子畏。(袁宏道《唐伯虎全集序》)
‘治生’是流傳於晚明的下屬對上司的自稱,‘帖子’即現今的名片。當時擔任吴縣縣令的袁中郎嚮往著懷揣治生帖子去拜訪唐伯虎,當然覺得伯虎是一個真切的活生生的存在。他承認這種感覺從伯虎的詩文來。明末還有一位文人雷起劍,他在暮春時節與朋友泛舟横塘,在野水雜樹間發現了唐伯虎的葬地,牛羊踐踏,滿目荒涼。雷起劍不禁淒然而歎:
是朋友之罪也!千載下讀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時與並乎?(見《(同治)蘇州府志》)
於是他與幾個朋友集資修建了唐伯虎墓、祠,並且‘勒石以遺千古之有心者’。好一個‘千載下讀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事實上,搜尋傑出古人的詩文去讀的人,當然希冀與古之賢哲英豪爲友。而一旦讀了其詩其文,更覺得其人可親可敬,可歌可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了。
我們覺得唐伯虎獨特的人格比任何一位明代文人都突出,即使在整個中國封建文人長長的行列中,也是給人印象極深刻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他才氣過人,風流倜儻,放浪形骸,詩酒自娱,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的詩名風采、丹青墨色,照耀江南,人人仰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大量傳説,更無異於給這位才子籠罩了瑰麗的光環。諸如評話有《唐解元一笑姻緣》,彈詞有《笑中緣》、吴信天《三笑》、曹春江《九美圖》,小説有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唐解元一笑姻緣》,雜劇有孟稱舜《花前一笑》、卓人月《花舫緣》、史槃《蘇臺奇遘》等等,現今更有電影《三笑》《唐伯虎點秋香》,曾一度風靡海峽兩岸,我們就是首先從這些通俗作品中接觸到這位江南才子的。在這些作品中,同樣是追求幸福的愛情,唐伯虎不像王實甫《西厢記》中的張生那樣,借住西厢,贈詩酬簡,望梅止渴,遮遮掩掩,而是主動出擊,積極追求,即使採取反常背俗的手段也在所不辭,甚至以爲越反常背俗,越能顯示才子特殊的本色。儘管這些通俗作品失之無據,甚至荒誕不經,但是是符合唐伯虎的精神風貌的。有一次他在一幅陶穀畫像上題詩云:
信宿因緣逆旅中,短詞聊爾識泥鴻。當時我做陶承旨,何必樽前面發紅。(卷三《題畫陶穀》)
陶承旨即陶穀,字秀實,五代後周、北宋時曾任翰林學士、尚書等職。他仕後周時,曾使南唐,態度威嚴。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使歌妓秦弱蘭誘之,共枕席時陶作《春光好》詞贈秦:‘好姻緣,惡姻緣,奈何天。纔得郵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待得鸞膠續斷弦,是何年?’這就是伯虎詩所謂的‘短詞’。次日,南唐設宴,筵上歌唱此詞,陶穀大爲慚愧(事見《玉壺清話》)。伯虎詩即寫其事。末兩句是説:當時换成我是陶穀,在筵席上聽到密贈秦弱蘭的詞被唱出來,大可不必因爲羞慚而臉紅。十足的明代才子的情趣!十足的明代才子的膽量!任情任性,敢做敢當,具有以往的封建文人所没有的一種特殊的個性魅力和藝術風情。
其二,是在唐伯虎身上,傳説與實際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伯虎雖然詩畫全才,風流跌宕,但一生坎坷,令人同情。他有過三娶。先是元配夫人徐氏亡故後繼娶,後會試時牽涉科場舞弊案被革,續弦棄他而去,再娶沈氏。他對早亡的徐氏感情很深,作《傷内》詩:‘撫景念疇昔,肝裂魂魄揚。’(見卷一)而對沈氏也感情甚篤,《感懷》詩云:‘鏡裏形骸春共老,燈前夫婦月同圓。’(見卷二)這説明伯虎並不是只會在女人身上用功夫的風流才子,更没有在擁有‘八美’之後再娶秋香。最無根據的是‘三笑’故事中的賣身爲奴。伯虎卒於嘉靖二年,而華鴻山‘華太師’係嘉靖五年進士,伯虎怎麽可能死後幾十年再進華府做書僮呢?至於秋香,前人已指出其原型是成化間南京名妓林奴兒,年齡比伯虎還大十幾歲,很難想象兩人之間可能會産生風流韻事了。事實上,伯虎後半生的生活很困難,他曾作《風雨浹旬厨煙不繼滌硯吮筆蕭條若僧因題絶句八首奉寄孫思和》詩紀實云:‘十朝風雨苦昏迷,八口妻孥並告饑。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其一,見《補遺》)他築室蘇州金閶門外的桃花塢中,以賣畫爲生,艱難生計,這種狀况一直持續到去世。伯虎晚年頽然自放之際,曾經説過一句很淒傷而深刻的話:
後人知我不在此!(《明史》本傳)
他似乎已經預見到這種後世傳説與實際情况的巨大反差了。這當然是一場悲劇。我們今天看待那些繽紛林總的傳説,就如同當年雷起劍他們泛舟横塘見到伯虎墓地爲雜樹所蔽、牛羊踐踏一樣,感到‘是朋友之罪也’!
中國有句俗話:蓋棺論定。意思是説,人的一生就像一齣戲,只有落幕後纔能判斷這齣戲的好壞。然而,細細想來也不盡然。唐伯虎已經蓋棺了五百餘年,涉及他的各種文字熱熱哄哄喧鬧了五百餘年。‘論定’了没有呢?况且,長期以來,人品、藝品的平衡木讓藝術家走得太累,裁判員的心理負擔也實在太重。我們以爲,唐伯虎的可貴之處在於遭受許多困苦坎坷而瀟灑依舊,他留給後世的不是辛酸的眼淚,而是俊逸的微笑,一個索性從人品、藝品的平衡木上跳下來,醉卧在桃花塢中的真正藝術家的微笑。人們愛他,是因爲他吃苦吃得太多,却帶給大家巨大的歡樂。他好像參透了佛門‘四聖諦’之一的‘八苦’,諸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離苦得樂,折射出一種睿智之光。這種唐伯虎風情充滿了禪學的魅力。我們以爲,這種風情具有類似‘樂聖’貝多芬那份動人的本質。貝多芬一生歷盡磨難,辛勤創作,奉獻給人們大量優美絶倫的樂曲,然而他早已雙耳失聰,聽不到令人陶醉的音符和雷鳴般的掌聲了。他説:‘在天堂,我能聽到一切聲音。’多少有點認命的意味,心靈却分外平静。唐解元的微笑就具有這樣一種醇美的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