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
》
售價:NT$
352.0

《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与运维 杨铨 黄洁
》
售價:NT$
356.0

《
战争与史学家:李维历史书写中的汉尼拔战争
》
售價:NT$
296.0

《
低卡料理,30天神奇变瘦
》
售價:NT$
305.0

《
古韵新声
》
售價:NT$
8568.0

《
常见中药炮制品在方剂中的选用
》
售價:NT$
454.0

《
工厂生产设备精细化、精益化、精进化管理手册
》
售價:NT$
352.0

《
秦汉至唐律令立法语言论要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本书对我们了解台湾近年来台湾小说思潮及反映的社会心态有着重要帮助。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对台湾80后小说的研究,题材基本无涉台内容,无涉台敏感政治问题与涉台用语。
21世纪以来,台湾80后作家通过新媒体和各大文学奖迅速崛起,成为台湾文坛一股新的力量,他们不仅继承了已有的文学传统,还在文学形式、技巧、主题、题材上都有所创新。大量作品的出版,意味着台湾80后世代的创作已经成为一种台湾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现象,预示着台湾文学新世纪的不同走向.本书对台湾当代文学世代交替之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台湾80后作家作品中所体现的对于历史的想象、文化认同的思考、代际的价值冲突和当代台湾社会性别、生态、网络等文化议题,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折射21世纪台湾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本书通过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年作家写作现象以及作品进行整体观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台湾当代青年亚文化格局,从审美和文化叙述的层面了解台湾当代青年的整体精神面貌、身份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以及隐藏的青年亚文化现象。
|
關於作者: |
张帆(1982-),女,福州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台港澳文学专业,就职于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2015年获得副研究员资格。2017年聘为副研究员。2018年5月8日至8月8日赴台湾交通大学访学三个月。研究方向为台湾文学及文化,近两年主要从事台湾80后青年世代文学及文化思潮研究。主持国家国家社科规划青年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1项。在核心期刊及报纸发表论文十余篇。
|
目錄:
|
目 录
绪 论 1
总论 台湾80后小说概观 7
第一节 世代理论的历史演绎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8
第二节 台湾80后世代的出发与世代意识的涌现 11
第三节 台湾80后世代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18
第四节 21世纪初台湾文化场域与文学体制 29
第五节 台湾80后世代小说创作的美学特征 37
第六节 台湾80后世代小说创作的主题 43
第一章 台湾80后小说的历史书写与文化认同 60
第一节 历史意识的瓦解与重构 62
第二节 历史的时间化与空间化问题 64
第三节 历史书写的意识形态建构 68
第四节 结论 69
第二章 台湾80后小说的日据书写与日据历史想象 71
第一节 新世纪青年日据书写的涌现 71
第二节 台湾日据书写的历史脉络与流变 72
第三节 殖民现代性的欲求 75
第四节 异国情调的地方美学 79
第五节 建构混杂的身份 85
第六节 结论 89
第三章 台湾80后小说的新移民书写与东南亚想象 91
第一节 台湾地区新移民书写的历史脉络与时代背景 91
第二节 地方与世界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格局 94
第三节 朴素的人道主义关怀 97
第四节 第三世界弱小民族的寓言 100
第五节 “新二代”的家族史叙述 105
第六节 结论 106
第四章 台湾80后小说的妖怪书写 108
第一节 台湾妖怪书写的历史脉络 108
第二节 妖怪书写作为地方性的生产路径 111
第三节 妖怪书写的青年亚文化意涵 116
第四节 妖怪书写的生态文化意涵 118
第五节 妖怪书写的反思现代性意涵 120
第六节 妖怪书写的文化政治意涵 123
第七节 结语 126
第五章 台湾80后小说的自然书写 127
第一节 台湾自然书写的定义及历史脉络 127
第二节 生态危机的反思 130
第三节 台湾少数民族的自然观 132
第四节 自然观察与乡土特色 135
第五节 结论 138
第六章 情义、民俗与地方想象——杨富闵小说创作论139
第一节 杨富闵的创作特色 140
第二节 杨富闵乡土书写的主题 141
第三节 结论 152
第七章 异域与乡土的双重变奏——连明伟小说创作论 154
第一节 身份认同 154
第二节 迁徙家族 160
第三节 原乡想象 164
第四节 结论 168
第八章 回归传统、历史意识与现实关怀——林秀赫小说创作论 170
第一节 继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传统的回归 170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性——历史意识与现实关怀 174
第三节 逃离与隐逸——现代化社会的乌托邦实验 177
第四节 结论 181
第九章 现代性下的主体危机与历史断裂——黄崇凯小说创作论182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下的主体危机 183
第二节 历史的断裂与碎片化 191
第三节 形绘台湾的精神史脉络 195
第四节 结论 199
第十章 亚文化风格及“新二代”书写——陈又津小说创作论 200
第一节 叙述的风格:在二次元时空展现的少女冒险 200
第二节 意义的指向:现实的反抗与理想社会的建构 205
第三节 身份认同的探索:“新二代”书写 209
第四节 结论 213
第十一章 视觉世代的恐怖记忆——陈柏青小说创作论 214
第一节 视觉经验的呈现 214
第二节 恐怖日常与怨灵复仇 221
第三节 打造七年级——集体记忆与集体意识的再现 223
结 论 228
参考文献 232
后 记 255
|
內容試閱:
|
21世纪以来,台湾80后作家通过新媒体和各大文学奖迅速崛起,成为台湾文坛一股新的力量,他们不仅继承了已有的文学传统,还在文学形式、技巧、主题、题材上都有所创新。大量作品的出版,意味着台湾80后世代的创作已经成为一种台湾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现象,预示着台湾文学新世纪的不同走向,对台湾当代文学世代交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台湾80后作家作品中所体现的对于历史的想象、文化认同的思考、代际的价值冲突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性别、阶级、生态、网络、统“独”等文化政治议题,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还是折射21世纪台湾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通过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年作家写作现象以及作品进行整体观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台湾当代青年的亚文化格局,从审美和历史叙述的层面了解台湾当代青年的整体精神面貌、身份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以及隐藏在青年亚文化背后的种种社会问题。
一、研究框架
本研究以台湾80后世代小说作者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对台湾80后世代的文学思潮、美学流变、艺术特征、文学主题与作家个论进行研究。
总论部分,首先从时代理论、研究概况等方面对台湾80后时代进行命名,确定台湾80后世代作家的范围,以及研究界对于他们的正面与负面评价,阐述世代命名的内涵、意义与价值。其次,从台湾80后世代成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潮背景,以及培育他们成长的文化场域及文学体制,分析形成台湾80后世代独特感觉结构与文学观念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环境。最后从美学特征、创作主题等角度,宏观地概述台湾80后世代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文学理念、美学形式、感觉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分别从台湾80后世代的历史书写、日据书写、妖怪书写、新移民书写、自然书写五个方面去展现80后文学丰富多元的主题以及创作面向。
第一章,台湾80后小说的历史书写与文化认同
80后世代成长于台湾“解严”之后急遽变化的时期,也历经台湾“本土化”浪潮的兴起对台湾整体意识形态的改写,他们的历史想象与身份认同与前行世代有了很大的区别,这些都反映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上,他们对历史的反思和诠释,既是对台湾当代社会思潮和社会变化的回应,也是对台湾历史书写传统的继承。本章通过分析台湾80后世代的历史书写,指出他们的历史书写既是对历史的重新建构,也是对当下台湾文化政治的折射隐喻。历史书写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对历史的重新梳理和历史认同的表达,也是文化反抗的一种重要形式,他们以个人化私人经验的强调和对于公众经验的远离来展现自我生存方式的独特性,呈现出更多的历史断裂和全新的时间体验,体现了台湾新世纪普遍的感觉结构。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1.概述台湾80后小说中历史书写的概况、主要作家作品、主要特点、发展脉络。分析台湾80后作家的历史书写与台湾当下社会思潮变化的关系,以及历史书写如何介入台湾意识形态领域的生产当中,表达着青年知识分子对台湾历史、政治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的理解与重构。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位作家如朱宥勳、黄崇凯、赖志颖等,分析他们历史书写的特点与意义。3.论述台湾80后小说中历史叙事的危机。
第二章,台湾80后小说的日据书写与日据历史想象
本章试图通过解析青年作家的日据书写,分析80后世代表现日据历史与人物形象的内容与方式,他们如何选择性地挪用日据文学传统,并排除和遮蔽了一部分日据时代的现实与声音,他们所再现的日本形象、台湾意象与真实历史及个体经验的偏差,是通过浪漫主义的美学风格、异国情调的民俗文化以及对“殖民现代性”的讴歌建构出来的,体现了他们对于殖民历史、“殖民现代性”、文化传统与身份建构的认识,反映了“殖民现代性”崇拜与南方思维在台湾的衍异。同时“帝国时代”这一殖民时期所创造出来的意象在青年社会想象当中的死灰复燃,展现了21世纪台湾社会思潮的面貌并深刻地嵌入了台湾百余年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意识形态冲突与阶级位置之中。从殖民这一具有强烈冲突性与历史脉络性的问题切入,能够细腻地把握后冷战情境下台湾青年的感觉结构,与战后台湾乃至东亚地区的精神脉络,并由此体认到东亚在面对殖民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困境与问题,从而寻求超克这一问题的道路。
第三章,台湾80后小说的新移民书写与东南亚想象
21世纪台湾80后青年对于东南亚的书写,是后冷战情境下青年对于自身在整个世界格局当中的他者身份的充分自觉,东南亚不仅是一个异域空间,还具有丰富的文化、阶级、历史、性别、族群的意涵。他们对于东南亚的思考,标示了一种批判的位置,西方所象征的发展、进步、自由的现代性逻辑不再只是普遍性的价值观。他们在叙述东南亚的过程中,展现了一种非主流、弱势、被压抑的庶民位置,同时也将之与台湾的历史、现状相联系,辐射台湾历史、现实中的南北与内外跨域流动。
第四章,台湾80后小说的妖怪书写
台湾80后作家的妖怪书写,以现代化的多元形式重写古老的妖怪传说,从文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多元视角去反思现代化社会中的生态、性别、历史、记忆、族群、身份认同等问题。21世纪的本土妖怪书写主要呈现为民俗信仰、都市传说、少数民族神话、历史幻想、少年成长历险、恐怖故事等形式,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和世代美学风格。这一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复魅想象,是台湾民间文化、在地历史在21世纪的复苏与转化,也是台湾80后世代努力突破狭隘身份与生活的局限,寻求自我认同、建构更为多元化的文化脉络的文化实践。
第五章,台湾80后小说的自然书写
8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和生态议题的深入探讨,台湾的自然书写逐渐成为战后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风景,而80后世代对于自然的书写,既继承了前期自然书写所形成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范式,又具有鲜明的世代特征和艺术创新,形成了新的美学风格、文化想象与价值追求。从80后世代的自然书写中可以观察到台湾21世纪以来的政治社会转型以及文化思潮的变迁,体现了台湾80后世代的公共意识和社会关怀。同时,他们通过对自然的探索来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之中建构新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三部分从具体的作家作品来分析80后小说的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作家进行重点论述,如杨富闵、黄崇凯、陈柏青、陈又津、连明伟、林秀赫等六位作家,从艺术理念、文学主题、语言风格、审美表达等方面来多维透视台湾80后小说的特质。
第六章,情义、民俗与地方想象——杨富闵小说创作论
杨富闵的乡土书写在80后世代中独树一帜,发展了台湾乡土文学新的美学风格与新的表现方式。他扎根于自己鲜活的生活经验,通过对乡土民俗与日常生活、家族关系的刻画,既温情细致地描绘了新时代的乡土人情风物,又展现了台湾民间社会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代表了新世代青年对于乡土社会伦理、传统文化与历史演变的感受,是对台湾长期以来狭隘、扭曲的本土意识形态的反叛,以更为包容、多元、开放的视角展现原乡的想象,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谱写更加广阔的乡土景象。
第七章,异域与乡土的双重变奏——连明伟小说创作论
连明伟是台湾80后小说家中相当独特的一位,他的创作呈现了全球化时代下,台湾青年人新的迁徙与离散经验,他们在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裹挟下,不得不远离故土,在迁徙与离散中追溯祖先的脚步,追问自己的命运与身世。面对民族文化、历史、主体被消费主义、资本主义文化不断消解的时代情境,他们试图在异域与乡土的相互对照中,建构新的文化根脉与身份认同。
第八章,回归传统、历史意识与现实关怀——林秀赫小说创作论
林秀赫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在小说中批判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进程所造成的历史断裂、个体失根的精神危机,复活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拥有的活力与生命力,以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形式与价值内涵,接续中国的精神史脉络,重建文化共同体与精神家园。林秀赫的创作,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体现了无论空间的阻隔与政治的干扰,台湾文学的书写、语言、意识始终处于中华民族的脉络之中,是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现代化再现。特别在西方现代性统摄全球,中国传统文学、中国文化在台湾青年中的影响日益“式微”的今日,林秀赫以回归中国文学传统姿态的小说之剑,突破了本质主义的、狭隘的、轻浮的历史文化想象,也是对不断增强的技术专制与商品化美学的反动,劈开了新世纪文学与文化的新路。
第九章,现代性下的主体危机与历史断裂——黄崇凯小说创作论
黄崇凯的小说以嬉笑怒骂的语言与戏谑、嘲讽、无厘头式的美学风格,描写了普通青年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刻画了一群失去理想与热情,被平庸、碎片化的生活所吞噬、沉浸在孤独巨大的自我世界里的失败青年群像,形绘出新世纪台湾青年颓废消极的精神症候,并以此探究他们所面对的时代问题。这种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腻关注,以及渺小个体与巨大世界相互对立的主体危机,同样也进入了黄崇凯的历史书写当中。他通过对大历史风暴中的个体日常生活的描绘,书写台湾自日据以来,因为殖民、内战、冷战而处于断裂、冲突的复杂历史与精神脉络。
第十章,亚文化风格及“新二代”书写——陈又津小说创作论
陈又津的小说深受流行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当代台湾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她的小说始终关注都市更新、强制拆迁、老龄化、少子化、游民、核争议、失业、青年贫困、性别认同、外籍新娘、移民工、“新二代”等社会现实问题,以漫画式、搞笑的方式去书写城市边缘群体的生活困境,无论是非虚构的家族史书写还是虚构的都市冒险,陈又津的创作始终在探索如何面对死亡、迁移、过去、未来,如何在既定的社会规则、偏见当中寻求自我的道路,建构自己新的身份认同。本章从陈又津小说中塑造的边缘人物及其折射出的价值观念、情感基调、精神向度以及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方式等角度,剖析她小说中所具有的反叛性、边缘性、多元化和游戏性等青年亚文化特征,分析当代台湾多元的青年亚文化(如嘻哈亚文化、台客亚文化、物欲亚文化、动漫亚文化、网络亚文化及哈日亚文化等)的生成背景——在台湾特定的内外环境下,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台湾地区的民俗文化,以及美国文化与日本书画的影响,其特有的生活态度与“反权威化”的价值偏好,冲击和消解着台湾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与社会价值观。
第十一章,视觉世代的恐怖记忆——陈柏青小说创作论
陈柏青的小说以后现代都市为背景,描绘出在新的资讯传播模式之下人的异化,视觉文化是这一时代的新的主宰文化,诞生了新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在无限膨胀的观看欲望下,人的主体性和存在方式被改变,社会也陷入更大的冲突与分裂。他通过回忆与怀旧,以恐怖为美学,在血浆、鬼怪、诅咒中打开一条只属于80后世代的青春黑暗记忆。恐怖犹如一场集体记忆创造的幽暗诡异梦境,呈现出陈柏青世代意识中的焦虑与恐惧,一方面,他通过塑造80后世代的集体记忆与世代意识,打破社会对80后世代的刻板标签;另一方面,台湾当代社会的混乱、人性的黑暗、世代更替的焦虑、自我的反抗,都进入这场恐怖之中,而小说人物战胜恐怖、解开谜团的过程,也是突破世代局限,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过程。
二、重点难点
本研究的重点是分析台湾80后小说的概况、特点以及其与台湾当下的社会文化思潮的联系,阐释80后世代的历史叙事与认同建构的复杂关系。
三、思路方法
(一)运用整体考察的方法,较为全面地梳理台湾80后小说的文学脉络与总体思潮,为青年文学的论述提供参考坐标。
(二)运用文本细读法,对台湾80后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进行阐释,对其所表现的思想文化主题进行深入探讨,聚焦于台湾80后小说中的历史书写,观察80后世代如何重构台湾历史,以及在台湾“本土化”兴起的背景下,青年文学中对于“本土”符号的反思与批判。
(三)运用比较分析法,将青年文学与前行世代文学进行对比,发现其究竟“新”在何处,同时也阐明二者间的批判性继承和对话的关系。
(四)在理论方面引入社会学的“世代”概念,运用后现代、后殖民、第三空间、新历史主义、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女性主义、青年亚文化等概念进行实际批评。
(五)在史料的运用上,对同一个历史问题,尽量占有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资料或著作,并且同等重视不同(政治/文化)立场的研究成果,以此做到对事件客观的了解和独立的判断。
四、创新之处
(一)台湾80后文学是21世纪台湾文学场域出现的新批评现象,而这个新的文学现象的主创者们(即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群体)又正在逐步成长为当下台湾文坛的新生力量,因此对青年文学的关注和研究正逐步得到台湾学界的重视。相比较之下,大陆学界对台湾80后青年文学的创作现象和创作群体颇为陌生,对他们的认识和研究则更少,不少台湾80后青年作家的个案研究也很不充分。基于此,我认为有必要介绍和研究这一重要的文学现象和群体,让更多的大陆学者认识并有兴趣研究它,这是本选题的一大新意所在。
(二)将台湾80后青年文学放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潮流中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比较和审视,力图为台湾青年文学做出更宏观准确的文学史定位,这也是本研究的一大创新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