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集成式机器学习算法理论与应用
》
售價:NT$
505.0

《
宋以前医籍考
》
售價:NT$
1430.0

《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明代遗民: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
售價:NT$
118.0

《
中国书法之美:汉字美的历程
》
售價:NT$
585.0

《
葡萄酒与战争:法国人与纳粹的斗争(格致·格尔尼卡)
》
售價:NT$
341.0

《
2025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4部)
》
售價:NT$
18665.0

《
清华简《系年》综合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2574.0

《
微渺人生
》
售價:NT$
374.0
|
內容簡介: |
全书共六个章节。第一章将从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时代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时代使命等三个层次出发,对传统工业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提出时代命题;第二章将对国内外工业区转型发展模式进行综述,从战略定位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和遗产保护利用等五个方面总结相关经验;第三章将对青山区现状基础和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并通过总结困境与挑战、机遇与要求,提出青山区未来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应当从“基于区域协同视角,重审转型发展之路”“利用功能区为载体,统领转型发展之核”“围绕‘三新’理念,践行转型发展之策”等方面展开;第四章从宏观视角讲述青山区在生态育新、产业复兴、城市更新等方面的规划实践,以顶层设计谋划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方向路径,重塑红钢城,打造创新城,构建城绿共荣、产业多元的老工业区振兴发展的全新格局;第五章探讨在中观层面引入武汉市规划体系中特有的“功能区”理念,作为承上启下的媒介,落实顶层设计理念,引导具体项目实施;第六章聚焦重点项目行动与实践,通过选取六个典型案例分别展示青山老工业区在生态、产业、社区空间强化规划引领、行动协同的实践经验,为老工业区转型提供可借鉴的介入式治理样本。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时代要求与空间治理转型
1.1 内外环境变化的时代影响
1.1.1 外部环境变化影响
1.1.2 内部产业变革影响
1.1.3 内外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
1.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目标
1.2.1 以人为本
1.2.2 优化布局
1.2.3 生态文明
1.2.4 传承文化
1.3 空间规划改革的时代使命
1.3.1 空间规划编制内容的变革
1.3.2 空间规划改革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路
1.4 小结
第二章 工业区转型发展的理论及相关研究
2.1 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2.1.1 理论基础
2.1.2 研究内容
2.2 国内外比较研究
2.2.1 匹兹堡工业地带(美国)
2.2.2 谢菲尔德“锈带区”(英国)
2.2.3 北京首钢工业区
2.2.4 上海宝山工业区
2.3 工业区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2.3.1 战略定位调整:结合自身禀赋,选取合适的发展方向
2.3.2 产业转型升级:工业转型,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2.3.3 工业遗产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
2.3.4 空间布局优化:完善用地交通功能,营造公共空间
2.3.5 生态环境改善:实施生态修复,改造利用工业遗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青山区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的背景基础
3.1 青山区是武汉工业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代表
3.1.1 武汉市工业发展概述
3.1.2 青山区工业发展概述
3.2 青山区发展历程
3.2.1 历史上的军事江防要地、重要商镇(1949年前)
3.2.2 因钢而兴,青山城市雏形初显(1949-1978年)
3.2.3 因钢而荣,武钢以西空间骨架基本形成(1978-2009年)
3.2.4 转型发展,寻求化解产业问题与空间矛盾(2009-2017年)
3.2.5 两区合并,空间骨架进一步拉开(2017-2023年)
3.2.6 武汉都市圈规划中的青山新机遇(2023年至今)
3.3 青山区城市转型的内涵与挑战
3.3.1 现状特征
3.3.2 转型的困境与挑战
3.3.3 转型的机遇与要求
3.4 青山区城市转型发展主要思路
3.4.1 基于区域协同视角,重审转型发展之路
3.4.2 利用功能区为载体,统领转型发展之核
3.4.3 围绕“三新”理念,践行转型发展之策
第四章 谋划与构建——以顶层设计构建工业区转型振兴新格局
4.1 生态育新——修复全域生态,重塑绿水青山
4.1.1 框定山水,锚固格局
4.1.2 污染防治,擦亮底色
4.1.3 修复生态,再现青山
4.1.4 精细治理,城绿共荣
4.2 产业复兴——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发展动能
4.2.1 重工转型,制造升级
4.2.2 数字引领,智能转型
4.2.3 文创赋能,高质服务
4.3 城市更新——聚力城市品质,存量提质增效
4.3.1 体检评估,聚焦痛点
4.3.2 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4.3.3 体系构建,系统更新
4.3.4 面向实施,谋划行动
4.4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规划与赋能——以功能片区推进工业区转型
5.1 生态绣底色——综合整治,以三生转化融合促进生态修复
5.1.1 滨江生态区升级——青山江滩百里生态长廊规划
5.1.2 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青山武九生态文化长廊规划
5.2 功能片区增亮色——以用促保,以工业遗产运营思维引领重点功能区转型
5.2.1 园区升级型——武钢现代产业园规划
5.2.2 历史街区型——青山“红房子”重点功能区规划
5.2.3 产业引领型——青山滨江西片重点功能区规划
5.3 综合片区焕新色——共同缔造,以系统思维全流程推动片区更新
5.3.1 青山古镇片更新规划项目概况与共同缔造模式
5.3.2 “迭代型 绿色化”产业功能策划方案
5.3.3 “人口—服务—交通”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方案
5.3.4 文化生态专项方案
5.3.5 分片策划与用地空间布局
5.3.6 实施项目库与资金平衡方案
5.4 小结
第六章 行动与实践——以重点项目实践促工业区转型实施
6.1 工业街区复兴——青山正街规划实践
6.1.1 如何促进人文生态资源特色优势转化
6.1.2 凸显特色根脉的历史文化价值
6.1.3 突出资源活化利用
6.1.4 营造“文商旅产”融合发展活力芯
6.2 湖区生态转型——滨湖蓝城启动区规划实践
6.2.1 如何重整零碎空间提升滨湖空间价值
6.2.2 立体链接,变孤立滨湖半岛为枢纽型滨湖新城
6.2.3 生态涵养,构建富有魅力的严西湖湾自然风
6.2.4 功能引领,构建地缘型产业体系和蓝绿空间
6.3 工业遗址重塑——武钢一号高炉工业遗址改造更新实践
6.3.1 如何变废为宝彰显工业历史遗存价值
6.3.2 文旅引领,多节点串联织补产城绿链
6.3.3 以保促改,本体保护与环境擦亮并行
6.3.4 智慧赋能,红色教育与科幻艺术集成
6.4 危房自主改造——青山21街坊危旧房合作化改造实践
6.4.1 如何精准谋划危旧房改造市场化实施路径……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