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347.0
《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售價:NT$
301.0
《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售價:NT$
1612.0
《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2.0
》
售價:NT$
653.0
《
小欢喜2:南京爱情故事
》
售價:NT$
352.0
《
分解工作法: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
》
售價:NT$
305.0
《
翡翠鉴赏(全彩珍藏版)
》
售價:NT$
352.0
《
艺文志·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
》
售價:NT$
347.0
內容簡介:
本书旨在为马克思经济理论提供一般性介绍而非为某个特定观点进行辩解,力求成为读者了解马克思经济学著作基本篇目和马克思经济学完整结构的指南。该书共十章,内容涉及原作者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思想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和再生产、利润率的平均化和下降、剩余价值分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等重要问题)的理解认识。作者在提出自己认识的同时,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本论》相应章节,便于读者对比学习。本书对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哲学和方法论假设,尤其在抽象层面及与前期文本之间的联系层面,指明马克思思考和写作方式的一些重要特征,有助于读者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式。
關於作者:
邓肯·K.弗利,美国经济学家,圣达菲学院(Santa Fe Institute)外聘教授,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等任教,曾任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联合主编(1999–2001),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副主编 (1976–1981)等学术职务,曾担任美国经济协会提名委员会成员(1990年)。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经济理论、经济学史、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英文原著“Understanding Capital: Marx’s Economic Theory”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在国外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领域具有较为重要影响。
目錄 :
第一章 读懂马克思:方法
一 历史的和不断变化的现实
二 人类知识的生产
三 知识结构
四 规定的层次性
五 出发点的重要性
六 高层级规定对基本规定的修正
七 自我规定和同义反复
八 通过不同层次的规定解释
九 解释、规定和注定
十 规律和趋势
十一 规定的严格层次性
十二 模型和理论
十三 辩证法
第二章 商品:劳动、价值和货币
一 生产体系
二 商品二因素(《资本论》1.1.1)
三 劳动价值论
四 创造价值的劳动(《资本论》1.1.2)
五 价值的货币形式(《资本论》1.1.3,1.2)
六 货币、价格和价值
七 货币形式和货币价值(《资本论》1.3.1)
八 货币的流通和贮藏(《资本论》1.3.2.a,2b,3a,3b)
九 货币商品体系中的纸币(《资本论》1.3.2c)
十 国际货币关系(《资本论》1.3.3c)
十一 有价格的非劳动生产物(《资本论》1.3.1)
十二 商品拜物教(《资本论》1.1.4)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
一 资本理论和价值理论
二 商品循环(《资本论》1.4)
三 资本主义生产(《资本论》1.4,1.5)
四 劳动力商品(《资本论》1.6)
五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资本论》1.6,1.7,1.9)
六 剩余价值和无酬劳动(《资本论》1.10)
七 剩余、剥削、阶级和剩余价值
八 资本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
九 劳动力价值的再讨论(《资本论》1.6)
十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资本论》1.8)
十一 对剩余价值的解释
十二 新古典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
一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资本论》1.12)
二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论》1.10)
三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论》1.12)
四 技术进步: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论》1.12)
五 资本家和生产方式(《资本论》1.13)
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论》1.13,1.14,1.15)
十 结论
第五章 资本的再生产
一 再生产(《资本论》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