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学史(全三卷)
》
售價:NT$
908.0

《
黄帝内经精讲
》
售價:NT$
551.0

《
沉浸式元宇宙商业应用指南
》
售價:NT$
704.0

《
革命之风:殖民地大撤退与非洲的独立之路(1945—1975)
》
售價:NT$
352.0

《
温病类证论治
》
售價:NT$
1163.0

《
海上墨林:大师眼中的海派画家
》
售價:NT$
449.0

《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
》
售價:NT$
352.0

《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与运维 杨铨 黄洁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推荐1:社会热点:紧扣“逆城市化”“逃离北上广”“躺平”“返乡”“回笼漂”“小镇青年”等社会热点话题,引发读者共鸣。
你是否也曾感到被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渴望逃离996的内卷,寻找诗和远方?《余生不上班:我的乡村人生实验》正切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焦虑与渴望。它以“逆城市化”“逃离北上广”“躺平”等社会热点话题为切入点,讲述了6个年轻人选择离开城市,回归乡村,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或许就是你正在寻找的答案,他们的迷茫和挣扎,也正是你我的内心写照。这本书,将引发你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共鸣与思考。
★推荐2:真实故事:书中人物故事真实可信,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代入感。
《余生不上班》并非虚构的故事,而是6个年轻人真实的乡村生活记录。他们也曾和你我一样,在城市中迷茫、焦虑、挣扎,最终选择回归乡村,寻找新的可能性。书中记录了他们在乡村遇到的挑战、收获的喜悦、以及内心的成长,没有矫揉造作,只有真情实感。这些真实的故事,充满感染力,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着他们的乡村生活。
★推荐3:多元视角:展现了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年轻人,在乡村进行的多元化探索,
|
內容簡介: |
去乡村生活与创业,是一场勇敢者的“人生实验”。
这里不用打卡、不用996、不用通勤4小时、不用背房贷,但也充满了被嘲讽、不被理解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阻碍。人们好奇,那些“逃离”了城市的人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去乡村后过得怎么样了,于是诞生了这本书。
回归乡土的人中,有饱受“空心病”困扰,三次进村寻找自我的罗逸;有在四川小村建农场,把散落各地的家人重新团聚的唐亮;有从北京“白领”变为江南“农夫”的于建刚;有拒绝成为精致“学术精英”,回乡做了个“脚跨泥巴墙的教授”的潘家恩;有通过一场乡村冒险,为童年创伤找到出口的赵阳;还有依然安住山间小院,用爱和慈悲帮助更多家庭的江伟伟。
|
關於作者: |
罗逸,曾是温铁军小毛驴市民农园团队成员,做过地产、网店和教育创业公司的文案策划。
她曾深陷都市焦虑,如同许多在钢筋水泥森林中迷失的年轻人一样,渴望找到内心的平静与人生的答案。
一次偶然的生态农场志愿活动,激发了她对向往的生活探索,让她前后三次成功定居乡村。多年的乡村生活,让罗逸的生命知觉逐渐复苏。她不再是那个在都市中无知无觉的“空心人”,也找到了自己热爱并愿意从事一生的职业:写作。目前与家人、一猫一狗定居在重庆乡间。
自媒体账号:逸的旷野
从事写作和短视频运营,分享可持续生活和文学和心灵成长。
|
目錄:
|
目录 ◆
第 一章 “空心人”的自我救赎
一、空心病 :隐秘的心理灾难
二、第 一次进村:乡村既是乐园,也是炼狱
三、第二次进村:回到“格子间”,再次迷失
四、第三次进村 :与“空心病”告别
第二章 去旷野,要有失败的勇气
一、玩中长大:不上兴趣班,在鸟兽虫鱼中打发时光
二、压抑的童年:贫穷的家境和严厉的母亲
三、创业与冒险:为童年的苦与乐找个完美出口
第三章 在冲突与碰撞中,重建亲密关系
一、人去房空:5个人散落在5个省市
二、几只“刺猬”慢慢靠近:全家团圆后,才发现“爱”需要学习
三、跳脱消费主义:极简而自由的生活观
四、在家上学:农场是没有围墙的学校
五、大同理想:从生态家庭到生态村庄,我找到了使命
第四章 我是谁:找回丢失的身份
一、 拒绝被同化:一个“北漂人”的挣扎
二、 “慢”的艺术:在家乡,与古老技艺重逢
三、 心的归处:离开写字楼,好好做个蚕农
四、 在父亲的河流里划桨:多年后,我重新认识了父亲
五、 学霸的醒悟:放下智识,打开感受力
第五章 “隐居”乡野,建造精神庄园
一、独居小院的男人:孤独,但不孤单
二、构建自我:在被遗忘的山区,免费给贫困儿童上课
三、 看见天命:原始而粗犷的乡土气,成了帮助别人的“超能力”
四、 玩物亦修行:吹埙烧埙,因为很“土”所以着迷
五、 厚土人生:在泥土的负荷与柴火的炙热中前行
第六章 人到中年,换种方式“拼事业”
一、 打手电连夜阅读:一本“奇书”和一个大学生的惊诧
二、小镇青年改头换面:为了理想,我决定远行
三、毕业后的先锋实验:放弃体制内工作,我在村里守了3年10个月
四、 “成为”的力量:从支农学生到大学教授,我步步追寻他的足迹
五、 宁少发论文也要进村庄 :在村里做事让我感到“读书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