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学史(全三卷)
》
售價:NT$
908.0

《
黄帝内经精讲
》
售價:NT$
551.0

《
沉浸式元宇宙商业应用指南
》
售價:NT$
704.0

《
革命之风:殖民地大撤退与非洲的独立之路(1945—1975)
》
售價:NT$
352.0

《
温病类证论治
》
售價:NT$
1163.0

《
海上墨林:大师眼中的海派画家
》
售價:NT$
449.0

《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
》
售價:NT$
352.0

《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与运维 杨铨 黄洁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 具有学术价值。作者毕生从事文物考古研究工作,在套头葬的认识上,对“铜鼓”和“鼓形铜釜”、“套头葬”与”铜鼓葬”等基本问题仔细分析,进而对赫章可乐考古的整体情况都做了系统研究;而对“夜郎文化”的考古学定名,作者也持审慎的态度。此外,是围绕着文博等问题的探讨,均体现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价值。
★ 体现了鲜明的考古事业中国化的态度,以及坚持考古向公众普及的观点。如“考古成果从本质上就应当是一种属于全社会公用的历史文化资源”“尽快设法让考古成果的公布方式实现社会化”。关于“公众考古”,作者坚持考古中国化,“面对西方新的概念和命题,我们不能割断自己的历史”。本书第三部分“其他”,均为作者为普及贵州文化事业所做的努力。
★ 第二部分“文博研究”,得以窥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地方博物馆的发展情况。尤其在近30年前,作者就十分关注贵州传统工艺(非遗)的保护和研究,呼吁各界对此的关注,并尽早建立保护制度。
★ 作者语文功底扎实,虽是专业文集,却流畅易读、观点鲜明。从中可窥见作者数十年的专业发展:从入行之初的田野考古,到深思熟虑的考古成果研究,再到后期孜孜不倦向公众普及贵州考古的过程,一生醉心于事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个人学术成果集结之作。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考古研究文章,作者曾协助主持了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赫章可乐墓葬的发掘及成果整理工作。在全国首见的墓葬形式“套头葬”、夜郎文化考古遗存等相关方面有深入研究。第二部分为文博类选文,对博物馆工作、馆藏文物梳理以及“非遗”保护等所作的努力和探讨。第三部分以考古普及文章为主,旨在让文物考古走近大众。收录的稿件时间跨度逾四十载,记录了老一辈考古学人立足田野、扎实调查的考古事业成果,以及贵州文物考古事业的进步和所呈现出的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
關於作者: |
梁太鹤,1950年3月生,北京人,先后任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曾参加赫章可乐古墓群等多项考古发掘工作,编撰过贵州古代文明展等陈列大纲,参与撰写《贵州传统工艺研究》一书,发表了《崖葬与越僚关系》等数十篇论文。
|
目錄:
|
一、考古研究
3 崖葬与越僚关系
17 务川沙坝石室汉墓(合作)
25 夜郎考古思辨与述评
37 抓住机遇,力争夜郎考古新突破
——贵州夜郎考古座谈会纪要
44 法器与礼器
——铜鼓与铜鼎比较研究
57 深化研究,拓宽领域
——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第四次国际学术会议讨论会纪要
64 赫章可乐出土的铜鼓与铜釜
74 考古三报告补正与讨论
93 可乐套头葬研究四题
109 贵州出土的古代玉器
127 夜郎文化的考古学定名问题
136 可乐考古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
147 误读的历史与历史的释读
——反观夜郎文明的几点思考
152 贵州夜郎考古观察
176 再谈夜郎文化的考古学定名问题
186 贵州夜郎地区出土的巴蜀兵器
197 给考古报告开窗口
——关于《赫章可乐二〇〇〇年发掘报告》编写构想 的思考
202 夜郎竹崇拜问题
214 专业化,专门话
——能否让考古报告走出象牙塔?
219 给“公众考古”以恰当定位
——2008年公众考古案例盘点
226 赫章可乐墓地套头葬研究
255 贵州赫章可乐墓地
264 文明大跨越时期的生动见证 ——兴仁交乐汉代文物盘点
269 百花湖灵永寺碑
二、文博研究
283 正确认识博物馆的社会效益问题
293 贵州传统工艺述略(合作)
301 亟待创建传统工艺博物馆
309 名扬四海,学播东瀛 ——杨守敬及其书法
315 传统工艺与传统工艺博物馆
324 苗族银饰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334 文化遗产的动态状保护与社会改造计划
——关于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思考
343 调整文物观念,增强发展意识
——谈西部大开发与贵州文物工作
354 敬畏历史,保住记忆
——关于纪念抗战和保护历史文化性建筑的建议
360 珍藏历史记忆,架设沟通桥
——贵州省博物馆掠影
373 文物复制谁验收
384 请擦拭一方文化名片
——关于贵阳孔学堂的对话
390 贵州省博物馆筹建期文档数则
三、其他
407 浅谈贵州考古工作与文艺创作的联系
411 铜鼓声声尽佳音
414 夜郎:大西南神秘的古王国
430 古夜郎揭秘
——与考古学家谈夜郎与可乐考古 (贵阳晚报访谈)
435 “读图说考古”之一 关于可乐的考古
450 “读图说考古”之二 文明大跨越时代的生动见证
——贵州出土汉代文物一瞥
458 “考古贵州系列 ”之一 旧石器时代的辉煌
464 “考古贵州系列”之二 磨制石器的困惑
470 “考古贵州系列”之三 迟到的青铜器
475 “考古贵州系列”之四 带来中原文明大潮的铁器
481 神奇的套头葬与神秘的古夜郎
487 初识可乐
491 因了人的缘
——写在《乌蒙论坛》创刊二十周年之际
494 乌蒙山的启迪
498 读不尽的考古书
——漫谈《神祇 ·坟墓 ·学者》及其他
503 推荐 2019 年读过的一本好书
506 很羡慕年轻一代的考古人,赶上了考古的黄金时代
516 亦师亦友怀斯人 ——忆陈宁康先生
522 把时间给了贵州文博的艺术家 ——忆刘锦先生
526 墨舞藤竹鼓与呼 ——忆刘复莘先生
532 后 记
|
內容試閱:
|
自序(节选)
1978年到川大考古专业学习,是进入文博领域的开始。工作后经历岗位变动,除关注考古外,对博物馆多了一层关注。 随社会文明进步速度加快 ,又对文物考古走近社会大众渐成自觉意识,再增一层关注。 因而, 旧 作剔选依此分为三个板块:考古研究、 文博研究、 其他。 每个板块内文稿按时间顺序编排,大体涵盖个人专业工作的关注面。 其余一些应邀文稿、较芜杂的培训稿、讲座稿、展陈大纲稿等,不列选录之属。
三板块中的其他类,以有关考古、文博的科普性文章为主。有自发之作,有受邀之作,概视为应尽职责,故同样用心去作,总力图让读者有一点阅读兴趣,得一点有益见识。初选时不以为然,权衡后未弃,非因敝帚自珍,实视为文博人不该忽略的重要工作。自度对于浏览者,观此或比专业性论文还稍有收益。
文稿基本随历年工作实践撰成,自然对古代夜郎、 可乐考古,以及传统工艺等议题涉猎较多。 选辑时虽加筛选,仍不免间显重叠之嫌。不过,细审其中,有的系对专题从浅层微观长时思考渐至深入宏观; 有的关乎专业学风的是非定向,须持续发声;有的则回应社会连年热搜,有不同时段、不同撰写的差别表述与认知。今回头看,既为工作问学历程的客观记录,也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效应,整体实非无谓之作。乞读者见谅。
一番选汇,让自己得以安心坐下,重览以往的专业性写作,不意竟收获人生忆往之旅的一份愉悦——虽知其中无深意, 不过平平篇什, 然回观一过,至少可判其中未曾敷衍,不逐流浮夸,不炫耀妄语,恒以真意而为。 每每稍见问学路径中持守学术良心的记录,或辨寻到为学科、 为社会聊尽个人努力的一些心迹, 足令人坦然、 怡然矣!这或许可归属文博学人的一种从业轨迹?至于文字印记,且由臧否,无须个人关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