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排爆组遭遇自旋(第165届直木奖得主佐藤究首次引进国内! 推理×科幻×怪物 )
》
售價:NT$
352.0

《
舌尖上的微生物:发酵的历史、食谱与创新
》
售價:NT$
806.0

《
认知行为疗法简易操作指南(原著第二版)
》
售價:NT$
449.0

《
分镜!成为漫画家的第一步
》
售價:NT$
500.0

《
永恒与时间:丸山真男思想史学的交响曲
》
售價:NT$
500.0

《
现代科学史(学术界和大众市场都难以超越的科学史范本,跨界科学家呕心沥血的倾情奉献)
》
售價:NT$
551.0

《
明末清初那些年
》
售價:NT$
296.0

《
亚洲文明(第二辑)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书写京华平凡人的生存境遇与人性;
日常生活中的传奇;
感情真挚,文笔细腻,富有时代精神;
张扬着人性的力量;
直面纷繁芜杂的众生相,将笔触伸向人的心理层面,探幽掘微、深入剖析。
字里行间流淌着深入的思考和诚挚的情感。
|
內容簡介: |
刘心武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浸润着珍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本书收录了《班主任》《公共汽车咏叹调》《立体交叉桥》《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等九个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既有对历史的深度反思,又有对都市人生存窘境和波折命运的关切。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描摹出日常中的传奇,表现出作家的敏锐发现、独特感受和无限悲悯。
|
關於作者: |
刘心武,1942年生于四川成都,1959年开始文学创作,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著有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中短篇小说集《如意》《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及红学著作《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钟鼓楼》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
目錄:
|
1 班主任
27 我爱每一片绿叶
42 公共汽车咏叹调
77 人面鱼
97 偷父
105 煤球李子
121 如意
170 立体交叉桥
277 小墩子
|
內容試閱:
|
班主任
一
你愿意结识一个小流氓,并且每天同他相处吗?我想,你肯定不愿意,甚至会嗔怪我何以提出这么一个荒唐的问题。
但是,在光明中学党支部办公室里,当黑瘦而结实的支部书记老曹,用信任的眼光望着初三(三)班班主任张俊石老师,换一种方式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张老师并不以为古怪荒唐。他只是极其严肃地考虑了一分钟左右,便断然回答说:“好吧!我愿意认识认识他……”
事情是这样的:前些日子,公安局从拘留所把小流氓宋宝琦放出来。他是因为卷进了一次集体犯罪活动被拘留的。在审讯过程中,面对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威力与政策感召,他浑身冒汗,嘴唇哆嗦,做了较为彻底的坦白交代,并且揭发检举了首犯的关键罪行。因此,公安局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情节较轻而坦白揭发较好,加上还不足十六岁——将他教育释放了。他的父母感到再也难在老邻居们面前抛头露面,便通过换房的办法搬了家,恰好搬到光明中学附近。根据这几年实行的“就近入学”办法,他父母来申请将宋宝琦转入光明中学上学。他该上初三,而初三(三)班又恰好有空位子,再加上张老师有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又是这个年级班主任里唯一的党员,因此,经过党支部研究,接受了宋宝琦的转学要求,并且由老曹直接找到张老师,直截了当地摆出情况,问他说:“怎么样?你把宋宝琦收下吧?”
正像你所知道的那样,张老师思忖的目光刚同老曹那饱含期待、鼓励的目光相遇,他便答应下来了。
二
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趁他顶着春天的风沙,骑车去公安局了解宋宝琦情况的当口,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他一番。
张老师实在太平凡了。他今年三十六岁,中等身材,稍微有点发胖。他的衣裤都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连制服外套的风纪扣,也一丝不苟地扣着。他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抬头纹,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放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怕他这目光;不过,更让学生们敬畏的是张老师的那张嘴。人们都说薄嘴唇的人能说会道,张老师却是一副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暴出干皮儿;从这副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畅,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息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一路上,张老师的表情似乎挺平淡,等到听完公安局同志的情况介绍、翻完卷宗以后,他的脸上才显露出强烈的表情来——很难形容,既不全是愤慨,也不排除厌恶与蔑视,似乎渐渐又下了决心,但忧虑与沉重也明显可见。
张老师从公安局回到学校时,已经是下午三点钟。他掏出叠得很整齐的手绢一边擦着脑门上的汗,一边走进年级组办公室。显然同组的老师们都已知道宋宝琦将于明天到他班上课的事了。教数学的尹达磊老师头一个迎上他,形成了关于宋宝琦的第一个波澜。
尹老师和张老师同岁,同是一个师范学院毕业,同时分配到光明中学任教,又经常同教一个年级。他们一贯推心置腹,就是吵嘴,也从不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总是把想法倾巢倒出,一点“底儿”也不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