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朗山轩读书记(叙旧文丛)

書城自編碼: 409030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梅杰
國際書號(ISBN): 9787575802536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给孩子的考古
《 给孩子的考古 》

售價:NT$ 296.0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售價:NT$ 505.0
我以为这辈子完蛋了(经历了那么多以为会完蛋的事,我还是活得好好的!)
《 我以为这辈子完蛋了(经历了那么多以为会完蛋的事,我还是活得好好的!) 》

售價:NT$ 398.0
社会情绪的传递与互动研究:以情感符号为视角 (光明社科文库·法律与社会)
《 社会情绪的传递与互动研究:以情感符号为视角 (光明社科文库·法律与社会) 》

售價:NT$ 434.0
推荐系统核心技术与实践
《 推荐系统核心技术与实践 》

售價:NT$ 505.0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售價:NT$ 347.0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健文
《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健文 》

售價:NT$ 254.0
美国黑室(全译本 图文珍藏版)
《 美国黑室(全译本 图文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編輯推薦:
作者以史料钩沉民国文化圈交游图景、知名作家与儿童文学关系、名人文集出版幕后以及黄梅文脉传承,俞晓群、谢泳倾情作序,为读者开启一扇贯通学术考辨与人文温度的阅读之窗。
內容簡介:
本书为叙旧文丛之一,是作者梅杰多年史料文章的结集,分为“民国人物”“儿童文学”“编辑出版”“黄梅文化”四个板块,这也是作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因此本书可说是对其个人研究与编辑出版成果的一个最好总结。书中所选文章,涉及梅光迪、废名、喻血轮等众多民国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交游圈,名人文集出版的台前幕后故事,黄梅地方隐没于历史之下的鲜为人知的人物佚事等,凡此种种,相互勾连,知识信息量大,可读性强。著名出版人俞晓群、学者谢泳作序,亦为之增色不少。
關於作者:
梅杰,笔名眉睫,湖北黄梅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副编审。研究现代文学、儿童文学。曾担任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大奖复评委,荣获“中国好编辑”“中国出版新星”等称号。策划出版《丰子恺全集》,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视野丛书”“林海音儿童文学全集”等。著有《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废名圈》《现代文学史料探微》《文学史上的失踪者》《黄梅戏源流考辨》《丰子恺札记》《黄梅文脉》《梅光迪年谱初稿》《文人感旧录》等十多种专著。编有《许君远文存》《梅光迪文存》《绮情楼杂记》《喻血轮集》《梅雨田集》《邓文滨集》等。
目錄
辑一 关于民国人物
“哈佛三杰”辨
陈宣恺、陈朴生与黄陂陈氏
关于梅光迪
——兼谈《学衡》
梅光迪在哈佛大学的学位与职称
废名与佛禅之关系
叶公超、废名及其他
黎昔非与胡适
——胡适的另一面
关于喻血轮
新发现的一封沈从文佚信
朱湘三题

辑二 关于儿童文学
胡适、陈衡哲写儿童文学
凌叔华与儿童文学
沈从文、巴金、老舍与儿童文学
孙毓修与清末儿童读物
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周作人

辑三 关于编辑出版
《废名散文》前言
追寻三个张光年
喻血轮和他的《绮情楼杂记》
喻血轮与《绮情楼杂记》出土记
——想起那些人,那些事
汤用彤与《青灯泪传奇》
《潘梓年论著选》前言
《梅光迪文存》出版往事
《当代作家书简》编辑絮谈
桂子山文脉的守护者
——《桂子山随笔》序

辑四 关于黄梅文化
《吴风楚韵话黄梅》序
太虚大师在黄梅
“吾楚诗人之冠冕”
——喻文鏊研究初探
我的废名研究之路
追寻黄梅城市文脉之路
梅院军的艺术人生
王阳明的一篇佚文
——兼谈王阳明与黄梅之缘

代跋梅杰的学术道路
內容試閱
序一 编辑的正途
俞晓群
2011年,我按照引进人才的标准,将梅杰从武汉聘到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出任文学馆总监,那时他只有二十七岁。有人可能会问:太年轻了,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呢?实言之,此前我与梅杰还未见过面,能如此看重他,大约有三个原因。一是口碑,我熟悉的几位学者如陈子善先生,很赞赏梅杰的才气。二是著作,那时他个人已经出版了三部书——《朗山笔记》《关于废名》《现代文学史料探微》,我还读到他的几篇文章,思想成熟,文字中规中矩,不会想到他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值海豚出版社启动“海豚书馆”,有许多著名学者参与,陈子善先生能将梅杰编的梅光迪《文学演讲集》列入书馆中,可见学术界对梅杰能力的认可。三是此前梅杰已经从事编辑工作多年,得到名家徐鲁先生亲炙。我与梅杰在电话及网上交流,感受到他对童书出版具有独到的见识与功力。再者他为自己规划人生,立志以童书出版为终身志业,而不单是成为一名学者或作家。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我才会做出聘任梅杰的决定。
梅杰入职后,在海豚出版社一做就是七年,直到2017年10月,我从海豚出版社退休,梅杰也辞去海豚出版社策划总监的工作,离开北京,回到武汉。回顾这七年,梅杰说收获很大,学术与出版双丰收。个人著述方面,或写或编,出版了《绮情楼杂记》《蕙芳日记·芸兰日记》《废名先生》《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童书识小录》《丰子恺札记》《梅光迪年谱初稿》《黄梅文脉》等。编辑方面,我交派梅杰的任务“中国儿童文学经典怀旧系列”出版几十种,融入了他的很多心血;还有《丰子恺全集》五十卷,以及一大批丰子恺作品的单行本、小丛书,他几乎将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为社会贡献了一大批好书。而且梅杰具有很强的选题策划能力,他创意策划的“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丛书”,陆续出版三十几本,汇聚了当代儿童文学优秀作家作品,同时推出中英文两个语种的版本,被列为国家重点资助项目。他还策划了“海豚学园”,请到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加盟,书目有《周作人论儿童文学》《孙幼军论童话》《儿童文学思辨录》《曹文轩论儿童文学》等,这套书成为童书出版研究的重要资料,提升了出版社的学术地位与文化品位。七年的工作中,我看到梅杰许多优长之处,诸如他自身的学习精神,以及他对图书版本,对图书市场,对作者、编者,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与思考,我也在工作中吸纳了他的许多好想法。我始终认为,海豚出版社年轻编辑居多,能有几位梅杰式的优秀人物存在,才会有好书不断出版,他们对于塑造企业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梅杰回到武汉后,我们的交流不多,只是在网上读他的文章,如公众号“出版六家”中的文字。还有他一本本新著出版时,一定会及时寄给我,如《绮情楼杂记(足本)》《文人感旧录》《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梅杰的文章好看,首先缘于他走的是周作人、止庵的文字风格,简洁清晰,不重修饰。其次他做学问注重学术方向的选择,如他在很多年里专攻“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研究的人物有废名、许君远、梅光迪、喻血轮、喻文鏊、邓文滨等,避免了“炒冷饭”,也避免了学术冲撞,表现出他善于思考和善于发现的人生智慧。在冷僻的领域中,自然会发现许多新鲜的故事,因此吸引阅读者的目光。最近我见到“荆楚文库”请梅杰整理《邓文滨集》《喻血轮集》《喻文鏊集》,可见他的路径没有选错,而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已经在找寻失踪者的过程中,成为那些人物研究的专家了。此门学问做起来难度很大,但梅杰还有深一层的思考。有一次他对我说,这些文化人物的失踪,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研究的禁区消失了,这些失踪的问题可能就不再是问题了,所以这项工作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研究课题,自己的学术方向还需要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总结梅杰的学术探索,大约有四个主题:废名、方志、儿童文学、梅光迪,他在每个方向都有所建树。单说儿童文学史,我做过多年童书出版工作,对于眼下的出版状况,理念、理论、作家、作品,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这一领域有着强烈的怀旧情绪,因此提出“人文少儿”的出版理念,还偏重出版了一大批旧时代的童书,让它们起死回生,重新融入今天的社会生活,打破政治化、极端市场化的僵局。为此我认真阅读过“儿童文学史”一类文字,这方面的领军人物是蒋风先生,他是梅杰的老师,“中国儿童文学经典怀旧系列”的主编。2014年我曾经前往浙江金华,登门拜访蒋先生,希望他能够编一套私家幼童教材。那时蒋先生年近九十,高高的身材,举手投足间依然保持着旧式学者的风度,谈吐平和,心胸坦荡。读他的儿童文学史,有自著本,有主编本,有个性的光艳,也有时代的痕迹。总之,老人家的历史地位已经成为自在之物,不必言说,而他固有的书生本色,也不是时代的流光可以遮掩或泯灭的。梅杰经萧袤先生推荐,曾经投奔蒋风先生门下,攻读儿童文学研究生班,深得老先生赏识,获得结业证书。现在梅杰接续师长志业,出版《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蒋风先生亲自为之作序,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当然是师门的幸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重写儿童文学史纲要,可以见到梅杰的志向与功力;二是附篇,包括梅杰近年写的文章,可以从中读到他的思想脉络;三是附录,包括师长同人们点评梅杰的文字。应该说梅杰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而且走上了人生的正途,路子愈走愈宽,不但得到学界的支持与认可,还会得到后来者的追随。由此我想起梅杰在北京工作的那些年,他时常来我的办公室,工作之余闲聊一会儿,由拘谨到轻松,彼此说过很多闲话。梅杰后来在文章中说,他记得我的一句话:如果路子走正,会有大成就的。
了解梅杰的故事,一定有人会说梅杰是学者型编辑。关于编辑的“型”,我曾经写过《编辑的类型》一文,列举了三个正面例子:周振甫型、巴金型、胡愈之型。其实还可以继续列举下去,陈原型、范用型、沈昌文型、钟叔河型云云。他们的工作特点各有偏重,殊途同归。近来深入思考,我觉得此事不必说得太复杂,如果将他们归于一型,那就是学问与热爱。学问包罗万象,比如周振甫的学问在古代典籍,巴金的学问在文学创作,胡愈之的学问在思想构建,形式各异,抽取共性,都是对于书与人的学问。热爱是做事情的发动机,只有爱书人来做出版,才更有做出成就的可能。正如陈原先生所言,要想成为一名好编辑,首先要爱书,何为爱?书迷而已。所以讨论编辑的正途,能做到这两点就足够了。
最后想到三个问题。一是关于师门的选择,我觉得一定要拜在高人门下,而且要选择名门正派,人生短暂,我们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二是学者身份的认定,此事有些复杂,非本文论题。如果按照时下世俗的观点定义学者,那么出版人不一定是学者,但一定要有学问,或曰要懂文化。三是何为出版人的学问?简言之,就是对于书的认知能力,兼具文化与市场两个方面的内容。用沈昌文先生的话说,我不是知识分子,只是知道分子而已。

序二 梅杰的学术趣味和学术方法
谢泳
我很注意梅杰的学术工作,不是因为我们曾有过一些学术交往,而是我欣赏他的学术趣味和学术方法。
今年秋天,我在北京见过梅杰一次,两天时间里有过多次交谈,我感觉他对学术的热情格外强烈,而他选择的学术路径,也切合自己的学术处境。所谓学术处境,是我自己不经意想到的一个说法,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真实生活中所具备的可能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以此观察,梅杰的学术处境确实不好。传统社会中,学术处境的第一条件是家学或者师承,而现代社会中,学术处境的初始前提是学历。梅杰的学术处境,要是在旧时代,完全没有问题,但那个时代过去了,在新时代,以学历和专业论,他不具备常态社会中从事学术工作的条件。常态社会对学者的基本要求是专业对口且是专业中的最高学历,这些梅杰都没有。他现在从事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或者较这个范围还要宽的中国现代史方面的研究,但梅杰的专业背景是法学,还不是本专业中的最高学历。但就是在这样的学术处境中,梅杰做出了比本专业最高学历获得者一点都不差的学术成绩。我感觉他不仅有浓厚的学术趣味,更有强烈的学术热情,同时还具备较为熟练的学术研究方法。
我最早关注梅杰的学术研究工作,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大的学术研究,而是因为他做了小的学术研究。这个学术路径,最合我对学术方法的基本判断。
梅杰最初的学术工作在废名研究上,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无论从史料还是整体影响观察,梅杰应该是这个研究领域做得最好的几位学者之一。他以非专业的学术背景接触,但却以最恰当的学术方法深入,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的学术路径是以本土名家文献搜集开始的。
做史料工作的人,都明白一个简单道理,史料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与和作家出生地和历史事件发生地的接近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越接近研究对象出生地和历史事件发生地,越容易有新史料、新线索和新判断,以此为路径切入的学术研究,常容易出新。梅杰用地方文献和本土经验研究废名,自然会有得天独厚的感觉。他在这方面能迅速做出成绩,是因为他的学术方法,暗合了好学术的最佳道理。他由废名研究,扩展到喻血轮、梅光迪这些本籍或本姓作家,以及废名圈(如许君远、石民、沈启无、朱英诞、赵宗濂等)研究,这个学术路径让梅杰的学术视野越来越宽。
近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路是学者比较自觉地意识到,扩展史料的方向和对作家的深入观察在相当大程度上要依靠地方文献和本土知识。当这个意识强烈时,学术工作可能要由以往注重书本阅读而转向田野调查,即直接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范围中,结合地方文献和本土经验,从而丰富研究对象的史料,同时扩大视野。我不知道梅杰是不是一开始即有这样的自觉,但他的学术实践确实是以这样的方法突进的,他能在短时间内发现如此丰富的关于废名、喻血轮、梅光迪等中国现代作家的史料,完全得自于他的学术自觉,即他对地方文献的熟悉和真实的本土生活经验。
以当前的学术规范判断,梅杰是一个完全没有受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系统学院训练的学者,但他在自学过程中,注意由基本史料入手观察研究对象的学术实践,远比多数学院出身的人更符合研究规则。我想这也是梅杰的学术成绩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的一个经验,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梅杰的另一个优点是他的学术视野相对开阔。一般的学术经验是有丰富地方文献知识和本土生活的研究者,容易沉溺于较为单一的研究对象,除了关注与本土相关的作家和历史事件外,很难再有其他学术关注点,但梅杰不是这样。在他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中,他的学术趣味很高,比如他关注的学者作家多数具有全国意义,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的作家学者,这个选择使他研究工作的持续性和重要性凸显出来。梅杰对中国儿童文学、法律与文学也极为关注,对相关史料和理论也有兴趣,这使他的学术格局变得开阔和丰富起来。
梅杰的文字也相当不错,但还有些火气,有时候容易以己之长视人之短,这些在青年时代都是难免的,但以后应当慢慢养成在学术研究中始终保持从容心态,不作意气之争,不逞一时之快。掌握史料愈成熟,愈不与人争。多看别人的长处,少看别人的短处,或者看到别人的短处,也要同情理解。我愿以此与梅杰共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