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别字之辨
》
售價:NT$
653.0

《
AIGC革命-产业升级与商业创新
》
售價:NT$
305.0

《
奥匈帝国命运三部曲:分道扬镳
》
售價:NT$
347.0

《
超级沟通者 与所有人连接的秘密 查尔斯·都希格 著 普利策奖获奖者 《习惯的力量》《习惯的力量2》作者 人际沟通畅销书籍
》
售價:NT$
352.0

《
人工智能硬件加速器设计
》
售價:NT$
454.0

《
走向世界丛书(全十册)
》
售價:NT$
8058.0

《
八段锦: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健康长寿之道
》
售價:NT$
203.0

《
中国国家历史(叁拾捌)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编辑推荐: 大咖云集,作者权威。作者群体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顶尖科研学术机构与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经济学研究重镇,集结刘世锦、黄汉权等国务院智囊团队,高培勇、迟福林等国家级智库专家,刘伟、洪银兴、刘元春等重点高校知名学者。真知灼见,思想盛宴。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谋划深化改革重点方向,探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聚焦结构性改革、新发展格局、经济增长模式等核心议题,给出系统化思考,提出长效政策建议,为相关部门综合施策、制定举措提供理论参考,为相关行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谋划路径,为个人把握风口、投资理财、科学消费理清思路。要点密集,直面困惑。系统解答读者关切的热点话题:什么是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两新”“两重”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快发展服务消费?AI兴起给数字消费带来哪些机遇?以旧换新政策还会持续多久?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有哪些增长点?精心编排,创新呈现。结构清晰,逻辑严谨,逐篇深入,准确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背景,立体呈现提振消费发力方向,加粗凸显重点金句,帮助读者快速把握核心观点,设计手绘图解拉页,直观透视消费数据,轻松理解关键
|
內容簡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解读扩大内需战略、提振消费行动的政策普及读本,响应读者学习阅读需求而策划推出。集结经济界、理论界相关研究成果,作者团队既有来自宏观经济政策制定部门的资深专家,也有来自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观点全面、代表性强。全书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逻辑编排,分为上、中、下三篇,集中探讨了提振消费的战略背景、目标内涵与政策举措,基本涵盖了当前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方面,内容系统、结构清晰、布局合理,为广大读者准确认识和把握提振消费的深刻意义、科学理性开展高品质消费提供了参考读本。
|
關於作者: |
著者简介:
张占斌 主编
张占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主编有《国内大循环》《奔向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等,作品曾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
目錄:
|
目录
上 篇——提振消费的时代背景与战略前提
刘 伟: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张军扩: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要打好“组合拳”
黄汉权:准确理解和把握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迟福林: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消费结构升级的结构性矛盾
刘世锦:以结构性改革扩消费稳增长
高培勇:预期和信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着重点着力点
黄群慧: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推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洪银兴 韩绿艺:从发展消费经济入手构建新发展格局
刘元春:统筹消费与投资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张占斌:扩大内需应努力实现“三个倍增”
丁任重 李晶维 李溪铭:扩大内需战略的理论逻辑、时代特征与实现路径
中 篇——提振消费的内涵、目标和意义
王昌林:以提振消费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内需
王一鸣:扩内需、稳增长、促转型
贾 康: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系统化思考
王 微:促进消费增速增量向稳向好
刘 涛:加快构建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内需格局
齐 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张 鹏:大力提振消费 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任保平:激发消费潜能 释放内需潜力
程锦锥 王宏淼:“稳就业”才能“扩消费”
张 冲 张 明:构建以消费驱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常兴华:提振消费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下 篇——提振消费的机制举措与政策建议
赵振华:深化对“五个统筹”的认识
张立群:有力有效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选择
綦鲁明:扩大国内需求的对策建议
依绍华: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
夏杰长 陈 婷 王文凯: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杨志勇:大力提振消费须综合施策
闫 衍:如何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刘纪鹏 刘 彪:提振资本市场增强扩大内需动力
吴亚平:多措并举促消费 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刘 奕:着力扩大服务消费:趋势特征与政策取向
陈丽芬:充分挖掘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
內容試閱:
|
张占斌:扩大内需应努力实现“三个倍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方位扩大内需摆在首位,强调“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前景,我们提出“三个倍增”行动。“三个倍增”行动具体为:到203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倍增,从2020年的32189元增长到2035年的64378元;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倍增,从4亿人增长到8亿至9亿人;我国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实现倍增,从2020年的1.4亿户增长到2035年的2.8亿户。
实现“三个倍增”对扩大内需具有战略意义
实施“三个倍增”行动,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必要之举,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实施“三个倍增”行动,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一步,是激发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基础。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还是更好地参与国际循环,扩大内需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从长远来看,消费需求是内需的基础,消费需求不扩大,内需就无法可持续地扩大。实施“三个倍增”行动能够通过增加居民人均收入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两个层面为消费需求的扩大提供坚实支撑,有利于巩固和增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是实施“三个倍增”行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一步,是激发我国居民消费的**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实际上已经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20元,到2023年已经达到39218元,增长了2.1倍左右,远远超过既定目标。如果从2020年开始计算,到2035年实现居民人均收入倍增,到那时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需要达到64378元,年均名义增速需要略超4.7%。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同步性越来越强,完全有可能利用15年时间实现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标。
三是实施“三个倍增”行动,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实一步,是激发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保障。“三个倍增”行动涉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市场经营主体要参与我国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环节。实现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的倍增有利于推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提高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增强经济发展信心,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实施“三个倍增”行动需充分认识“三对关系”
实施“三个倍增”行动,激发居民消费需求,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充分认识三对重要关系。
首先,要充分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党中央基于我国当时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的客观现实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价值主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党中央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扩大内需战略的价值目标。统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有效激发居民消费需求,有力驳斥“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崩溃论”,更好畅通国内大循环。
其次,要充分认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重要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工作要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把政府和市场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市场经营主体活力,激发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才能更有效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优势。
最后,要把握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在因素,都关乎中国经济繁荣富强的发展大局。只有把握好二者关系,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稳定居民消费心理,更好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实施“三个倍增”行动需充分调动“四个积极性”
实施“三个倍增”行动,全方位扩大内需,还需要充分调动“四个积极性”。
一是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三个倍增”的关键举措。因此,扩大消费,最根本的就是要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尤其是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从而提升广大群众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层级。同时,要把扩大消费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以高质量供给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培育内需新的增长点。
二是要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民营企业是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的重要创造者,也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的供给者。要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社会氛围,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要充分调动资本市场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抓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统筹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端改革,坚守监管主责主业,更加精准服务稳增长大局,巩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成效。另一方面,要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培育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更好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快打造“治理、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资本市场软实力,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防控长效机制。通过资本市场有效监管,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增强股民和市场的信心,调动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多方面推动实现“三个倍增”,着力扩大内需。
四是要充分调动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一方面,要设计合理的地方政府竞争发展机制。在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上,需要优化考核机制,合理设计考核指标,加之必要的顶层牵引,地方政府竞争发展机制仍然可以发挥相应的正向引导作用,完全能够充分释放扩大内需的治理效能。另一方面,要调动地方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在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层面上,要建立和完善激励与容错的机制,并在实践中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缓解地方和基层的考核焦虑,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