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银行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应对
》
售價:NT$
449.0

《
语言、使用与认知
》
售價:NT$
321.0

《
帝国的叙事话语:国家身份塑造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售價:NT$
704.0

《
世界上的城堡:一部千年古堡兴衰史(从军事建筑到中世纪城堡,59座经典古堡,高清全彩图文,精装收藏品质)
》
售價:NT$
1214.0

《
缪斯的诞生 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生成简史
》
售價:NT$
398.0

《
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
》
售價:NT$
347.0

《
喵星语解密手册
》
售價:NT$
403.0

《
新型戏剧编剧技巧初探
》
售價:NT$
383.0
|
編輯推薦: |
1. 全面回顾与前沿聚焦
本书不仅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科背景与发展历程,还着重聚焦21世纪以来该学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涵盖21世纪初至今的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系统的学科发展全景。
2. 系统总结与权威梳理
书中系统总结了近十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经典论文与专著,并梳理了代表性学术团体及领军人物,为研究者提供权威的学术资源与研究路径指引。
3. 方法论的深度剖析与展望
本书深入探讨了21世纪该学科的主流研究方法及其近十年的新发展,并展望未来研究方法的走向,为学者提供前沿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支持。
4. 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
本书不仅关注理论发展,还直面学科实践中的挑战,探讨应对策略,从学科互动与应用实践两个维度进行展望,为学科发展提供务实的建议。
|
內容簡介: |
本书全面探讨了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全书分为五部分,第 1 章“概述”回顾了功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脉络;第 2、第 3 章为“理论”部分,深入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及理论研究新进展。第 4 章“方法”部分分析了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并预测其未来趋势,涉及跨学科研究、语料库应用、语言科学等多个领域;第 5、第 6 章展示了功能语言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特别强调了在中国的应用研究;第 7、第 8 章“总结”功能语言学在理论、方法、应用上的新发展,并进行评述与预测,涵盖适用语言学、生态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多个研究方向。
本书为功能语言学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
|
關於作者: |
刘承宇(1963- ),四川荣县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香港城市大学访问教授。主要研究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和外语教育研究。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教材、词典(含合著)等15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得首届全国“明德教师奖”等荣誉称号,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
目錄:
|
第1章 功能语言学学科发展概览 1
1.1 20世纪功能语言学主要发展综述2
1.2 21世纪初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情况3
1.3 近十年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脉络4
1.4 小结5
第2章 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和表述7
2.1 引言7
2.2 系统与层级7
2.2.1 系统7
2.2.2 层级9
2.3 元功能11
2.4 语境12
2.5 选择与盖然率14
2.6 小结16
第3章 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新发展17
3.1 引言17
3.2 适用语言学17
3.3 评价系统20
3.3.1 评价系统引介与修订2
3.3.2 评价系统与语篇分析26
3.3.3 评价系统与翻译研究28
3.3.4 评价意义的语法模式研究29
3.3.5 评价语言研究方法论32
3.4 多模态35
3.4.1 模态研究的理论基础36
3.4.2 符号资源和系统本质的探索37
3.4.3 多模态系统网络的构建41
3.5 生态语言学42
3.5.1 生态语言学起源及研究范式42
3.5.2 生态话语分析的核心概念4
3.5.3 生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51
3.6 语义发生学57
3.6.1 语义发生理论58
3.6.2 语义发生与语法化之异同59
3.6.3 语义发生研究发展现状60
3.6.4 相关领域研究62
3.6.5 未来研究展望63
3.7 语言类型学66
3.7.1 语言类型学理论特点66
3.7.2 语言类型学研究发展现状68
3.8 语法隐喻70
3.8.1 一致式与隐喻式71
3.8.2 元功能与语法隐喻72
3.8.3 语法隐喻中的词性转换与级转移73
3.9 功能句法学74
3.9.1 加的夫语法引介75
3.9.2 加的夫语法与汉语研究79
第4章 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概述81
4.1 引言81
4.2 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现状81
4.2.1 元功能研究及其发展81
4.2.2 评价研究及其发展82
4.2.3 多模态研究及其发展86
4.2.4 适用语言学研究及其发展95
4.2.5 生态话语分析及其发展98
4.2.6 语法隐喻研究及其发展100
4.2.7 功能语言学应用研究及其发展106
4.3 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未来走向110
4.3.1 跨学科/超学科研究110
4.3.2 语料库与功能语言学112
4.3.3 认知科学与功能语言学118
4.3.4 多模态话语分析124
4.3.5 语言类型学研究126
4.4 小结129
第5章 功能语言学应用研究131
5.1 引言131
5.2 功能语篇分析131
5.3 功能语言学与文体学134
5.4 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136
5.4.1 功能语言学的语言教学基本思想137
5.4.2 功能语言学的语言教学研究140
5.4.3 语类教学法140
5.5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147
5.5.1 元功能与翻译研究148
5.5.2 语境理论与翻译研究150
5.5.3 语法隐喻与翻译研究152
5.5.4 评价理论与翻译研究154
5.6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自然语言处理155
5.7 小结160
第6章 中国语境下的功能语言学研究161
6.1 引言161
6.2 功能语言学的中国渊源161
6.3 功能语言学中国化的挑战与机遇162
6.4 汉语功能语法163
6.4.1 李深红的研究164
6.4.2 彭宣维团队的研究165
6.4.3 何伟团队的研究168
6.4.4 其他学者的研究169
6.5 功能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171
6.5.1 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的外语教学172
6.5.2 语类与外语教学175
6.5.3 多模态与多元读写能力培养177
6.5.4 教育语言学179
6.6 功能语言学与中国医疗保健研究181
6.6.1 系统功能学与医疗保健服务研究181
6.6.2 系统功能学与语言障碍研究183
第7章 功能语言学新发展:概述与评价185
7.1 功能语言学理论新发展185
7.2 功能语言学方法新发展187
7.3 功能语言学应用新发展189
7.4 功能语言学新发展评价192
第8章 功能语言学发展趋势:预测与研判195
8.1 引言195
8.2 适用语言学195
8.3 生态语言学196
8.4 语言类型学197
8.5 跨学科/超学科研究199
8.6 系统功能音系学201
8.6.1 系统功能音系学的起源202
8.6.2 系统功能音系学的核心思想204
8.6.3 主要贡献207
8.6.4 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208
8.7 系统功能字系学209
8.8 功能语言学与自然语言处理211
8.9 小结212
参考文献215
|
內容試閱:
|
本书为“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丛书”之一,着重回顾和总结21世纪以来国内外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理论、方法、应用三个方面的最新发展。
全书共分七章。第1章概述20世纪功能语言学的主要发展,然后着重介绍21世纪初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情况和近十年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脉络。第2章介绍系统、层级、元功能、语境、选择与盖然率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和表述。第3章围绕适用语言学、评价系统、多模态、生态语言学、语义发生学、语言类型学、语法隐喻、功能句法学等话题介绍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新发展。第4章概述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包括元功能、评价系统、多模态、语法隐喻等话题,以及适用语言学、生态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应用研究等领域;探讨了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未来走向,内容包括跨学科/超学科研究、语料库与功能语言学、认知科学与功能语言学、功能认知观、加的夫语法的个体认知观、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的互补性、多模态话语分析、语言类型学
研究等。第5章从功能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与文体学、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介绍了功能语言学的应用研究。第6章着重概述了中国语境下的功能语言学应用研究,内容涵盖功能语言学的中国渊源、功能语言学中国化的挑战与机遇、汉语功能语法、功能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功能语言学与中国医疗保健研究等话题。第7章概述功能语言学在理论、方法、应用三个方面的新发展,进而尝试对这些新发展进行评述。第8章对功能语言学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研判,包括适用语言学、生态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跨学科/超学科研究、系统功能音系学、系统功能字系学、功能语言学与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方面。
本书由刘承宇和苏杭负责全书整体框架设计,各章内容分别由以下功能语言学新发展研究人员撰写:第1章“功能语言学学科发展概览”由刘承宇撰写;第2章“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和表述”由向大军撰写;第3章“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新发展”各节分别由苏杭(3.1节、3.3节)、汤洪波(3.2节、3.8节)、伍小琴(3.4节)、李淑晶(3.5节)、刘承宇(3.6节)、黄磊(3.7节)、向大军(3.9节)撰写初稿,苏杭统稿;第4章“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概述”各节分别由赵常友(4.2.1节)、苏杭(4.2.2节、4.3.1节、4.3.2节、4.3.3节)、伍小琴(4.2.3节、4.3.4节)、汤洪波(4.2.4节、4.2.6节)、李淑晶(4.1节、4.4节)、单菲菲(4.2.7节)、向大军(4.3.5节)、
黄磊(4.2.5节)撰写初稿,李淑晶统稿;第5章“功能语言学应用研究”各节分别由向大军(5.1节、5.5节)、赵常友(5.2节、5.3节)、单菲菲(5.4节)、苏杭(5.6节)撰写初稿,向大军统稿;第6章“中国语境下的功能语言学研究”各节分别由刘承宇(6.1节、6.3节)、赵常友(6.2节)、向大军(6.4节)、单菲菲(6.5节)撰写初稿,苏杭、刘承宇统
稿;第7章“功能语言学新发展:概述与评价”各节分别由苏杭(7.1节、7.2节)、刘承宇(7.3节、7.4节)撰写初稿并统稿;第8章“功能语言学发展趋势:预测与研判”各节分别由刘承宇(8.1节、8.9节)、汤洪波
(8.2节)、李淑晶(8.3节)、黄磊(8.4节)、苏杭(8.5节)、徐微(8.6节)、向大军(8.7节)、苏杭(8.8节)撰写初稿,刘承宇统稿。全书内容由刘承宇、苏杭最终统稿、审校。
功能语言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产生以来,在国内外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应用领域广泛丰富。本书聚焦其在21世纪以来的新发展。由于头绪纷繁,内容繁多,难免挂一漏万,总结概述难免主观片面,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刘承宇
2023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