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计量史

書城自編碼: 409619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文物考古
作者: 关增建
國際書號(ISBN): 9787571125615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254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标准物质分析图谱
《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标准物质分析图谱 》

售價:NT$ 1474.0
遇见清朝
《 遇见清朝 》

售價:NT$ 653.0
中药监管科学
《 中药监管科学 》

售價:NT$ 2030.0
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洲际公铁联运物流运行体系
《 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洲际公铁联运物流运行体系 》

售價:NT$ 347.0
佛教与晚唐诗(修订本)
《 佛教与晚唐诗(修订本) 》

售價:NT$ 255.0
食品中真菌毒素与健康影响
《 食品中真菌毒素与健康影响 》

售價:NT$ 704.0
廷臣论(汉译22辑)
《 廷臣论(汉译22辑) 》

售價:NT$ 332.0
王安石传(白话版)
《 王安石传(白话版) 》

售價:NT$ 286.0

內容簡介:
《中国计量史》一书通过丰富的史实和考古发现,采用专题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从古代至近代,中国在计量方面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三大部分:传统计量的理论与实践、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型、中国计量历史人物。内文涉及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历代度量衡的发展、计时方法的演化、立法要素的测定、空间计量的进步、量器和衡器的演变、货币、印章与度量衡、古代有关计量理论、传教士带来的变革 、清代度量衡科学的发展、传统度量衡制度的尾声、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尝试、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与管理、民国时期时间计量的进展、先秦两汉时期的计量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计量人物、隋唐时期的计量人物、宋元时期的计量人物、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本书通过详实的内容、充足的史实、引经据典、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计量手段并不落后于世界各国的事实。在计量史研究领域有很高的参考和收藏价值。可以称得上是目前计量史领域比较专业和权威的书籍。
關於作者:
关增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文科与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从事科学技术史、计量史的研究,对通识教育和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亦时有关注。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学术声誉,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之一。
目錄
序 计量史的意义 001

绪篇 中国计量发展鸟瞰 001

探本溯源:中国计量史的形成 003
一、古代对度量衡的认识与度量衡史研究 003
二、中国现当代的度量衡史研究 004
三、计量史研究的新局面 007
纵观古今:中国计量发展的历史分期 011
一、传统计量的形成时期 011
二、传统计量的理论成型时期 013
三、传统计量的变动和发展时期 015
四、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转化的准备时期 018
五、传统计量的终结 020
六、中国近代计量的建立 020
七、中国现代计量的发展 021
中西比较:中国计量的历史定位 023
一、计量的起源 023
二、计量科学与计量管理 027
三、计量学家的出身 029
四、思想背景 031
五、技术差异 034
六、结语 035

上篇 传统计量的理论与实践 037

第一章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 039
第一节 原始计量的萌生 040
第二节 社会化生产的促进 043
第三节 治理国家的需要 049

第二章 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 053
第一节 时间计量单位的确立 054
一、自然时间单位——回归年与朔望月 054
二、人为时间单位——12时制与百刻制 055
三、12时制与百刻制的配合 058
第二节 空间方位的划分 060
一、传统的天文分度 060
二、地平方位划分 062
第三节 度量衡基准的选择 065
一、以自然物为则 066
二、以人造物为则 069
三、乐律累黍说 071
第四节 度量衡的管理 074
一、度量衡制作与管理的权限 074
二、度量衡管理的法治化 077
三、度量衡的技术管理 078

第三章 历代度量衡的发展 079
第一节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080
一、商鞅变法与度量衡 080
二、秦国度量衡的法制管理 082
三、秦朝的统一度量衡 084
第二节 汉代的度量衡制度 087
一、汉代的度量衡管理与制度 087
二、王莽度量衡改革的成果及影响 090
第三节 度量衡大小制的形成 093
一、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值的急剧变化 094
二、隋朝的度量衡统一:大小制登上历史舞台 096
第四节 唐五代度量衡的演变 097
一、度量衡制度:大小制并存 098
二、度量衡管理:实行法制化 101
三、度量衡科学:创新与改制 104
第五节 宋元度量衡的发展 108
一、度量衡管理:规定具体而严厉 110
二、度量衡技术:有针对性的发明改进 112
三、度量衡制度:在承续中变革 114
第六节 明清度量衡的发展 117
一、明代的度量衡管理 118
二、明代行业度量衡的出现 121
三、清代的度量衡管理与度量衡科学 125
第七节 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 130
一、清末民初度量衡的混乱 130
二、清末改革度量衡的尝试 132
三、民国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努力 133

第四章 计时方法的演化 135
第一节 日晷计时的发展 136
一、地平式日晷 136
二、赤道式日晷 141
三、球面日晷 145
第二节 漏刻计时的演变 147
一、漏刻的起源与应用 148
二、单级漏壶在西汉时期的普及 150
三、多级漏壶的产生与发展 155
四、溢流系统的出现 158
第三节 机械计时的进化 159
一、浑象测时 159
二、水运仪象台的测时功能 163
三、浑仪测时 167
四、西方机械钟表的传入 169

第五章 历法要素测定 171
第一节 测影验气定岁首 172
一、岁实与立表测影 173
二、测影圭表的演变 174
第二节 祖冲之巧测冬至 179
一、祖冲之对传统冬至测日方法的改进 179
二、祖冲之测影方法的历史意义 182
第三节 郭守敬高表测影 183
一、郭守敬高表测影与观星台 184
二、景符的发明与应用 188
第四节 朔望月长度的测定 190
一、平均朔望月概念 190
二、闰周与平均朔望月长度 192
三、平均朔望月长度与日食观测 193

第六章 空间计量的进步 195
第一节 长度计量的多样化 196
一、新莽卡尺的发明 196
二、远程测量与记里鼓车 200
三、数学方法的运用 203
第二节 立表定向的历史发展 206
一、从《考工记》到《淮南子》测影定向方法的演变 207
二、李诫的景表盘与水池景表 209
三、郭守敬的正方案 211
第三节 指南针的演变 214
一、磁石指极性的发现 214
二、新型材料的寻找及磁偏角的发现 219
三、指南针架设方法与罗盘 223
四、 指南针的应用与传播 226
第四节 古代的指南针理论 230
一、 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感应说 230
二、方位坐标系统的影响 233
三、 受西学影响诞生的指南针学说 235
四、中国人对西方指南针理论的记述 240
五、南怀仁的指南针理论 242
六、南怀仁学说的影响 247
第五节 天体方位测定 249
一、立二十八宿以周天历度 249
二、浑仪测天与地中概念 252

第七章 量器和衡器的演变 255
第一节 先秦标准量器 256
一、度量衡标准器意识的体现——齐量三器 256
二、现存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商鞅方升 260
三、中国最早的复合标准器——栗氏量 262
第二节 新莽嘉量 267
一、嘉量的形制及设计思想 267
二、嘉量设计体现的科技水平 270
三、新莽嘉量的后世影响 272
第三节 衡器与杠杆原理 275
一、对称原理的应用 275
二、杠杆原理的掌握 277
三、杠杆原理的巧用 281
第四节 衡器形式的演变 282
一、天平的发明 282
二、提系杆秤的发展 289

第八章 货币、印章与度量衡 295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货币与度量衡 296
一、由贝币到蚁鼻钱 297
二、布币的演变 299
三、刀币的形制及流通 302
四、先秦时期的金银铸币 304
五、金币的称量仪器与单位 306
六、圆钱的出现与演变 308
第二节 秦汉时期度量衡对货币的规范 309
一、秦朝的货币统一 311
二、西汉货币政策与五铢钱的诞生 312
三、王莽的货币改革 315
第三节 3到19世纪中国的货币与度量衡 322
一、三国时期的货币状况 322
二、南北朝时期货币的动荡与演变 324
三、隋唐时期货币的统一与规范 326
四、五代十国钱币的混乱与宋代钱币的繁荣 327
五、纸币的产生与历史发展 329
六、明清制钱的演变 331
第四节 古代印章与度量衡 333
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334
二、严格规范,层次分明 338
三、一体多印,印章奇迹 343

第九章 古代有关计量理论 347
第一节 对计量性质的认识 348
一、计量的目的在于“立数” 348
二、计量的适用范围 350
三、实现计量客观性和准确性的途径 351
第二节 计量的社会作用 353
一、行使统治权力的象征 353
二、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手段 355
三、国家法典的关注对象 357
四、科学技术进步的要素 358
第三节 误差学说 361
一、误差存在的必然性 361
二、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 362
三、测量精确度和准确度概念的区分 364
四、减少测量误差的卓越实践 366

中篇 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型 367

第十章 传教士带来的变革 369
第一节 角度计量的奠基 371
一、中国古代实用角度体系 371
二、西儒东来建计量 375
第二节 温度计的引入 380
一、南怀仁介绍的温度计 381
二、温标的诞生与中国温度计的发展 384
第三节 时间计量的近代化 385
一、计时单位的更新和统一 386
二、计时仪器的改进和普及 391
第四节 地球观念的影响 396
一、地球观念的由来 396
二、中国人对地球观念的接受 397
三、地球观念与长度基准制定 401

第十一章 清代度量衡科学的发展 405
第一节 顺治朝的开端 406
一、清初整顿度量衡的历史背景 406
二、清初整顿度量衡的具体举措 407
三、清初整顿度量衡的局限性 409
第二节 康熙皇帝与度量衡科学 410
一、康熙考订度量衡的契机 410
二、“天地之度”与乐律累黍:康熙的选择 411
三、“参互相求”:康熙的巧妙设计 414
第三节 传统计量的进一步发展 417
一、计量著作的编纂 417
二、乾隆嘉量的制作 419
三、乾隆嘉量的科技含量 421

第十二章 传统度量衡制度的尾声 429
第一节 清代的度量衡管理 430
一、雍正朝的度量衡整饬措施 430
二、康熙朝的度量衡管理 432
三、清代度量衡管理的公开化和法制化特点 434
第二节 清中叶以后的度量衡状况 436
一、清代民间度量衡的合法存在 437
二、清中后期度量衡的混乱 438
三、清代度量衡管理指导思想的失误 439
第三节 清代的海关度量衡 442
一、清代海关度量衡的产生 442
二、海关度量衡具体折合办法 445
第四节 清政府划一度量衡的最后努力 446
一、清末划一度量衡举措的社会背景 447
二、清末划一度量衡的具体内容 449

第十三章 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尝试 453
第一节 国际米制的创立与发展 455
一、法国的子午线测量 455
二、米制的国际化 457
三、米的定义的演变 461
第二节 民国初年全国度量衡的紊乱 462
一、民国时期度量衡紊乱的具体表现 462
二、民国时期度量衡紊乱的原因 464
第三节 甲乙制并用的度量衡改革 465
一、民国北洋政府制定度量衡统一方案的过程 465
二、民国北洋政府《权度法》的颁布及执行情况 468

第十四章 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 473
第一节 度量衡标准的讨论 475
一、集思广益,确定方向 475
二、拟定方案,主辅并行 478
第二节 《度量衡法》的颁布及施行措施 479
一、颁布《度量衡法》 480
二、制定实施细则及配套法规 484
三、建立学术组织,出版度量衡刊物 488

第十五章 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与管理 493
第一节 全国度量衡划一渐进推行计划 494
一、全国度量衡划一程序 495
二、划一度量衡年度计划分配 497
第二节 度量衡机构的设立与人员的培训 501
一、国家度量衡管理机构 501
二、全国度量衡管理系统 503
三、度量衡人才培养 504
第三节 度量衡技术与行政管理 505
一、度量衡标准器的制造与管理 506
二、度量衡器具的制造检定与管理 507
三、度量衡行政管理 508
四、度量衡法规的增补修订 509
第四节 全国度量衡划一的推行 510
一、公用度量衡划一的推进 510
二、各省市民用度量衡划一的施行 512
三、全国度量衡划一的再推进 514
第五节 全国抗战时期的度量衡划一 515
一、全国抗战时期划一度量衡的重要性 515
二、全国抗战时期的度量衡划一工作 517
三、全国抗战时期度量衡划一工作的成效及所受影响 518

第十六章 民国时期时间计量的进展 521
第一节 时区制度探索 522
一、由地方视太阳时到平太阳时的转变 523
二、海岸时的引入 524
三、标准时区的提出 525
第二节 五时区时间计量的修改与实施 526
一、既有五时区划分的不足 526
二、五时区方案的修订 527
三、全国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对标准时的探讨 529
四、1949年以后北京时间的演变 530
第三节 历法的改革 531
一、由《黄帝历》到纯阳历 531
二、新历书的编制 532
三、公历的推行 535
四、公历农历并存局面的出现 537

下篇 中国计量历史人物 539

第十七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计量人物 541
第一节 秦国统一度量衡事业的开创者商鞅 542
一、商鞅的生平 542
二、商鞅对秦国统一度量衡事业的贡献 544
三、秦国度量衡制作的法治化管理 545
四、商鞅方升的历史价值 550
五、秦朝的统一度量衡 551
第二节 古代计量的坐标式人物刘歆 556
一、数及其在计量中的作用 557
二、音律本性及其相生规律 558
三、乐律累黍说 562
四、度量衡标准器的设计 565
第三节 量的概念在王充思想中的作用 569
一、反对世俗迷信之工具 569
二、批驳天人感应之利器 572
三、论述人的学说之依据 575
四、在自然科学上的应用 578
五、思想渊源和局限性 581
第四节 天文计量集大成者——张衡 584
一、精观细察,天文观测卓绝超群 585
二、发明浑天仪,形象展示浑天学说 586
三、改革漏刻,提升时间计量水平 588
四、研讨历法,引领历法发展方向 591
五、发明地动仪等,拓展计量领域 593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计量人物 595
第一节 魏晋时期著名计量数学家刘徽 596
一、注解《九章算术》,发展传统数学理论 596
二、发明割圆术,解决计量标准器设计难题 600
三、编纂《海岛算经》,建立测高望远体系 604
第二节 裴秀及其“制图六体”学说 609
一、裴秀的生平 609
二、中国古代悠久的地图测绘传统 611
三、裴秀的制图六体 613
第三节 荀勖的音律改革和律尺考订 615
一、荀勖的从政特点 616
二、荀勖对律尺基准的考订 617
三、荀勖对音律学的改进 620
四、荀勖律尺的意义及影响 623
第四节 祖冲之对计量事业的贡献 625
一、对测量精度和尺度标准的重视 626
二、对新莽嘉量的研究 628
三、对栗氏量的探讨 632
四、对时间和空间计量的贡献 635

第十九章 隋唐时期的计量人物 639
第一节 刘焯的计量思想 640
一、刘焯其人 640
二、大地测量设想 642
三、编撰《皇极历》 644
四、刘焯对月亮发光和月食原理的解说 648
第二节 李淳风的科学贡献 651
一、李淳风其人 651
二、对传统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的改进 653
三、《麟德历》的制定 654
四、计量历史研究 656
五、《乙巳占》中的科学 660
第三节 杰出的天文计量学家僧一行 664
一、一行其人 664
二、改进传统天文观测演示仪器 668
三、发起和组织天文大地测量 671
四、编制《大衍历》 676

第二十章 宋元时期的计量人物 681
第一节 刘承珪发明戥子 682
一、刘承珪其人 682
二、改革度量衡制度 686
三、制作戥子 689
第二节 杰出的计量发明家燕肃 692
一、燕肃的生平 692
二、关注海潮现象,提出潮汐新理论 694
三、研制成功指南车,展示高超技术水平 697
四、创制新漏刻,改进时间计量 700
第三节 沈括对传统计量的贡献 703
一、追根溯源,考辨尺度权量 703
二、创历改漏,推进时间计量 705
三、去繁就简,改善空间计量 710
四、细推原理,阐释误差理论 711
第四节 郭守敬的计量成就 713
一、发明简仪,改进天文仪器 713
二、四海测验,设立高表测圭影 717
三、精推历理,编制授时历法 721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 725
第一节 传统计量理论的探索者——朱载堉 726
一、落寞的人生与丰硕的著述 726
二、创制十二等程律 731
三、度量衡理论变革和制度考订 736
四、推动历法改革 740
第二节 学贯中西的计量名家——徐光启 743
一、治历明农,奋武揆文:徐光启的人生 744
二、心领笔受,阐理释义:《几何原本》翻译 749
三、寻本究原,定准依天:时空计量探讨 754
四、融通中西,破旧立新:《崇祯历书》编纂 758
第三节 康熙皇帝在计量领域的贡献 764
一、刻苦钻研西学,终成一代大家 765
二、活用地球学说,改进测绘方法 769
三、改进黄钟累黍,考订度量衡标准 773
四、探究自然奥秘,开展物理计量 776

第二十二章 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 781
第一节 利玛窦的开辟之功 782
一、利玛窦的传教之路 782
二、世界地图与地球观念 785
三、翻译《几何原本》,建立角度计量 788
四、引介西方科学,推进计量发展 792
第二节 汤若望的继往开来 794
一、汤若望及其在中国的传教事业 794
二、火炮铸造与炮学著作编撰 797
三、望远镜知识介绍 799
四、推进天文计量 802
五、身陷历法冤狱 806
第三节 南怀仁的卓越贡献 807
一、南怀仁与清代历狱 807
二、解决工程难题能手 811
三、灵台仪象制作与撰述 812
四、湿度计测量的定量化 818
五、独特的指南针理论 819
六、多领域贡献与身后哀荣 823

参考书目 825

索引 835

后记 850
內容試閱
序 计量史的意义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及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活动。就重要性 而言,它事关国计民生,是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技术保障,是确保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 技术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计量是管理,更是科学,当代社会的运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 计量。计量对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对于这样一门学科,有必要在学习和研究它的 历史方面下功夫吗?我们使用计量,难道一定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但是,如果抛弃那些仅从实用角度出发看问题的观点,我们应该认识到,计量史的研究 和相应学科的建设,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有其足够的社会意义的。首先,它是国家基础文化 建设的一部分。一个社会,当其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会随之增加。 在这种追求中,对历史的关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当今社会上历史影视剧的热播、历史题 材图书的畅销、历史话题的流行,就是这种关注的一种体现。对于具体学科而言,它扮演的 社会角色越重要,人们对其历史就越关注,这就是政治史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经久不衰的热情 的原因之所在。这种关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历史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 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越丰富,对历史的关注也就越 强烈。但对于计量而言,情况似乎有些例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计量科学的进步, 计量史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与计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不相称。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无疑是因为我们的计量史研究还比较薄弱,计量史知识的普及还不够。 实际上,人民群众对计量史的知识还是喜闻乐见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 统一度量衡的功绩,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就表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计量史的 学习和研究。
同时,对于计量工作者而言,掌握计量史知识对于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要做好计量工作,需要对计量本质有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少部分 来自计量本身,更多的来自计量史的总结。列宁有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 话是就政治生活而言的,对于科技领域,我们完全可以说,忽略了具体学科的历史则意味着 对该学科前进方向的迷失。我们知道,历史是连续的,任何为过去的发展历程所描绘的历史 曲线,必然会延伸到未来。因此,要把握某件事情的未来,最好的途径是首先了解它的历史。 不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就意味着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现状,当然不利于对其发展方向的把握。 具体来说,当我们要从事一个科研项目时,如果对其历史渊源不清楚,对前人在这个领域已 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获得了什么样的进展不了解,对还有哪些问题要解决、哪些障碍有 待攻破不知道,我们就不可能为自己所从事的项目规划出合理的研究方向,不可能使其取得 应有的进展。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能为我们提供内涵丰富的借鉴,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从而在自己的工作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具体到各门学科来说,研究文学的,文学史是必修 之课;攻读艺术的,艺术史不可或缺;钻研法律的,法制史是重要基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科技史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计量科学高峰的攀登者,不关注计量史,肯定是不应该的。 实际上,计量科学工作者没有不接触计量史的,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没有从理论上认识 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使之变成理论上的自觉行动而已,而计量史研究队伍的薄弱, 也限制了对社会的计量史知识的供给。
对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计量史知识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研究中国历史的人, 没有不为史籍中那些含义不一的度量衡单位和各种参差不齐的数据而费神的。这是因为,一 方面,度量衡事关国计民生,各类史书中大量出现度量衡数据,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由于 多种原因,度量衡的单位和量值又长期处于变化之中。度量衡单位的不确定、量值的不统一, 而有关单位和数据又大量出现,这就使得史学家们在阅读史籍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度量衡数 据,往往如堕五里雾中,他们要弄清历史上的经济现象,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要解决这一 问题,掌握一定的计量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同样,经济学工作者在讨论经济问题时,也常 常要涉及各种计量单位,这些单位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不了解这些过程,就很难 对这些单位本身及与其相关的问题做出准确判断。法学工作者在处理有关经济纠纷案件时, 类似的情况也时常出现。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掌握一定的计量史知识,才能使之得 到顺利解决。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计量史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一座桥梁。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局面,任何人文社会 科学工作者都不能甘心以“科盲”自居;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工作者在专业划分越来越细、 知识交叉越来越多、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 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这就需要有一座桥梁将二者联结起来,科学史就是 这座桥梁。计量是科学的基础,这一属性决定了计量史是科学史的基础,它当然更有资格胜 任对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沟通。计量史以历史上的计量为研究对象,而计量本身是兼 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计量技术和计量基本原理属于自然科学,而计量的法制 化特征则又属于社会科学。计量史研究的既然是计量的发展历程,计量的二重属性在它身上 体现得就特别明显:我们通过学习计量史,在涉及计量单位的含义、计量的基本原理时,受 到的是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在涉及计量跟社会的关系、计量的法制化过程时,则又会 感受到社会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对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通过学习计量史来掌握基 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想的学习途径。更应指出的是,计量的发展是一 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学习计量史,会使我们培养出一种历史意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 问题。历史意识是一种高级思维意识,掌握了这种意识,看问题会更具理性、更加宽容。在 理想的素质教育模式中,历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重要追求目标,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到计量史 的重要。
对社会而言,计量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是进行计量教育、普及计量知识的有 力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计量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不管 是普通消费者,还是企业经营者,抑或是社会管理者,都需要掌握必要的计量知识,以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求。但遗憾的是,当前人们的计量意识还比较淡薄,所掌握的计量知识还比较 欠缺,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社会上开展计量教育,以增进人们对计量知识的掌握。在这方面, 计量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因为,计量史不可能不涉及具体的计量知识,这些知识在与 历史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是生动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处于这种状态 下的计量知识才是容易学习的。当我们读到伏特、安培、帕斯卡、牛顿这些计量单位时,如 果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了解隐藏在这些单位背后的人和事,明白形成这些单位的历史背景, 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它们。否则,就知识讲知识,脱离了它们赖以生发的历史场景,这些知 识就会变成干巴巴的符号,令人望之生厌,这显然不利于计量知识的普及。
研究和学习计量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一些计量事件的重要性,从而对计量的发 展方向有更好的把握。例如,国际单位制的诞生,标志着全人类计量语言的真正统一,是世 界计量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如果我们就计量论单位制,除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之外, 很难领悟到国际单位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而如果我们明白了形成国际单位制的历史背景, 了解了在国际单位制形成之前因单位制的混乱给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不便,知道了国际单位制的来龙去脉,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精髓,从而更好地解读这座里程碑。 对中国计量来说,我们要理解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发布的重要性、理解《中 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重要意义、理解1993年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的颁布的重要价值, 也同样离不开对计量史的研究和学习。
研究和学习计量史,还可以使我们对计量本身的重要性有更深切的体会。计量对于国家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计量学 科内部我们未必能体会到这一点。此即古人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 缘故。只有跳出计量的圈子,把计量放到历史的长河之中,考察它在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曾 经发挥过的作用,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计量的社会价值,才能更大程度地唤起人们对计量的 重视,从而使其得到更健康的发展,使其社会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在中国,研究和学习计量史,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 古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计量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计量 管理经验,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一个独特贡献。通过计量史的学习,我们不但 可以充分认识这一贡献,领略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深受传统文化 影响的中国社会,在制订中国计量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时,有的放矢,使之更符合中国国情, 从而使中国的计量事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计量史的研究,我们获得了 看待传统社会的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这个 民族。
一门学科是否得到了充分发展,学科史受到重视与否是一个重要标志。为了中国计量事 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对计量史的研究,为社会奉献更多的计量史成果。正是出于 这样的考虑,作者在此前出版的《量天度地衡万物——中国计量简史》的基础上,经过进一 步的扩充和深化,形成了本书。希望在为社会贡献计量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广大读者 的指正,以使我们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

第八章 货币、印章与度量衡
在古代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之间会产生交换行为。交换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会导致贸易,作为贸易的中介物,货币应运而生。同时,文明的发展会导致度量衡的产生, 人们在交换和贸易过程中,为了实现交换的公平,也会运用度量衡。这样,货币在其发展过 程中,自然会与度量衡发生联系。中华文明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保持了引人注目的连 续性,因而其货币与度量衡之间的联系也特别紧密。古人使用的货币,种类繁多,按其质地, 可分为古钱、金银币、纸币、铜元等。这些不同形制的货币,都与度量衡密切相关。度量衡 对货币的形制进行规范,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对度量衡产生反作用,它们纠缠着发展, 分别走向成熟阶段。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货币与度量衡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人对货币的使用,始于夏商,成于东周, 统一于秦代。最初,人们使用的货币,是海贝,相应的时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一开始, 人们是把色彩鲜艳的贝壳作为装饰品来用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交换 行为。最初的交换是以物易物的,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当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不能适应社 会生活的需要的时候,人们自然会为其寻找中介物。这时,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被人们 用作装饰品的贝类因其小巧玲珑、坚固耐用、携带方便的特点,引起人们注意,首先被选作 交换的中介物。这样,一种原始的自然货币——贝币,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由贝币到蚁鼻钱
需要说明的是,海贝种类繁多,只有其中的货贝才能充任贝币。这种货贝样 式相同而大小不一,正面有沟槽和齿纹,背面隆起,多数被磨损,沟槽呈通透状。一般长 1.5 ~ 3 厘米,宽1.5~1.7厘米。
既然具有了货币功能,就应该能够演化出相应的计量单位。贝币在单个计数的基础上, 确实演化出了自己的计量单位,那就是“朋”。“朋”的原始含义就是指串起来的“贝”, 后来被借用为贝币的计量单位。遗憾的是,我们迄今还不知道一“朋”到底等于多少只“贝”, 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般多认为一朋等于两串,每串或者是5个或者是10个贝币。也就 是说,一朋等于10或20个贝币。
到了商代晚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在非临海地区,贝币出现了供不 应求的局面。此时,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比较发达,于是,人们开始用青铜仿铸贝币。这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一开始,人们制作的铜仿贝与天然贝形制相近。到了春秋晚期,楚国开始在铜仿贝上铸 造文字。这种有文字的铜贝,其外形有的像蚂蚁爬在人的鼻子上,有的像鬼脸,所以俗称其 为“蚁鼻钱”或“鬼脸钱”。战国时期,这种钱逐渐流行开来。南宋洪遵《泉志》 中最早记载了这种钱:
此钱上狭下广,背平,面凸起,长七分,下阔三分,上锐者可阔一分,重 十二铢,面有文,如刻镂,不类字。世谓之蚁鼻钱。
洪遵的记载凸显出贝币从自然物转化为人造物后,开始向规范化转化,对形制、重量等 都有了一定的要求,这就与度量衡发生直接的关联了。当然,这种转化是逐渐发生的,最初 的“蚁鼻钱”,还达不到规范化的程度。出土的早期“蚁鼻钱”有多种形制,也表明了这一 点。无论如何,“铜仿贝”的出现,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具有大小、 重量、价值相对统一,而且能够大量就地铸造等优点,因而很快就流行开来。先秦“蚁鼻钱” 的大量出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值得庆幸的是,考古工作者不但出土了大量蚁鼻钱,而且1981年在安徽省繁昌县出土了 两件战国时楚国铸造蚁鼻钱的铜范。两件铜范已经残缺,左边的残长27厘米,宽 10.7 厘米,边厚0.95厘米,重1.055千克;右边的残长25厘米,宽10.8厘米,边厚0.95厘米, 重1.001千克。两件铜范均阴刻贝型和浇铸槽,贝型排列四行,对称分布,刻有文字。繁昌 贝币铜范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古人铸造贝币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还流行一种布币。布币的形状似青铜农具 ,即农具铲,故又 称其为铲布。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在贝币紧缺的地方,人们将金属币铸成铲状。 和布声母相同,所以后人将这类货币统称为布币。
二、布币的演变
布币有一个演化过程。早期的布币更多地保留了原来农具的特征,例如农具铲安装铲柄 的部位“銎”是中空的,早期布币就在相应部位也保留了中空,因而这类布币就叫空首布。 空首布体型也比较大,更像农具......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