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因斯坦学习法
》
售價:NT$
281.0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NT$
602.0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NT$
367.0

《
理智与疯狂
》
售價:NT$
347.0

《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售價:NT$
505.0

《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98.0

《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347.0

《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科技创新是民族振兴的核心动力,科技现代化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本书以这一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剖析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系统阐释新时代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方略。
本书作者杨忠教授现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长期致力于组织管理、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
|
內容簡介: |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一直是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系统阐述推进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作者立足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通过三个层次展开深度阐释:以国际视野与中国情境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构建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从学理层面解析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动逻辑,探寻科学系统的实现路径;结合我国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鲜活案例,全景展现理论指导下的创新实践。通过多个层次视角的全面剖析,深入阐释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
關於作者: |
杨忠,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主要从事组织管理、创新管理、大学治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jyu部人文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等各类项目 20 多项,出版《激励与文化视角下的知识共享研究》《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等著作 10 多部,在《管理世界》等刊物发表论文 100 余篇。教学成果“创新思维导向的‘双创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多次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目錄:
|
导 论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科技创新
第一篇 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视野与中国情境
第一章 西方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国际经验
第一节 西方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反思
第二节 西方现代化中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西方科技创新理论的研究脉络
第二章 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技创新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科技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的科技创新
第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下科技创新的本质特征、基本逻辑与未来发展重点
第一节 中国式现代化下科技创新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下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
第三节 中国式现代化下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重点
第二篇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
第四章 构建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第一节 新型举国体制的时代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 新型举国体制在我国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第三节 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第五章 强化和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一节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构成体系
第三节 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
第六章 探索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第一节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阶段演变
第三节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拓展方向
第七章 建设和弘扬创新文化
第一节 创新文化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第二节 创新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第三节 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
第八章 推进和拓展国际科技合作
第一节 国际科技合作与我国定位
第二节 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重点领域III
第三节 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第九章 以高素质科技人才保障高水平科技创新
第一节 优化科技人才素质结构
第二节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节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第三篇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第十章 企业层面案例:国家电网、中车四方和华为的科技创新
第一节 国家电网科技创新:特高压技术
第二节 中车四方科技创新:高铁技术
第三节 华为科技创新:G技术
第十一章 产业层面案例:杂交水稻、“新三样”和航天产业的科技创新
第一节 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杂交水稻
第二节 “新三样”产业的科技创新
第三节 航天产业科技创新
第十二章 区域层面案例:中关村、深圳与长三角的科技创新
第一节 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中关村
第二节 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科技创新:深圳
第三节 区域科技创新:长三角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导论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科技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性特征之一就是都将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的主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自然也不例外。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决定了我国科技创新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也因此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在部分科技领域,我国还处在跟跑阶段,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无法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围绕这些新要求,我国迫切需要走出一条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之路。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理论概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科技创新指引了新的前进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新”就是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相促进,不断优化生产要素,实现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动能,最终推动生产力的跃升。
一、全面认识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科学的理念与理论,而且是现实的实践和进程,这就需要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一)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世界历史发展经验表明,历次科技革命贯穿于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各国现代化先后次序也与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创新高地的转移相伴随,科技创新是推动各国现代化的最重要动力。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推进制造业转型,新能源技术引发全球能源体系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多领域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活动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器,迸发出强大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生产力作用,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更好地融入科技创新,撬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不仅要解决当前问题,还要面向未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三)科技创新是维护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安全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会一帆风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安全保障不仅要靠制度,还要靠科技创新。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才能确保我国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安全,才能更好完成防灾减灾救灾任务,才能更好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才能更好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生物安全等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在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中,科技创新成果还能直接转化为战斗力,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能力。
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新要求
(一)我国科技创新要匹配人口规模巨大,但人均资源和能源短缺的禀赋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规模庞大是基本国情。14亿人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影响远超过早期西方发达国家,与20世纪后期东亚国家的现代化。同时,我国资源和能源总量少,
人均水平低也是基本国情。现代化与大规模工业生产、繁荣物质消费紧密相连,按照传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技术路径,资源和能源短缺将严重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另外,我国作为后发国家,面对《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目标,走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必然遭遇碳排放权的限制,要在人均累积碳排放配额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约束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三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要求我国科技创新要符合自身禀赋特征,在新能源、资源再生利用、碳减排领域探索全新的技术路径,实施全新的技术方案,保证14亿人整体迈向现代化。
(二)我国科技创新要打破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的不平衡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大,这是我国不平衡发展格局的直接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全体人民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国科技创新要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地区和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技术供给,为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实现普惠性、包容式发展。不仅要开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新赛道,还要为传统产业转型注入新动能。不仅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交通、能源等突出问题,还要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种子、卫生等重要问题。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创造更多高收入就业机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三)我国科技创新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根本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物质上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还要厚植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文明土壤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结果。因此,我国科技创新不仅要服务于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还要服务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两者发展的协调程度。重点要将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运用到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之中,增强精神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围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需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让科技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助推器。
(四)我国科技创新要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态优先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基调。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要着力推动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系统性变革,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要加强生态环境、地球系统、动植物、病毒和微生物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加快医药和疫苗技术研发,推进气象预测技术进步,推动深海深地的开发利用。
(五)我国科技创新要支撑和捍卫和平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通过战争、殖民与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西式老路有本质差异。针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扩大,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科技封锁与脱钩来遏制和打压我国,企图延缓、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造福于我国人民,还要与各国人民一起迎接包括气候变化、碳排放、生物多样性等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科技创新既要为我们的和平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还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三、积极推进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系统、丰富,具有高度的前瞻性、深刻的思想性和明确的导向性,为我国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要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高度来落实科技强国的部署,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的高度来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从领导体制、内容导向、推进方式和路径机制四方面协同发力,努力探索实践一条全新的、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道路,充分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创新的需要。
(一)完善科技创新的领导体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创新领导体制的核心就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这是我国走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完善科技创新的领导体制,本质是从战略层面谋划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完整的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按照“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在更宽视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
完善科技创新的领导体制,关键在于建立新型举国体制,保障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决策部署得到有力执行。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利用新型举国体制快速完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我国产业薄弱环节面临的重点科技问题,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科技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完善国家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与管理机制,制定战略规划,组织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履行统筹组织与管理的职能。围绕国家战略任务与目标,实施科技力量布局、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资源一体化配置,发挥科技创新整体系统功效。
完善科技创新的领导体制,重点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竞争力提升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抓住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这个牛鼻子。推进“破五唯”真落地、真执行,避免实质上还是沿用老方法的假改革。尽快“立新标”,建立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加快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优化奖励结构,减少政府奖励数量。
(二)鲜明科技创新的内容导向
科技创新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就是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夯实科
技创新的根基。既要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交流,又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以问题为导向,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面向经济主战场,就是要着力解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迫切需求,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深度融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攻克“卡脖子”瓶颈制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要聚焦人民关心的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用科技创新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三)探索科技创新的推进方式
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化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第一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独成章,对这三者进行一体化部署,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这三项工作规律的新认识。教育是根本,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建设覆盖全学段、全区域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才能实现人才辈出、大师涌现的生动局面,从根本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是前沿,科技创新工作既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标尺,也是检验人才的试金石,还是培育人才的大舞台。人才是核心,是科技创新的最关键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坚持人才驱动,高质量教育也需要高水平人才的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一体化推进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通过教育的优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最终实现三者的共同提升。
(四)重塑科技创新的路径机制
一是确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从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两方面推动企业持续投入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解决好“由谁来创新”“成果如何用”等问题。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新模式,以实施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重点建设科技领军企业主导的创新链,连接政产学研用多方面的创新主体,协调各主体的创新资源,开展包括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在内的多种形式协同创新。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
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承担四项任务,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和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创新平台重组优化;主动优化科研布局,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瞄准科学前沿和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开展前沿探索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问题,提升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以加强基础学科发展和科教融合发展为目标,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创新型人才和战略科学家;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参与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应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推进科技创新,更加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积极牵头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新局面。不分国籍,更加鼓励把全球科技人才“引进来”,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环境、充足的资源、便利的生活。更加提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科技人员等民间主体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力度,并扩大合作范围。
四是培育科技创新文化。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充分释放蕴藏在人民中的创新智慧和创新力量。
|
|